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张静
摘要:哲学曾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因哲学给不了人们吃穿住行,但是哲学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世界,推动世界的进步,这是哲学的使命。不同的哲学有其不同的使命,那么,哲学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使自己继续存在,哲学究竟有怎样的使命成了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他关注现实世界,关注现实世界的人的活动,同情现实中的人,“改变世界”是他希望用自己的哲学达到的目标,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使命 实践 改变世界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214-02
一、以往哲学的使命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哲学在最初包含了很多学科,物理、生物等都在其中,哲学最早的含义是“爱智慧”,说明哲学当时的地位很高,是使人聪明的学科,只有具有很高的智慧的人才能学习哲学,是象牙塔里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哲学从各门科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哲学也渐渐变得更加高深莫测。
以西方哲学为例,西方哲学从神话中汲取了营养,开始探索世界究竟是从何而来,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一时期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索世界的本源性问题,从有形的水火到无形的气,等等的探索,不得不说哲学在不断变化及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上帝的神秘面纱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而被揭开,自然科学“它一方面丰富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哲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克服了古代哲学的朴素性;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近代哲学的研究实现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1]哲学的使命开始发生转变,由探究世界的本源问题转向了人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问题,由此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这两个派别的斗争一直存在,其中唯理論哲学到了德国古典哲学这里达到了巅峰,但是哲学也随着这个巅峰的存在更加难懂,“德国古典哲学的显著特色是语言晦涩,术语生僻,不易理解。而且古典哲学家们自造了许多新概念,这就难免加大了理解上困难。”[2]哲学这一使命在这期间变得深奥,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哲学的样子。西方哲学的哲学使命到了这里就是在思辨的领域不断打杀,止步不前,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但也仅仅如此,西方哲学的使命终结在他这里。
以往哲学家都是停留在认识世界的层面,而马克思认为哲学不应该在思辨的、理论的世界不断变化,应该在人的世界里,应该看到的是人,所以自马克思开始,哲学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哲学使命走向了新的征程。
二、马克思哲学转向现实世界
马克思的出现使得哲学的使命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一开始追随于黑格尔,是青年黑格尔派,慢慢地,他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不足,于是转向了共产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条写道:“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马克思开始就把哲学的基调放在人类的现实世界上,现实世界是马克思哲学放飞自我的土壤,哲学只有关注人的现实世界,才能有所作为。马克思正是看到黑格尔哲学在思辨的领域构成庞大的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庞大的体系却一点作用也没有,因此马克思把哲学基于生活,现实生活才是真正的滋养哲学的土地。当代哲学家孙正聿认为:“只有从哲学的生活基础出发去理解反思的哲学思维及其生活意义,才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实现哲学的自我理解”[4]哲学的基础是现实的生活,只有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哲学才有生命,马克思哲学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对当时的德国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为德国无数的劳动者鸣不平。
哲学的古老性也正是在认识论的领域不断发展的,“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5]哲学的变革一次次地在思想领域发展,没有一次是关照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哲学家们丝毫没有关注到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说:“这些哲学家们没有一个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6]哲学的世界被哲学家们当作其思辨的战场,他们每一个人都建立了自己哲学的庞大体系,试图用自己的体系来解释世界的完美性,认为世界完满,我们的思想或许能解释一点,或许真的解释得很完美,但是哲学真正的使命在哪里,仅仅只局限在认识的领域不断地厮杀吗?这样的哲学没有一点生命力存在,似乎哲学只是哲学家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哲学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哲学与生活无关,与人无关,与一切无关,哲学成为空中的楼阁。
马克思哲学转向了现实世界,转向关注现实世界的人。马克思从德国的现实生活出发,“从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他们的职业和分工出发,是很容易说明这些幻想、玄想和曲解的。”[7]马克思以人们的生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世界,开始自己的哲学研究,专注于劳动者的研究,马克思认为没有比当下生活世界更现实的了,他与英国工人同吃同住,体会作为劳动者的艰辛,致力于帮助苦难的工人得到解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地记录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英国工人的状况,并在之后的哲学思想中号召为自己好的生活而奋斗。
三、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使命
马克思哲学是对其他哲学的深刻变革,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有本质的区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8]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在人类的现实社会中,现实的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关键就是实践,实践联接了人与人类社会,使其发生关系,人活在世界上,必须通过劳动获取物质资料,才能生存发展,实践起了决定性作用,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以至于很多哲学家的观点就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哲学。不论马克思哲学是否是实践本体论,但其实践地位不容忽视,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该进入实践领域,“随着1848年革命而来的是,‘有教养的德国抛弃了理论,转入了实践领域。”[9]马克思看到德国人在许多年后抛弃了应以为自豪的德国哲学,转向了实践领域,实践在马克思那里发挥到极致,一切理论都为实践服务,理论来源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归实践,这似乎预示着哲学的使命是实践,哲学在于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造。
马克思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飞得更高更远,马克思哲学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看到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的世界,看到人的实践生活的世界,因此在这里,哲学使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思辨的领域到现实世界,同时,哲学使命也从认识世界到了改变世界,把实践作用于世界,通过实践,把世界的不美好带走,留下世界的美好,使世界上的人真正成为人,自主的人,不再是奴隶、工具。
四、马克思哲学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哲学的使命在于改变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这是马克思最经典的话语,也是马克思去世后刻在墓碑上的话语,更是马克思哲学的使命。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帮助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他曾经也是一位黑格尔主义者,但慢慢地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哲学虽然有很庞大的体系,很有逻辑,但是却不能改变现实的世界,理想的哲学应该是建立在理论的大厦上并能改变世界的哲学,于是马克思开始他的思想转变,从思辨走向了现实,于是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義,有了伟大的实践的观点,要用实践改变世界,使世界成为活生生人的世界。
当然,改变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哲学要求改变世界,那么就不用解释世界。那么,这二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却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达到实践,没有用其来改变世界,就没有完成哲学真正的使命,马克思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改变世界,完成了这个使命,马克思哲学才完满。
哲学的使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哲学目光,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使命,作为马克思哲学,它的哲学使命就在于改变世界,用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马克思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独特的时代有自己独特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存在就是结束了以往在思想领域的哲学使命,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的使命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世界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终目的。
哲学要改变给人们留下的高深、难懂的印象,要有生命力,就要看到哲学的使命,哲学是有使命的,有灵魂的。提到哲学的使命,我们想到的就是哲学探究事物的本源,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仿佛哲学只是哲学家们之间的对话,人们觉得哲学不是我们的,只是哲学家的。哲学从此变得毫无生机,濒临死亡。马克思哲学的出现给哲学界照进了一束光,马克思哲学是哲学的变革,它走向了现实世界,走向了现实世界的人,哲学的生机就此而来,哲学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马克思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1]哲学家们的使命就此发生了变化,成了联合起来改变现有的不公平的世界,让其公平,正义。
哲学的存在有自己的意义,在浮躁的世界需要哲学家的冷静和沉思,没有哲学家的世界是混乱的,全是哲学家的世界是无生机的。哲学的世界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它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的哲学,它是关照现实世界的哲学。它使马克思哲学之树长青,使命永在。
参考文献:
[1][2]韩振.西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6][7][8][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