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张中华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中高职衔接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现有中高职衔接模式现状分析,发现教育观念、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和就业准入、课程衔接等问题制约中高职衔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问题研究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023-02
随着科技的进步,专技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用中高职衔接方式弥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不足,促进现代经济结构转型、科技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中高职衔接是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中高职衔接有利于资源整合、基础强化、发挥引领、终生学习体系构建和人才“立交桥”搭建、社会经济推动以及中、高职教育发展。[1]因此,将分析中高职衔接目前的现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引领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优先录取对口中职毕业生以及从事本专业在职人员(成绩合格、经验丰富)”,为中高职衔接在职业教育领域奠定了政策基础。1997年《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了中高职衔接的“先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到2020年实现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推动全面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因此,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现状分析
中职与高职属于不同层数的职业教育,两者间互通互融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中高职衔接在教育相关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下取得了一定进展。1985年以防灾技术、上海电机技术、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为试点开始创办5年制职业教育,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五年一贯制教育始终未受到世人认可。随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试行高职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实现了新的突破,至1997年五年制高职院校达22所,在校人数13978人。到2002年,在校人数超过25万人,高职院校355所,占全国高职院校30%,但在校数仅3%。2010年试点高职院校10所、中职学校49所,專业达到了48个,招生接近1万人;到2012年试点高职院校达到32所,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江浙等地中高职衔接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我国中高职衔接仍存在很多问题,困难重重,距理想的中高职衔接相差甚远。
三、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
(1)思想观念蒂固。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未能深入人心,不受到世人认可,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发挥社会效应,影响职业教育含金量,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远不及普通高等教育,造成职业教育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政策滞后,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中高职教育专业相差较大。专业一致性是有效衔接的关键,决定中高职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中高职教育管理属于不同的教育部门,设置专业参考标准不统一且混乱,制约了中高职衔接。现行中职专业(2010年修订)有321个,高职专业(2004年修订)532个,中、高职专业设置成“倒”金字塔,高职专业远多于中职,造成高职专业招收中职学生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中高职有效衔接。
(3)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未统一。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具有层次性,中职着重培养企业一线人才,高职着重培育企业管理及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目标衔接及岗位层次性衔接。工作岗位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规范要求,我国职业标准有待完善,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统一,未形成目标梯度,阻碍有效衔接。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没有行企业参与,导致职业分类不合理,标准覆盖面窄、缺乏权威;我国《劳动法》未规定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薪酬对应,薪酬支付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不会因职业资格证书等级高低给予补贴或支付薪酬,打消从业人员参与职业培训获得证书的积极性。
(4)课程体系不统一,缺乏内涵梯度。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高职教育引领中职教育。课程设置违背衔接的“对口性、梯度性、层次性”原则,缺乏彼此间的沟通,未能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以专业大类或相近专业招生,严重破坏了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导致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断层、专业技能倒挂,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深入发展。
(5)体系缺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关闭了学校层次从“专”升“本”的“口子”,这一举措阻碍了专科高职的发展,而很多高校尝试开办4年制、5年制高职教育模式,但始终无法取得学士学位。学制体系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发展,不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终生制。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1)本于教育原理,改变价值认识。教育实质是改变“人性”,全面发展学生,让学生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教育原理,借鉴英国“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理念,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认可的均等性;提高专技人员收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搭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三者间通道,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政府应加大投入和帮扶,支持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社会应转变观念(“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同时职业教育需内涵建设,认清自身角色定位,有利于提高中高职衔接效果。
(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增强专业衔接契合度。专业设置以职业、行业、产业为依托优化专业设置,中职以职业岗位设置专业,高职以岗位群设置专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做好中职专业的拓展和升华。因此,高职专业设置以中职专业为基础,依据实情、统筹兼顾、科学修订,保持专业连续的梯度,符合专技人才成长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建立衔接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国家职业标准应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调研、聆听行企业的建议,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借鉴国际职业分类标准,提高职业标准的覆盖面和权威性,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严格执行岗位准入制度,指导成立行业协会,负责界定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的关系,联合企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聘用制度和用人标准,要求专技人员参与社会培训,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专技人员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4)做实课程梯度,强化内涵建设。以专业对口或相近为基础,依据职业培养的规律和定位,以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总体思路,课程间避免内容交叉或重复,形成课程梯度,整体、科学规划课程体系,突显无缝衔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立交桥”。改革学制衔接层次上移的困境,重构我国中高职的科学体系,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教育纵向衔接的育人体系,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企事业的需求。
五、结语
中高职衔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部分,构建有效的衔接模式需要转变观念、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做实课程衔接、构建科学体系等,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保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