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涉“猴”熟语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涉“猴”熟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阅读数:318

闫金玲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镜子,不仅反映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更映射出这一民族的文化发展与思维模式。在文明发展中,猴与人类关系密切。研究猴熟语不仅对于汉民族全面理解猴文化有重要作用,更能促进二语学习者恰当地使用相关汉语。本文基于语料库文本,通过“语言的文化阐释法”,解构涉“猴”熟语,解读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关键词:猴 熟语 语义色彩 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03-02

猴,在中国文化中出现已久。早在远古就有猴崇拜,并在图腾文化下诞生了包括猴在内的十二生肖。民间存在大量的猴神话、传说以及有关猴习性、智慧的熟语。“猴”熟语以及与“猴”相关的文化意象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国文化中,成为汉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國古籍对于猴类动物名称记载众多,各类不辨。即使在分类相对科学的《本草纲目》中,猴、猿、猩猩分开立类,但在猴下的小类中也有“其类有数种……似猴而长臂者,猨也”的描述,同样混淆了猿、猴。事实上,汉语中的猴是对灵长目动物的总称,多指猕猴(我国境内主要的猴的种类),也包括猿、猩猩等。所以在研究“猴”熟语时,根据出现频率、常用范围等,也涉及了猿、猩猩等作为关键词素的熟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熟语的“熟”与常用语的“常”不同,它不仅使用频率高,且为人熟知,多是智慧的总结,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字面义,还常有引申义、比喻义等,是经过高度浓缩、长久积淀形成的。研究熟语有利于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进行深入探索,帮助汉语为母语的人系统理解“猴文化”,也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熟语”词汇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成语的来源非常广泛,从神话、历史到诗文、俚语,都有演化为成语的,因而比起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它更能系统、全面、深刻地表现文化意义。风格典雅,多是小故事或诗文浓缩成的四字词语。涉“猴”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A.智力类:猿猴取月(猴子救月、猴子捞月)沐猴而冠(沐猴冠冕、衣冠沐猴) 轩鹤冠猴

猴类虽为灵长类,但较人智商低,人们拿猴子取笑,作为愚笨的象征。“猿猴取月”,见水中有月亮,群猴便想捞起,结果“枝折一齐死”;用猴喻人,常常有徒有其表或者装模作样的意思。但也有例外,“火中取栗”讲猴子为烤熟栗子,将其放入火中,然后哄骗猫用爪子把栗子取出,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却无所得。但这一成语是从法国预言诗《猴子和猫》 中得来的,不是本土故事。

B.动作行为类:狐媚猿攀 意马心猿 惊猿脱兔 猿惊鹤怨 杀鸡骇猴 (宰鸡教猴、杀鸡儆猴) 檻猿笼鸟 树倒猢狲散 猴头猴脑 猿穴坏山 水晶猴子 猢狲入布袋

猿猴善攀援、倚树群居、山中打穴、胆小、警惕性高等特点被人们观察记录下来。“狐媚猿攀”喻说追求事物时不择手段;“猿穴坏山”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义类似,指要防患于祸患之初;“水晶猴子”指圆滑刁钻的人,出于姚雪垠《李自成》。①“猢狲入布袋”指聪明灵活的人被捆入口袋而摆脱不掉,形容虽有能力却无法摆脱困境。

C.性格类:猕猴骑土牛 弄鬼掉猴(耍歪掉猴) 穷猿投林 教猱升木 猿鹤虫沙

李白怀才不遇时,曾写下诗句“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表达自己久被埋没的郁闷心情②;“弄鬼掉猴”常用来形容调皮捣蛋,见《红楼梦》第十六回③;“穷猿投林”指猿遇险时往往慌不择路,比喻人到危急时刻也往往慌忙失措;“猿鹤虫沙”传说周穆王南征时,军队中君子都幻化为猿和鹤,小人都幻化为虫和沙④。借用这四种动物,比喻将士出征,战死沙场。在成语中的“猿”常常比“猴”的意义要正面。

除了上述举出的带“猴”“猿”“猱”词素的成语,常用成语还有“朝三暮四”“火中取栗”。示例中的汉语本土成语共26个,除“栅猿笼鸟”“猿鹤虫沙”之外,感情色彩义均为贬义。

谚语是人们通过观察客观事物、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具有哲理性、最接地气的固定语句。它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思考。惯用语短小精悍、搭配灵活。涉“猴”谚语和惯用语有:①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②猴子穿上绸缎也还是猴子。③猿锁空房性犹耍。④猴嘴里掏枣,虎口内走人。⑤猴子不钻圈,多筛几遍锣。(猴子不爬杆,你就多敲锣。)⑥猴不上杆是敲锣少,狗不咬人是哄家少。⑦猴子燎了屁股。⑧猩猩饮醇醪。

