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陈宜鹏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荆门市2012—2016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荆门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战略模式、完善科技奖励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 评价模型 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245-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荆门市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科技创新对与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荆门市的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上升到国家战略,荆门市作为两个经济带上的主要城市之一,将引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准确认识区域创新能力,尽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因此,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荆门市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30年代末熊彼特(SCHUMPE TER J.A.)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从经济学的角度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的“产品”,采用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1]虽然他的这一解释未能将科技创新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但是创新理论进入我国后,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熊彼特的理论,并且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其中,陈光、王永杰(1999)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想,并指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本区域范围内学习、革新、创造、应用和传播新技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增强作出贡献。[2]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是最早涉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他们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揭示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3]Michael Fritsch 选取德国3个区域[4],Franz Todtling等[5]选择6个区域,运用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区域创新行为的主体合作。国内部分学者借鉴国外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实证分析。沈菊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纵向评价[6],并得出结论。这些现有的研究对本文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三、研究设计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遵循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结合现有的统计体系和统计资料,从定性分析出发,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面——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环境。本文根据地域特点及数据可得性,共构建13项具体二级指标。科技投入方面,分别从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政府对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等方面選取相应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分别从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等方面选取相应评价指标;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分别从人力资源、信息发展等方面选取相应评价指标。
四、荆门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从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0.154),国内3种专利申请授予量(0.095),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0.0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0.092),专利申请数(0.092),R&D项目数(0.092)。由此可以看出,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项因素中,市场及创新主体处于重要的位置,而政府处于次要的位置。
根据各一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可知,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从2012年的0.044上升到了0.105,这表明荆门市科技创新投入能力逐年稳步提升,得益于荆门市研究与发展投入力度的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0.057上升到了0.160,也是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而且上涨的速率较快,特别是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大幅度增加对其影响较大。科技创新环境能力从0.025上升到了0.028,呈现出小幅波动变化的态势,2012—2015年小幅上升,而2015—2016年小幅下降。
根据荆门市201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为0.126、0.159、0.185、0.237、0.293。前三年平缓上涨,2015、2016年较前三年有一个小幅度的上升,但总体而言,荆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起伏平缓,也就是说荆门市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1)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创新,而促使人类思考、研发的动力就来源于激励机制。荆门市关于科技激励制度的政策文件2010年实施的《荆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2016年实施的《荆门市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实施办法》。基本上是对获奖者以往成就的肯定和奖励,没有体现出是否能激励获奖者在获奖后继续从事重大项目的科研活动。
(2)科技创新资源不足。荆门市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不足特别明显。截至2016年,荆门市大学数为2所,共有科研机构7所,自身储备的人才匮乏。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招硕引博优惠政策,但对比其他发达城市,明显吸引力不足,导致效果并不明显。内外两方面科技研发和创新的高端人才不足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3)产学研合作欠缺。2016年,荆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7.7亿元,在输出和吸纳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中,绝大多数是企业,作为输出方的高院校所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技术开发合同中,也是委托多,合作少。产学研之间仍然处于分离状态。
五、提升路径
(1)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战略模式。借助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发展先机,以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思想观念,在区域规划、科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上统筹协调,形成统一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区域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平台的交流。
(2)完善科技奖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激励,采取专项补助模式,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给予相应的补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创新创业新载体建设,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奖励,对新建的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购置的研发设备给予政府补助。加大对高端产业人才、突出贡献人才激励力度。
(3)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调动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水平。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纽带与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光,王永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论纲[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11).
[3]埃弗雷特·M .羅杰斯,朱迪思·K .拉森.硅谷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76-98.
[4]Michael Fritsch.Ent erprise-universi ty co-operation and the role of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1999:22-26.
[5]Franz Todtling.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of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9(6):9-16.
[6]沈菊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J].经济问题,2005(8):27-29.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