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王晓忆
摘要:语义等值形式就是表达同一语义不同修辞形式的手段,其反映出语言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等值原则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等值形式的合理运用,并不是单纯作为省略句或是其他形式出现,还能够进行语言片段的有效置换。本文重点分析的就是语用中语义等值修辞形式。
关键词:语用 语义等值 修辞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250-02
语言单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语用價值,其往往表现于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若是相同的单位语言,在具体的语用中会产生不同的语用价值,因此不同的语言单位在实际的语用中也可获取相对明显的语用价值。[1]为了更好地揭示出语言单位的实际语用价值,主张积极建立更为完善的语用体系,通过适当的表达语言本身的功能,促使语言运用的等值原则真正显现出来。“语义等值”就是指语言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等值原则,及时构成某个语言的单位,由此更好地表现出特殊的定义,同时彰显出独到的修辞功能。
一、语义等值修辞的基本概述
一旦涉及语言学的研究,往往需要结合语义的相关理念加以分析,尤其是当语言单位合理地运用至实际语言中,有必要解读出相关语句的组合内涵。语用中语义的研究可以直接涉及语言表达效果的研究,这就是修辞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语用学和交叉学科备受关注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开始关注语义等值的相关概述,同时也重视其修辞性的研究,在对相关的课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明确了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探寻出语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不同语言单位的语用中,往往会受到语境因素等影响,但是实际能够表达出的语用价值基本相同,特定的修辞效果也更为科学。比如日常交往中,人的名字可能包含着多种内涵,因不同的取名出发点能够出现乳名、爱称和学名等形式,多样化的形式便是语义等值。这种修辞的形式在语言具体应用的阶段始终存在着,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适当运用起来,研究者却忽视了这样的情况。结合语言的发展历程分析,语义等值这个问题的研究收获了相对圆满的成果,尤其是关于词汇的研究,我国历史上便可寻找到相应的足迹,如《尔雅》和《方言》就重点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之后的多种论著也开始就相关的课题展开了讨论。[2]虽然实际的成果较为显著,但是语言中涉及的多种字和词的等值现象尚未囊括,特别是特定语言环境中,可以承受多种因素的干扰,这便出现了同义语言单位,纵观现阶段的众多研究领域,相应的成果并未过多地涉及。
二、语言和词语中的语义等值修辞形式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词语中语义等值修辞形式的存在,除了词语中的简单解读之外,在语言中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相关等值的存在。语言中的语义等值现象往往是通过句子反映出来,因为某些词语本身就存在独立性,甚至于可以当作独立的句子,所以在语法学中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句子语义等值的相关论述。比如“完整和省略”“主动及被动”等,这些同义的句式都能运用至不同的语句中,但是实际表达的内涵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可见其属于“同义结构”。等值形式并不是对句义凸显的简单存在,更是将句子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强化的关键,因此这成为修辞学重点研究的内容。为了让“同义结构”实现,除了考虑本身的落脚点外,还应该注重合理语言片段的采纳,只有真正符合语义的表达效果,才能在适宜的语境中突出内涵,这便是同义结构的反映本质。在更大的语言片段中,也可能出现语义等值形式的构成,这些细节的问题,都需要积极的分析。为了研究更加便利,主张分析出语义等值形式的基本构成,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同义”关系的“同义词”和“同义句式”等统称为“语义等值形式”。就现阶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语义等值形式”在完成了基本的交际功能后,还需要承担着相应的表达职能,也就是将十分丰厚的修辞价值信息反馈出来。
三、语言和词语中的语义等值修辞形式的运用
陈望道先生表示“一切科学都不能不是时代的”。这种论点的提出开拓了汉语言修辞学的研究道路,为中国化语言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创造了条件。[3]陈先生在自身的观点里面适当融入了文化发展形势,通过真正地分析中国语言文化的实际情况,明确基本的落脚点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实际上,在积极地遵循汉语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古今中外的理论著作展开了更为深刻的研读,同时也落实了相应的思考,通过辩证、比较等多个角度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认识,使汉语言的修辞研究真正完善起来,形成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脉络。修辞学说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论点,但是其应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由此才能赋予其生命力,同时也能符合实际的情况,开拓出新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能够明确语义等值修辞手段的问题所在。
(一)相关境界的展示
