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张楠
摘要:本次研究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戈夫曼的拟剧论为视角,用spss对在延边大学内回收的183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社交依赖性、印象管理的程度等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并得出“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所以会通过刻意的自我美化来获得同辈群体的关注和认同感”的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评价 社交依赖性 朋友圈 印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144-02
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的互动有个很有微妙的现象,有的人发朋友圈过了一会儿发现没有被点赞或者评论就会偷偷把它删除。这就好像话剧演员上场却发现场下竟然没观众,他可能会选择灰溜溜地下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朋友圈大赛中的刷屏者是一个“表演者”,是一个“人设”的过程。人们在发布内容的过程是建立并经营这个假想人设即印象管理的过程。本次研究旨在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价对于朋友圈的依赖性和印象管理程度的影响。戈夫曼认为:“每个人都在无时无刻,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扮演着一个角色。”他结合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概念,阐述了个人是如何有目的性地通过控制有关自身信息的行为来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
一、变量的设计及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大学生自我评价与朋友圈印象管理》自制量表。本次的自制量表中关于自我评价的测量是基于Judge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其他问题的设置是根据微信的固定功能和使用“朋友圈”的用户群体习惯而设计的,经spss检测筛选后,最终信效度较高的变量包括六个维度的16个问项。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变量1(朋友圈活跃度)的因子位次赋值各为0.884、0.763、0.785;变量2(自我肯定程度)的因子位次赋值各为0.799、0.838、0.616;变量3(发言把控度)的因子位次赋值各为0.799、0.694、0.786;变量4(有意识打造理想人设)的因子位次赋值各为 0.730、0.829、0.597;变量5(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的因子位次赋值各为0.845、0.810;变量6(对互动与反馈的重视程度)的因子位次赋值各为0.804、0.864;其个子变量的因子为此负责都是0.6以上,在统计学上可视为有效变量;信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变量1的 Cronbach's Alpha值是.762,变量2的 Cronbach's Alpha值是.698,变量3的Cronbachs Alpha值.688,变量4的Cronbachs Alpha值为.603,变量5的Cronbachs Alpha值是 .697,变量6的Cronbachs Alpha值是.685。信度分析结果,构成各子变量的下位问项的内部一惯性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都是在0.60以上,较为合适。
二、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性
本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
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对互动与反馈的重视程度”差异u为检验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对互动与反馈的重视程度”差异,算出各平均和标准偏差,为了解各群间平均差异的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实施了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说明,虽然女大学生群体的均值2.7718高于男大学生2.1875,虽然都是在平均3分以下,但在上传朋友圈文字或照片时,女大学生更重视别人对自己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的反馈和彼此的互动。体育艺术类大学生的均值3.3077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对朋友圈中的互动与反馈的重视程度上与其他专业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三、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3是基于双变量之间相关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三对变量之间呈正相关、三对变量呈负相关。
1.朋友圈活跃度与发言把控度呈较强的负相关(P<0.01)
这说明,在微信使用中越倾向于“频繁更新动态、上传照片或者转发链接”“尽量上传可能引起更多好友兴趣和评论的照片”“喜怒哀乐通常都表现在朋友圈中”的研究对象在发布言论时的把控度越低。
在社交平台中发言越活跃的人越不在意自己的言论影响,对于在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相关话题中的发言焦虑程度更低。在朋友圈活跃度高的大学生即使发布了针对别人的看法以及明显带有负面情绪的的内容,也不担心会引来他人的误会和猜测,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强。
2.朋友圈活跃度与对互动和反馈的重视度呈较强的正相关(P<0.01)
这说明,在朋友圈越活跃的人越重视互动与反馈。互动与反馈重视度的测量包含问项“当我发的内容没有被点赞或评论时,我会删除掉这条动态”和”我经常删减自己过往的相册内容,选择性地展示自我”。
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中活跃在朋友圈的这部分人是会刻意地进行自我塑造,在虚拟社交中进行着精细化的刻意的印象管理的,对于他人点赞或者评论的期待更高,更希望获得他人的好评和认同。这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个人获取爱与关注的需要。人们需要通过赞与评论数量证明自己是被在乎、被关注的。朋友圈中刷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求被关注、被认可。
3.自我肯定程度与对互动和反馈的重视度呈较强的负相关(P<0.01)
这个结果能说明,自我评价越低的人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所以会通过刻意的印象管理、美化自我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和认同。自我评价越高的人更能够肯定自我,自我效能感更强,由于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价值能够充分地实现,对朋友圈这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的依赖感就低。换言之,自信的人相对于自卑的人对于微信社交的期待更低。
当我们对他人的朋友圈内容进行解读时,“秀、晒、炫”的的内容能客观地说明发布者内心的自我肯定程度偏低,对于生活和学业上的成功把握性不高,现阶段的心理状态是比较不自信的。
4.发言的把控度和有意识打造理想人设呈正相关(P<0.05)
这说明,较少发言的人更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可以说发布内容相对是精心设计的,图片和文字都很用心的人可能不经常发言,但是如果发言那么一定是对发布的语言有过仔细雕琢,图片也是精挑细选后发布的。而这个现象不难解释:“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是无止境的,人设也需要相对应的内容来维护,而当缺乏内容维护的时候便会产生身份焦虑,身份焦虑聚焦于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不确定性,过多看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田娜娜,2015)
5.自我调节消极情绪能力与对互动和反馈的重视度呈负相关(P<0.01)
自我调节消极情绪能力越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越能排解负能量,抗压能力和独立性也更强,对微信社交的依赖感更低。
四、结语
大学生在朋友圈印象管理的过程中,成就感的主要来源就是他人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持续认可,这种认可在社交平台上的表现即为点赞与评论数量。基于米德的理论,人的意识的产生视为外向的互动沟通和内向的主、客我对话的双向发展过程。
研究结果就如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所说,大学生群体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在朋友圈有意识地自我美化,刻意地进行自我塑造,在虚拟社交中进行着精细化的刻意的印象管理;但也有自我评价比较高、自我效能感很强的另一部分群体,对于朋友圈互动的依赖性不高,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并非刻意地进行自我塑造,这其实已经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原初理论有一定的区别了。本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創新性,带入了自我核心评价这一概念,这是对于整个研究至关重要的一个变量,通过定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自我呈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的空缺。
参考文献:
[1]徐晓蕾.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自我呈现技巧与大学生社交网站受欢迎程度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辛文娟等.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和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情报杂志,2016,35(3):190-19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