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阅读数:326

赵一振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比较迅速,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一花独放”。论文在梳理了新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的同时,阐述了关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也对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与交通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进而阐明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发展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 经济区划 农业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241-0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理学的体系基本上是遵循着苏联的模式重新确立,经济地理学被提升为与自然地理学并列的分支学科,由于经济建设的各方面需要,经济地理学的各部门研究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5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下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3个研究室。当时在地理所内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到10人。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经济地理教研室,成为培养经济地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中心。南方的湖南大学以曹廷藩为首成立了湖南大学经济地理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部分院校的地理系也开始筹建经济地理教研室、教研组。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内成立了经济地理学科组,并以《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为依托,建立了地理研究所工作站。1958年秋天,吴传钧率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由南京赴北京,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并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很多的力量。[1]

一、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是在学习苏联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同时对旧中国的资产阶级地理学思想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促进了经济地理工作者在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概括。但在当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在中国还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科学性质等问题,在地理学界还没有形成統一的认识,所以在1954年之后,《地理学报》《地理知识》与《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性质等内容的文章,尤其在1956年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争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质上讲这是苏联的经济地理学界的争议在我国引进之后的反映。

在20世纪50年代的有关经济地理学的争论中,争论中的一方为孙敬之、鲜肖威和杨吾扬等人,他们的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配置的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对象中,不应包括生产关系。而争论的另一方的曹廷藩、胡兆量、祝卓等人则主张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配置的科学;生产关系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2]

经济地理学的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通过近10年的争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研究范围等许多问题的看法趋于一致,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这场持续10年的争论明确了以下两个问题:“(1)经济地理学是社会经济科学,也是地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2)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和自然地理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3]

二、关于经济区划的研究

1954年春,北京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对我国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草拟了《经济区划工作进行方案》和《中国经济区划分草案》。这年的8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术会议,讨论了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这次讨论引起了我国地理界对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兴趣。

会后孙敬之发表了《论经济区划》一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综合经济区的性质、任务和区划原则,并划分全国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十个综合经济区”。[4]在文中分析了每个经济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和专门化方向。省内经济区的划分工作也有了一些进展,如贵州、吉林、河北等地都进行了省内经济区划分。

三、工业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工业地理学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之一。我国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也刺激了工业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工业地理学的研究中,地理学工作者首先翻译了多部苏联工业地理学的著作,其中以巴朗斯基、普罗勃斯特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和以费根、李芙雪茨为代表的经济学派的著作数量较多,这提高了我国地理学者对工业地理学的理论认识,对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影响也很大。其次,经济地理学工作者还积极参与了以重点项目的布局和联合选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工作以及摸清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提高生产远景为中心的区域综合考察。另外,中科院组织在全国主要的区域对工业等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中华地理志》系列丛书,其中经济地理部分包括了中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情况。

四、农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1949年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地理学发展得也比较迅速。20世纪50年代,我国部分地理学家多次参加农业资源区域考察研究,如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新疆的综合考察等。农业区划研究方面的进展也很大,1957年周起业在《地理学报》上发表《我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农业区划的原则和区划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农业区划多以省级区划为主,自1953年起各省农业厅在农业部的领导下,分别进行过省级农业区划,在1957—1958年间部分省份的农业区划成果汇集成了《农业经济区划资料汇编》一书,对农业生产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55年农业部搞了全国性的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部分经济地理工作者参加了这项工作。

1949年以后,由于大规模的交通建设的客观需要,在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之下,交通地理学得到了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理学者积极参加了与交通建设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有包兰、湘黔、集白等铁路的选线和沿线的经济地理调查。“在中华地理志的编写中,对各大区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系统总结。”[5]同时对水路的运输地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期还扩展到了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与生产力布局、产销区划、区域规划等交通网的布局规划领域。

50年代的人口地理学在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劳动力资源利用、城乡聚落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纵观20世纪50年代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应该说只有经济地理学“一花独放”,其他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如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统统被划归于经济地理学的门类之下,并且发展良好。而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些分支学科,如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的研究则成为科学研究的禁区,理论成果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文地理学复兴。

参考文献:

[1]胡志良.新中国科学改造研究——以地理学为中心的考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3]曹廷藩.关于经济地理学当前争论问题的一些初步意见[J].地理学报,1958(2):73-94.

[4]孙敬之.论经济区划[J].教学与研究,1955(11):56.

[5]吴传钧.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08.

责任编辑:赵慧敏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