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李路
摘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逻辑,从这个逻辑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个体与人民的关系,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融会到人民主体的思潮和创新活动中,在社会治理中感觉到自我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会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去。
关键词:人民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2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成效不是靠教师完成规定学时所能实现的,还要靠有说服力的逻辑讲解。在教学中运用强大的逻辑,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
一、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理论逻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历史责任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但要提高他们對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还要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有了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保证这一事业的成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学生个体也密不可分,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来,既可以从理论上,还可以从学生的责任入手来研究和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功与否,在当下就是看学生到底信不信社会主义。现今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会诱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些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体制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难度很大,伟人邓小平到80岁高龄的时候,才完整总结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完整地讲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除了理论上的阐释,现实问题亦不能回避。如:“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都比较落后?既然都比较落后,为什么不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去?”确实,俄罗斯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重新搞起了资本主义,把原来的社会主义称为“乌托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进步,社会稳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对这一历史必然有过深刻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帮助学生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方法还可以从学生的责任入手,引导学生个体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个人与社会主义有什么关系?在社会主义体制里自我个体有哪些作为?
个体对于历史是渺小的,但个体加起来就是人们,代表历史进步趋势的个体加起来就是人民。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就自然理解了人民的作用,反之亦然。这些理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哲学的高度给予回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
第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鲜明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二卷第104页)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更要体现在社会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写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当中,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
第二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新兴的团体都是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号,随后,蜕变为人民的对立面。毛泽东针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二卷第511页)陈毅元帅在讲到淮海战役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第三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针对农村改革说的颇具代表性的一句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三卷第382页)
人民群众不但是革命、改革的主体,同样也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充分显现是确保社会主义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的活力机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切实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社会建设方面,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一步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考虑人民利益,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进展。学生在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是一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过程,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大有作为时,自然会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宣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教育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社会治理的历史使命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表明社会治理不仅仅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互动。学生感觉到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中有自己的作用空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来自于现实的社会弊端需要他们来根治,实践中的新问题需要他们来解决。
就个体学生而言,对学习追求的层次不一,有的希望有个好的就业前景,有的希望对社会问题有较深的认识,有的希望将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无论哪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课堂中,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开创精神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治理社会?引导学生进行思想试验,使其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中来。
目前社会治理的弊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国内外形势,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国家的强力领导,并确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快速而卓有成效的社会发展却反过来对国家的强力领导和既有的政治秩序构成严重挑战。应对这个挑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能把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落实下去,又能在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进行社会治理。每个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都是可以依赖的力量,好的想法可以化为实践的做法。在课堂中还可以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兼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一难题的形成、演变及其在组织与制度、行为与观念、遵从与抗争等多个层面的表现,揭示其中的规律、经验和教训,预测它在未来的走向。学生在弄懂基本趋势后,鼓励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社会治理的方案,这样,学生的人民主体地位认同感增强。
我国正在经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学生在这一转型中大有作为。2011年2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由此炙热,重大举措也由此出台。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有了实践的路线图。2011年8月21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意味着社会管理有了权威性的组织机构,并且社会管理的内涵由治安走向了多组织的协同管理。2011年9月28日,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强调3~5年内,使社会管理服务有大的提高,使人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效,这意味着社会管理创新进入“实战”阶段。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新社会治理”,标志著治理主体不仅仅局限在党和政府的层面,扩大了社会的每一个组织甚至个人层面。人民主体地位可以通过这一体制得到具体贯彻,需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贡献力量,对这一需求的认同,有助于学生认同社会主义。
三、引导学生设计中国特色人民主体地位实现路径,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当学生感觉到社会主义事业与其自身密切相关,才会全身心投入进去。让学生自我设计人民主体地位实现路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当代中国处于改革深水区,又处于改革攻坚克难期,社会矛盾凸显,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严峻的新挑战新考验,解决社会矛盾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都有赖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它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现实看,根除社会丑恶现象需要依靠人民进行治理创新。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国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封建官僚,而是要把它们培养成正义、公平、廉政的守护者,培养成根除弊端的开创者。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创新治理,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
西方社会治理强调“公众参与”,在参与意识培养、参与方式更新、参与条件创造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美国社会治理模式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目标。不能把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纳入到美国“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的实践是要培育出一个与政府对抗的组织,这样会把执政党领导驱除出社区管理。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带领人民开创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不是排斥“公民参与”,而是更加提倡发挥社会组织、个人在治理中的作用,让每一个个体都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的社会治理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使得资产阶级政党采取福利政策安抚工人,加强对外的殖民和资本入侵、掠夺,转嫁国内矛盾。福利政策只是缓和矛盾,但不能根除矛盾,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也有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且多为中产阶级发起。我国在社会治理中还得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这个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政府主导下,在各人民主体参与下的模式,需要新的创新,需要学生们投入并贡献力量。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确立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管理地位。在这一前提下,学生大有作为。学生有了这个认同,就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2]教育部社科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17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2.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0.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人民网,2017-10-28.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冯仕政.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