陈先生在分析修辞的相关问题时,重点将语用中语言的使用情况划分出三个不同的境界,首先是记述境界,也就是将记述的事物条理性视为主要的目的,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便能够进入到这样的境界。其次是以表现生活为目的的表现境界,这种境界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最后是将上述两种境界的探索视为目的,因此被称为糅合境界。在语义等值的角度上加以讨论,前两种境界重点表现在想要表达的语义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实际表达的法式却是不同。依照修辞方法论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被视为消极修辞手法,第二种则是积极修辞手法。如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古诗十九首》中有表达类语义的诗句,尽管二者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表达的法式存有差异,这就反映出了不同的表述技巧。[4]论语是使用了直接陈述的语言,表意更加质朴且明了,古诗则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表现出来后,凸显出语言实际的感染力,也就是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彰显出语言本身的积极性。选择何种法式更佳,还是应该重视相关思想的表述情况,真正结合意境加以阐述,能够凸显出主题思想,同时反映出实际目的。王德春先生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认识,在其观点中认为语言能够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还是要结合实际的语言环境展开分析,通过衡量语言本身的修辞效果,针对修辞的领域展开细致研究,确定使用语言的环境基础地位。
(二)表达差异的存在
若是离开了特定的言语环境,将无法真正分析出修辞的意义,因此面对同一题旨,需要依照实际的语境落实相应的修辞手段。语义等值中的不同形式应作出合理化的分析,在不同的场合或者是不同的要求之下,分析出最为相宜的表达技巧。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语义等值修辞手段中的语义等值并不是绝对的存在,还会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异。比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简明的字义中,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文字意同但是立语不一的观点,虽然两位诗人都是借助于相关的景物进行情感的表达,但是表达的技巧却不分伯仲。从思想境界以及语用效果上加以阐述,可以明确细微差异的存在,这种差异就是一种表述心理的不同。李商隐重点是对人生易老的感慨,所以通过较为直接的表达反映出自身的认识;朱自清则是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出对人生沉思过后的期待与憧憬。综上所述,无论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在表达的时候,所站立的角度往往能够决定着实际的表述技巧,当存在着宾语和主语之分时,应该及时将两者划清界限,但是还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落实行动。在具体的言语运用中,由于特定语境的影响,使得不同表达形式存在,其可以构成的等值修辞手段现象也属于较为合理的存在。[5]
(三)轻重含义的表达
若是意思存在轻重之分,文辞本身的主宾之分也应该充分考虑。在相对于客观的角度上分析,事物并没有绝对的存在,从语言中解读词语,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意义相同的词语且表述相同的词语并不存在,也就直接否定了“绝对同义词”的存在。我们在对句子进行解读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际的内涵分析出相近词语的存在,但是绝对不会出现绝对词语。语言中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往往处于概括和相对立的状态,若是出现了附加的意义,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自身主观性的体现。语义等值修辭本身就是一个集合概念,等值是指语言形式间存在着相同的主旨,但是附加了相关的意义之后,处于并不完全相同的状态。在研究相关课题的过程中,应该详细分析等值背后的不同,只有这样才算是结合实际考虑,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彰显出科学精神。通过凸显出研究的实际需要,根据语境的基本情况落实选择,修辞便能妥善地解决形式和内容上的问题。[6]语义等值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较为对应的环境,通过适当分析相应的环境,促使语义的凸显更加合理,这样便会稳步实现语义等值。若是脱离了相应的语境,即便是运用到位的词语,也难以表达出实际的含义,这就直接限制了词义。
四、结语
语义等值修辞手段就是一种语言事实,因此可以被视为较为积极的语用现象和语用手段。很多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的时候,都会和基本的语义等值修辞手段密切相关,通过将语言材料运用到语境中,符合相应的情境需要,同时也满足了表达的主旨,经过反复的利用,保证了某种修辞格诞生。总而言之,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干扰着语义等值修辞的因素需要适当分析,关注相关目标的实现,落实语用学和修辞学等关联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任东升,闫莉平.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中乡土语言模因的传译——以三部长篇小说沙博理译本为例[J].外国语文研究,2018,4(4):49-58.
[2]马志刚,文珊.英语宾语型提升动词的句法语义分析及其中介语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8,25(1):41-47+98.
[3]陈佳雯,许蔚.Chinesepod网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中生词英译的语义等值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2):152-155.
[4]张英,杨丽萍,刘玉宝.《酒国》俄译本中的语用改译策略及语用等值效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8-162.
[5]刘炜.英语主被动语态对称句法结构语义与语用差异解析[J].语言教育,2014,2(1):48-54+68.
[6]刘炜.英语主动—被动语态对称句法结构的语义与语用差异解析[J].英语研究,2013,11(3):6-1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