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杨静
摘要:亲情,是历代以来被千万人所歌颂的。父亲对于我们的爱和母亲对于我们的爱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目的却是相同的——因为爱。正是如此,问世于九十多年前的《背影》和将近四十年的《秋天的怀念》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现如今分别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当中。
关键词:亲情 《背影》 《秋天的怀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11-02
一、父与母之爱的“合”
《背影》着重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景,《秋天的怀念》描写母亲生前对瘫痪时的儿子的照料。两篇文章朴实自然。虽是两件简单的小事,却能从细微之处品味出那浓浓的亲情和那浓浓的爱。
《背影》中,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最终“还是自己送我去”无不体现着朱父对于求学上路时的儿子的担心。而《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母亲经常“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以这种方式默默陪伴在儿子的身边。
父母在某些方面非常一致,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背影》中“我”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按照常理来说,儿子去买橘子更加容易些,可父亲却不肯。儿子之前心里还“暗笑他的迂”,在父亲艰难的爬月台买橘子的那一刻,他顿悟了。父亲不惜放下身段,其实正是为了自己的儿子。父亲艰难地买到橘子后,走到儿子的面前扑掉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而在儿子的心里,却并不十分轻松。因为父亲的爱,深沉又直接。这种无私的爱在儿子体悟到的那一刹那,变得沉重了起来。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在儿子面前总是“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出去”。“悄悄地”一词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其一,母亲在看到儿子不能同常人一样行走,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为了不让儿子心烦,她尽量保持安静,留给自己可怜的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发泄情绪。其二,虽然儿子的双腿瘫痪并不是因为自己所导致的,但作为母亲,在她看来这种不幸的灾难时就好像是因为自己才发生的。母亲恨不得坐在轮椅上的人是自己,也不要自己的孩子遭受这样的苦难。这种“悄悄地”里充满自责,同时也充满了爱。
二、父与母之爱的“交”
生活中,孩子所反馈给父母的爱由“单项输入”“拒绝输入、输出”到“双向输出”。也就是说,对于父母的爱,孩子会经历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反抗、到最后的接受并回报的阶段。当父母的情感与孩子的情感达到交汇的时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在朱自清的一生当中,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紧张的。“1920年,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每月寄一半工资回家,但是朱鸿钧并不满意朱自清只上交一半工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朱鸿钧仍希望像封建家长一样继续控制朱自清,特别是控制朱自清的经济,而自称有“野马”性格的朱自清年轻时追求人格独立,自然不能接受这种控制。久而久之,朱自清父子之间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父子冲突的加剧不可避免。”[1]不仅如此,在很多事件当中都体现了父子二人之间的隔膜。但随着朱父的身体日渐衰老,希望能与自己的儿子和解。因此,时过境迁的朱自清在1925年写下了这篇文章并在文末的一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以作回应。
回过头再来看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朱自清其实是很爱自己的父亲的。父亲买橘子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刻在了朱自清的脑海里,因父子之间的隔膜,朱自清迟迟没有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爱。这篇文章之所以被人叫好,是因为每个人在成长中都经历了懵懂、叛逆、蜕变的阶段,所以它引起了千万个曾经经历过孩童时期的所有读者的共鸣。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给予我们读者的情感更加深沉。因为作者与母亲情感的交汇正是在娘俩天各一方时实现的。首先,文章一开始就讲述了“我”的双腿瘫痪。接下来作者并没有费大笔墨写母亲看到“我”狼狈的样子后的悲伤情绪,也没有说在之后的日子里,母亲是如何细致入微地照料“我”的生活起居的;而是展现了一个默默地站在儿子身后,独自流泪的母亲。在“我”自暴自弃地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的时候,母亲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得了重病,“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可是,她在儿子面前一句也不提。她不想因为自己,让儿子更加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她不仅希望儿子能够活下来,更加希望儿子能够好好地活着。可是,这些却是在母亲撒手人寰后,儿子才恍然大悟的。
作者在文中三次提到了花。无疑,文中反复提到的东西就是文章的线索。第一次提到花,了解到作者的母亲喜爱养花。但自从作者的腿瘫痪后,母亲就无心再侍弄花,从侧面体现了母亲在时时刻刻照顾着儿子。第二次,母亲想要带作者去北海看菊花。儿子同意后,母亲欢喜得不得了。“央求”一词值得推敲。一方面,母亲希望外面新鲜的事物能够打动儿子,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希望;另一方面,她带儿子赏菊并非只是单纯地去观赏,母亲知道自己所剩时日已经不多了,希望自己走后,儿子能够想起这次美好的回忆,并好好活下去。 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一句“我懂得母親没有说完的话”,让读者感到非常欣慰。儿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并且实现了母亲生前的愿望。
三、父与母之爱的“离”
生活当中,每个人对于亲情的顿悟的转折点是不同的。《背影》和《秋天的怀念》中的作者正是通过父与母的离别与别离,二人在质朴的语言中共同诠释了对于亲情的深刻理解。
《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在和脚夫讲价钱的时候,自己非得解释两句才罢休;父亲再三嘱咐茶房好好照应自己时,认为父亲这样做只是多此一举。静看双方,父与子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太多的言语,而是通过父亲的各种“蹩脚”的行为以及父亲与其他人商谈的过程中,才能隐隐透露出对于儿子的爱。这种莫名的感情在父亲爬月台的过程中逐渐明朗了起来。当和父亲分别后,看似别扭的情感在眼泪中得以释放。
相比于朱自清,史铁生的顿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往往伤害越大,体会就会越发的深刻。首先,母亲自始至终没有对儿子透露一点儿关于自己的病情。但在病危前,儿子从没有给过她好脸色。其次,儿子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最后这个心愿也没有达成。第三,母亲吐血后,儿子才发现了她的病情。而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邻居把母亲送到医院。因此,史铁生对于过世的母亲充满了自责。而这种自责以及母亲生前的期盼促使了儿子要更加坚强地走下去。回看标题,秋天对于作者意味深刻。一方面,母亲去世的季节也就是想要带儿子去北海赏菊的那年秋天,因此,《秋天的怀念》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秋天本身属于一个万物凋零的季节,隐含着作者对于母亲不幸去世的深痛哀悼。同时,秋天的菊花在迎风中开得热烈,象征着深爱的人虽已离别,但是活着的人会像这菊花一样会继续灿烂地走下去。
四、结语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所带给我们的情感是深刻的。的确,时间唯一不能被打败的就是亲情。虽然在这过程当中,这种情感因各种原因会偶尔发生一些错位。但是,父母对于我们的爱始终就在那里,不曾离去。他们始终会在原地,等着我们慢下来,并回头,与他们四目相对。
参考文献:
[1]李自国.《背影》中父子的冲突及化解[J].名作欣赏,2018(129).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