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李复鹏
摘要:“父性教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父性教育”的缺失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班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从凯里新时代幼儿园小班着手,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小班幼儿进行研究,研究“父性教育“缺失现状及原因,然后分析“父性教育”缺失对小班幼儿性别角色存在一定的影响,分别体现在幼儿性别角色概念、观念及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父性教育 性别角色 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25-02
有关“父性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家庭教育相关历史,在中国,受家族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非常受重视,家庭教育也是中国的传统。“天下无如父子亲”充分说明了古时候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同时也强调了父子关系的重要性。父亲的责任定义在“教”字,“父当以教为事”,父亲要教育孩子各种知识及社会行为,使孩子行为规范化,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父性教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渐渐隐退,这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设置了障碍。“父性教育”的缺失会使幼儿形成胆怯、沮丧、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害怕失败、感情冷漠的性格,严重缺乏父亲陪伴的小孩还可能有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喜欢攻击别人等不良社会性行为,从而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父性教育”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父性教育”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父性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父性教育”缺失的现状
“所谓父性教育指的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极少得到父亲关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幼儿教育的一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经常忽略自己在对幼儿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在教育上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充当一个纯粹的“工作者”,所以就产生了“父性教育”缺失的这一现象。如果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相对数量的男教师参与的话,或许会是一种补偿。但是,目前幼儿园男教师数量往往是不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凯里市幼儿园的女教师占比高达95.6%。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教师的教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母性教育”。
(二)原因分析
1.客观性因素
第一,教育成本增加。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价的上涨、生活压力的加大、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学前教育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学前教育不属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养孩子成本增加,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开支。
第二,家庭模式的变化。现在农村家庭多数属于2+2+1模式,两老人+夫妻+1孩子。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家庭成员中,男性角色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也可以说是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核心力量,男性角色需要外出挣钱养家,随之就减少了与孩子交流的时间。通常只能是通过电话等媒介来经常与孩子交流。再者,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随之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单亲家庭总数也有400~500万个左右。而离异家庭的出现造成许多孩子很少与其父亲见面。在美国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中,有42%已有一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每周有5/6的孩子不能和父亲见面。”在我国,父亲与孩子见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学者把贵州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调查对象,其结果仍然不佳:通常情况下,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有近80%的父亲认为自己要挣钱养家,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只有近20%的父亲认为自己偶尔陪伴孩子,都觉得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多。”目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要地位,而在子女教育中父性教育缺失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有研究结果表明,与孩子交流一周达不到一小时的父亲占比有20.77%;在陪伴和教育孩子方面,有26.79%的家长(父亲)感觉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作业辅导和家园合作时,一半是母亲或者是外婆、奶奶隔代陪护。
第三,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受教育程度也是“父性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就越好。在孩子学业成绩上,学业成绩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很多农村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父母存在较多如“男主外、女主内”等不科学的教养方式。
2.主观性因素
第一,教育观念陈旧。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陈旧,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教育观上,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使命,误认为孩子成绩好坏主要责任还是在教师,没有想过家庭及父母的责任。正因为如此,父亲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只关注孩子的结果,没有过程性的去陪伴孩子。最主要还是父亲陪伴孩子的内在动力不足。
