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阅读数:331

高映

摘要: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具备法律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针对法律素养不高的整体状况应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应将法律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基础课程作用的同时增设法治类公共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法治类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将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125-02

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所具备的素养现状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中国处在转型时期,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总趋势是法制化,这是国家不断强盛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大部分并不具备法律素养。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从原因分析入手研究对策。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

法律素养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三者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关系。

(1)法律认知:法律认知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基本认识,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形成的起点和基本条件。

(2)法律情感:法律情感是指人们在对法律所产生的内在情感状态,法律情感的形成建立在具有基本法律认知的基础上。

(3)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崇高敬畏和执着追求,是法律素养的高级状态表征。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从高校类型和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划分,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当下大学生所具备的法律素养的现状。一类为政法院校学生以及综合性大学中法学院的学生,他们普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这类专门的法学人才为了能更好地推动国家法治事业的发展需要,夯实法学知识、深化法学内容,在法律信仰的指引下达到较高的法学水平。另一类则为除法学专业知识之外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专业和努力方向,但与此同时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这也是本文讨论和分析的主体。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除法学专业的学生之外,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整体处于缺失和不完备的状态,并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也并不及时和全面,规则意识比较淡薄,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在寻求自身权益的过程中不能恰当地运用法律手段,权利意识淡薄。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组织纪律性不强,会出现违法乱纪乃至打架斗殴事件。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成因

(1)缺少辨别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身边充斥着各方面的信息,而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发展的阶段,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辨别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内容和言论的影响,导致对事件或问题的看法产生偏差。错误思想的输入会阻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2)初高中法治教育的缺失。在中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和发掘模式下,从小学到高中、从家庭到学校都更加注重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在思想引导方面存在不足。高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中并没有专门的法治课程,故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框架缺少了解,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学生并不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以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

(3)家庭教育的缺失。经过长久的文化建设,2016年的文盲比例为8.72%,而法盲比例大于80%,也就意味着很多家庭的父母本身也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这也是造成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对策

(1)将法律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为国家培养输送具备法律素养的人才,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培养计划中纳入法治的相关内容,开设相应的课程。

(2)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的作用。全国高校均开设了思修课程,其中涵盖了法律的基本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认知。第一,在“互联网+”视阈下,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课程教学,可以将名校名师录制的网课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播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法治知识。第二,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应当有所改进和突破,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载体开展思想和法治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3)增设法治类公共课程。各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有所差别,但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性大学,都应当将法治类公选课纳入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并培养学生对法治的兴趣,鼓励他们修学相应的课程。法治类公共选修课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门的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法治人才,而在于引起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法治的兴趣,并由此关心国家政策,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

(4)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法治类活动。高校的活动丰富多彩,涵盖各个方面,法治类活动应当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一,在国家重要政治节点开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内容学习,例如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将其中的内容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对大学生予以法治宣传教育。第二,录制并推广法治宣传片。大学生思想活跃,热情进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中央或者地方台可以录制针对大学生群体,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喜好的宣传片,同时可以利用流行的微载体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进行宣传,会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播放法律电影和律政剧。据调查,许多法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律政剧的感染和鼓舞,从而想从事法律事业,维护公平正义,也在不断对法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并强化法律信仰。各大高校均设有露天电影场,除播放当下热播电影外应当增加法治类电影,燃起学生对法律的热爱,并认识到法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第四,邀请公检法以及律师行业中的杰出人才进高校开展讲座。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公检法以及律师行业的专门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有大量社会案例的积累,邀请他们进校园针对学生群体开展讲座,既具有生活性,又涵盖了基本的法律知识。第五,积极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不仅仅是法治教育,更应当让学生参与其中,扮演相关角色,在筹备、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对法治有更新的、更贴合自身的理解,而其他同学在观看过程中也能够感同身受。

(5)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学校社团的带头作用。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和法律素养,并在自己所在的群体中起到领头羊效应,以学生带动学生更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6)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律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和高屋建瓴的上层建筑,由此学校和老师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偏重于生活类的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一方面有利于拉近法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他们自主提升法律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规范、规则意识。

(7)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法律素养。大学的环境与初高中有很大区别,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向、规划等方面有所偏差,在心理上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若缺乏及时的引导容易产生矛盾和问题。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重要素養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关系,据此,当学生出现相关心理问题时,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规范和权利意识。

(8)提升家庭的法律素养培养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整个社会大众都需要提升法律素养,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应该有基本的法治理念,可以营造法治学习的家庭环境,例如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法治类节目,家庭与学校合力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培养效果。

总之,针对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问题多主体应当从多方面作出努力,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提供具备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责任编辑:杨国栋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