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祝佳佳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极高。“工匠精神”既是年度热词,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热点。故本文以大学生工匠精神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内涵做一简要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 工匠精神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123-02
大学生工匠精神是一综合性名词,只有先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意后,才能探知大学生工匠精神之义。
一、工匠的内涵
“工匠”一词由“工”和“匠”组合而成,这两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释义具有高度一致性,故有“能工巧匠”之说法。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史俊认为“工”有精巧之意,“匠”指技艺,“只有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才可称之为工匠。”[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字的解释,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进行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工”为名词,意是通过体力或脑力劳动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者。动词的“工”字作擅长之解,如钱钟书先生《围城》一书中用到的“工于心计”一词。此外,形容词性“工”的含义是精巧的;“匠”字也按词性分类的方法了解其内涵,“匠”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木匠”“铁匠”“剃头匠”中的“匠”是名词,含义是有手艺的人。“匠”作形容词用时其意是巧妙的,如“别具匠心”“独具匠心”都是指巧妙的心思;“工匠”只有名词性质,并且古代工匠和现代工匠的内涵界定也不完全相同,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相似处在于对技术、技艺的追求并力求使之高超和卓越。其不同之处在于所指范围和技术习得途径的差异。首先,工匠所指范围。工匠在古代是以手工业为主的,靠手艺来生产、谋生的人。现代的工匠不再仅局限于手工业行业,而是涉及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主要是指依靠知识性技能并通过身体和双手进行操作,从而完成复杂技术任务的人。其次,技术的习得途径。古代工匠的技术习得主要是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自身的操作而形成固定下来的。现代的工匠与古代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对知识的强调。由于今天的工匠几乎都包含了某些知识在内,故而现代工匠的技术习得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综上,本文研究认为工匠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虽然都十分注重技术技艺要素的重要作用,但仍有古代和现代之区分。本文研究的工匠精神是现代工匠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凝结而成的工匠精神。古代工匠是指以手工业生产为主,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形成技术,靠手艺来生产和谋生的人。现代工匠是指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而获得知识性技能,从事于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运用身体和双手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劳动者。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2]薛栋在《中国工匠精神研究》一文中指出精益求精和宁静致远是工匠精神时代内涵最为精练的表达。我国学者李晓伊和王丽媛皆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3]工匠精神从其构词来看,由“工匠”和“精神”构成。顾名思义是先有“工匠”实践,后在其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且凝结传承的精神。高超的技艺、特定的知识、长时间的积累是工匠的显著特征,其中高超的技艺更是作为一名工匠必须具备的要素。那么,如何形成高超的技艺并把它发挥出来,这一过程也就是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工匠精神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丰富。本文研究的工匠精神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当代工匠精神,故本文所定义的工匠精神内涵便结合了现代社会发展特征与要求。
综上,本文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指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时所秉持的工作态度和信仰追求,是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主要包括热爱职业的信仰初心、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创新创造的积极探索、尊师重道的责任态度四个方面。具体内涵阐释如下。首先,热爱职业的信仰初心。要在工作中形成高超的技艺,最重要的是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是基础。因为只有热爱,才能不失初心并经受住长时间较为单调的学习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其次,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精益求精更强调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工作的一股劲头。做工作不是为了应付和完成任务,而是出于想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的追求和信念。再次,创新创造的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是当今时代发展所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在古代,工匠们多是长时间重复以前固定下来的一些技艺和工作。所以,古代的工匠多保守。再加上古代工匠所处社会环境相对闭塞,师徒制是主要的学习途径和模式。故而,古代的工匠创新创造较少。现代社会与以往传统社会不同,各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这也对工匠的技艺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其不仅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也要注重产品的创新以更好适应个体的需求。再者,由于现今是网络社会,各类信息互通有无,人们学习技艺的途径更加宽广,不再仅局限于师徒之间传授,也为工匠寻求并实现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创新创造的积极探索是当代工匠精神内涵的鲜明特质。最后,尊师重道的责任态度。不论是古代师徒制下的学习模式,还是现代更加宽广的学习途径都与尊师重道的责任态度密切相关。只有对学习本身和师长心存敬畏,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当然,“尊师”并不仅局限于尊重自己的老师,有相同的手艺并且比自己高超的人都可归纳在内。所以,“尊师重道”又引申出尊重同行、佩服同行并且相互学习之义。
三、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中坚力量。千秋基业关键在人,逐梦之路重在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相比,限定在大学生主体。同理,界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应充分考虑该主体的特征,以使之更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状况。综上考虑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本文研究认为,大学生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看世界做事情的态度,涉及对学习、师长、实践、未来规划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精益求精的至善追求、注重长远的价值取向、创新创造的知行统一、尊师乐学的求知态度四方面。
细化工匠精神的四个方面以进一步明确理解其内涵。第一,精益求精的至善追求。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如何达到完美极致的境界,与在求学过程中对待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学到最好以至卓越。在日常学习实践中,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听课读书不“走马观花”只知皮毛,活动实践不“急功近利”只求结果,真正把精益求精的至善追求落到实处。第二,注重长远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群体应消除短期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减少短期行为倾向。把学习当作实现自己价值、完善自我的途径,而非任务。把眼光和理想追求都放长远,不局限于当时当下的利益获取。第三,创新创造的知行统一。学习并非墨守成规拘泥于书本知识,而应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时代在进步,实践在丰富,固守现在、一成不变不会发展。大学生群体应在学习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勇做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开拓者。第四,尊师樂学的求知态度。尊敬老师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今应有之义。故而,大学生在求知路上必须始终秉持“尊师”之心。另外,还应在学习过程中保有“乐学”的求知态度,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学得更好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