在谚语和惯用语中,几乎全部用于贬义:如①猩猩兽性难改,比喻人没有教养;②③意义类似;④以猴子暴躁护食,比喻铤而走险;⑤⑥里是“猴戏”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猴子淘气不按规定套路走,只驱赶、吼叫是不行的,要用敲锣来鼓励,引申出遇到难事要另想办法去解决;⑥中究因,比喻不好的行动必定有人挑唆;⑦猴子被火烧后,上蹿下跳,抓耳挠腮着急的样子,喻人着急的样子。⑦中以猩猩饮酒无节制,比喻事情不到走投无路不肯罢休。

歇后语,是类似于谜语的固定语句。一般前部分或比喻,或引人思考,再由后部分说明,喻指意象或是谐音来源,指出说话目的,令人恍然大悟,诙谐幽默。以猴为喻的歇后语有:

A.性情类:猴子的屁股——坐不住(猕猴坐禅——坐不住) 猴子屁股——摸不得

发了疯的猴子——上蹿下跳 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猴子托生的——一肚子心眼

猴子拉稀——坏了肠子 断臂的猴子——高攀不起

这组歇后语多从猴子的性格出发,一语双关,表达中性、贬义或讽刺。猴子生性好动,喻人闲不住的样子;它臀部皮薄,血管多,非常敏感,触摸不得;猴子性格急躁易怒,用来比喻人的情绪多变;失去前肢,难攀高枝,一词多义,“高攀不起”,也是客套话中指与比自己级别高的人拉关系。

B. 动作行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 猴子偷瓜——连滚带爬 猴子爬竹竿——上窜下跳

猴子杠大梁——受不了 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口 猴拿虱子——瞎掰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猴子长角——出洋相

猴子吃辣椒——红了眼(猢狲上了辣椒树——蹿跳不停 猢狲跳上煎饼锅———瞎蹦跶)

猴子拾着一块姜——胡思乱想 猴洗孩子——不等毛干

这组谚语从猴子的动作行为出发,展现了猴子一系列的生活画面,轻松诙谐,惹人发笑,形象生动,贬义了然纸上。

C. 喻人类:小猴子戴草帽——充人(猢狲罩头巾——假装也是人) 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

猴子看书——假斯文 猴子坐轿——不识抬举 爬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猴子扫地——只顾眼前 猢狲穿衣裳——像煞一个人 猴子放爆竹——自放自惊 毛猴子说话——不知轻重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猴子戴凉帽——不知几品 猴戏学走路——假惺惺(猩猩)赖猴子

猴子模仿能力极强,又与人相似,所以常用猴子模仿人来讽刺、比喻做作、不聪明的样子,也属于贬义类。以人喻猴,多是戏谑的口吻。

D.猴戏类:猢狲耍把戏——有啥本事都拿出来 耍猴的丢了猢狲——没甚弄了 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 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 猢狲耍把戏——老一套

我国很早就开始驯猴,在街头巷尾、店铺门前表演猴戏,以娱乐观众讨赏钱或招徕来生意。在观看猴戏时,创造出了这类歇后语,多是贬义。

E.文学作品类: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跟孙悟空比跟头——差了十万八千里

猴带纱帽——瘟官一个 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六耳称猴充悟空——冒牌货 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文学作品《西游记》塑造了“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一形象。它以猴子为原型,丰满生动、深入人心。其中有趣的情节也被人们创造成谚语流传下来,偏重于孙悟空形象中的“猴性”,多属贬义。

F.其他:猴托生的——猴里猴气 猢狲画像——一副猴相 猴子爬山崖——有能耐

在猴類谚语中,褒义的很少。这组谚语在词典中的释义分别为聪明灵巧、机灵顽皮、有能力。只约占搜索到的全部谚语的5.7%。

汉语熟语中,“猴”类往往是被讽刺的对象,是急躁易怒、难以专心、装模作样、自作聪明、目光短浅、只会模仿、缺乏创造力、野性十足、桀骜不驯的形象。但在汉语词汇中,“猴”除了表示灵长类动物的义项之外,还有乖巧、机灵的义项,多用于指代称呼语,如猴儿、猴儿崽子、猴头等。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强调“猴”语素在一般词汇和熟语中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

通过涉“猴”熟语的研究,系统地看待词语的相关性和文化性,梳理其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可以更加深入地明白猴在汉语类似意象的原理;第二语言学习者从文化视角识记猴词汇,也可以更加系统掌握猴词语词义和猴词语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

注释:

①第一卷第十四章:“他是吃秦椒长大的水晶猴子,不光刁滑,肚里还辣。”

②《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③《红楼梦》四六回:“又怕那些牙子家出来的……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④《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六《羽族部·鹤》中引《抱朴子》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汉语惯用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中国俗语大字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汉语歇后语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中华谚语大全[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8]华惠伦等.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

责任编辑:张蕊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