第二,陪伴意愿弱。许多父亲经常在幼儿身边,但是陪同小孩的时间却很少,陪伴小孩的意愿较弱,基本上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是零。很多父亲的生活作息时间与孩子作息时间相反,每天孩子没醒就出门,孩子入睡才回家,能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正因为缺乏陪伴孩子的意愿,所以父亲不会因为想去陪伴孩子而改变作息时间,孩子与父亲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就慢慢减少。
第三,孩子天生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存在亲母反父的情结,由于孩子大多对母亲有一种敬仰与亲近,孩子基本都和母亲比较亲近。再者就是“严父慈母”的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幼儿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严父之“严”使幼儿害怕父亲,慢慢就和父亲关系疏远了,进而使父亲丧失许多陪同和教育孩子的机会。
二、“父性教育”缺失对小班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就是指社会按照人的性别相应赋予人的社会行为模式。所谓的性别角色还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相应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相应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发展包括:性别概念、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三个部分。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幼儿会从生活中不断获得自己所处社会的价值、动机、性格特征、言谈举止、情绪反应和态度。因此,“父性教育”缺失对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对小班幼儿性别角色概念发展的影响
1.性别角色认同方面
性别角色认同是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性别的正确认识,也可以说成是性别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能对男性和女性正确辨认,在对凯里某A幼儿园小班的观察中,在32个幼儿中,有13个幼儿不能区分自己的性别,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叫小男生、小女生时,这13个幼儿分不清自己在性别中的适当位置。而且这13个幼儿的父亲基本都是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回家陪伴自己的子女。“研究表明,大多數3岁儿童已经能识别自己的性别。”
2.性别角色稳定性方面
幼儿性别角色的稳定性是指在社会和一定的群体中,幼儿能对一定的主体进行正确的性别判断(不随年龄、外表和情境等的变化)。小孩不能快速分辨出同伴的性别。这说明小孩不能果断区分特定的主体是男性还是女性,需要借鉴外表和年龄来区分。
3.性别角色持久性方面
性别的持久性是指幼儿对一定的主体不论年龄的变化,其性格保持不变的特定事实的认识。在典型的父性教育缺失家庭中,幼儿对性别角色的持久性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对个体性别随年龄增大其性格保持不变的观点认识不全。这就是典型的父性教育缺失家庭给小班幼儿在性别角色的发展上带来的影响。
(二)对小班幼儿性别角色观念发展的影响
性别角色观念指的是幼儿对男性和女性角色总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幼儿对性别角色的一种认识态度及价值观。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中,女性的社会角色往往与家庭、儿女联系在一起的;反之男性就是与工作、职业等领域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这种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在慢慢改变,没有特定的男女社会专属角色。对于幼儿的社会角色观念这一观点来说,最主要的是幼儿对男性和女性的基本认识。幼儿能正确地区分男性与女性的特点、行为差异。对观察对象琪琪(化名,女,3岁半,单亲家庭,1岁左右就和母亲、奶奶一起生活,基本上没有得到父亲的陪伴)的观察研究发现,该幼儿不能正确区分男孩与女孩,经常把男性同伴异性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是混乱的。这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无疑是一种隐性的危害,这对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是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幼儿在性别角色行为的表现上也是有一定反馈的,幼儿性别角色观念的理解是逐步发展并随时间或年龄的变化而逐渐深化的发展趋势。
(三)对小班幼儿性别角色行为发展的影响
性别角色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进行日常活动时的社会行为。一般人认为性别色行为男性与女性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男性的社会性行为多与勇敢、坦率、安全、独立等社会性行为相关。女性常与温柔、贤惠、漂亮等性格与行为特征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度与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社会行为表现呈正相关,幼儿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等这些不良行为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联。父性教育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勇敢、自信、安全、坚毅、强悍的性格特征,并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研究中,琪琪社会性行为在选择同伴时倾向于男生,和男生的关系比和女生的关系融洽。常忽略同性同伴的邀请与交流,在区角游戏及户外体育活动时,与同性别同伴争抢玩具、攻击同伴的行为频率较高,不良的社会性行为较为频繁发生。所以,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惧怕、不信任男性;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对于男孩,可以让他逐渐模仿和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对于女孩,父亲要爱护有度。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自尊和自爱,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父性教育缺失现象不容乐观,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父爱+母爱=优秀的爱”,父母的爱缺一不可,充足的父性教育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性格养成。“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德国哲学家 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说。三岁左右时正处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萌芽时期,如果得不到全面的、合理的教育,会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良好发展。总之,良好的父性教育有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使孩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和爱,促使孩子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8-80.
[2]晨曦.在忙也要当个好爸爸[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7).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