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蒙思颖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概念,然后以尼克尔的两部作品Picture Theory和Mauve Desert为切入点,阐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即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传递原文的意义,而是对原文意义的延续和创造。但同时指出,由于后现代女性主义自身的矛盾,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很难从翻译中探视身份认同,从而使翻译缺乏主体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 翻译 文学再创作 主体缺失
中图分类号:I046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090-02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在现代女性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百年的争论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一个由众多流派组成的崭新的理论系统。由于它包涵各种理论,主张多元政治,因此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缺乏一致性,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与现代女性主义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否定一切高大宏伟的现代理论,对绝对真理、普遍基础、本质主义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强调女性与男性在国家、种族、阶级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呼吁关注女性内部各自不同的经验等。
(一)否定宏观叙述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所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过于笼统、概括,主张只有具体、分散、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她们对以往的女性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热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具体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看来,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作用。就算之前的女性主義致力于女性主体的建构,但这样的“主体”并不是建立在以女性自身经验为基础,而仍然是在父权思想下由男性界定的主体。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所有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在思维方式上,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立足于男/女性别之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她们提倡差异,强调界限的模糊性,主张建立一个超越性别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平等共处的理想社会。
(二)反对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
本质主义提出人的生理决定论,强调以人的身体特征决定人的性别和种族身份;普遍主义则表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法则,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释一切。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一向把人的特质划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大类,后现代女性主义则向这一划分提出了挑战,提醒人们注意男女两种性别内部各自存在的差别。它不仅反对性别的两分,而且反对性别概念本身,反对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反对那种以为性别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思想。这完全是后现代主义立场,任何包含普遍性和本质意义的概念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质疑。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在此阶段之前的女性主义先锋代表苏姗妮·德·劳特宾尼尔-哈乌尔德对翻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语法中和命名中的性别问题。比如,原文用阳性代词表示人类的时候,她们就用阴性代词翻译之,或采取干预手段进行翻译。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则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探讨意义生成的过程。显然,她们受到了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的影响。德里达批判了西方形而上学关于“在场”的论述,去掉其神秘的外纱。他证明了“在场”的观念取决于语言,语言指称事物但同时又阻碍它所代表的事物。“在场”总是难以捉摸,它的意义是相对存在,并不是真理的基础。而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中,“在场”与另一个固定的术语“缺席”相对,“缺席”的存在使“在场”得以稳定,也使本体论的统一得到保证。但是,德里达指出这些术语的相互依赖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项可以独立存在,二项只是在相对的关系里和从它们所隶属的能指链中获得自己的定义,在语言链中没有任何成员可以得到优先权,产生意义和实质性效果的基础是替换的游戏。(黄华,2003)而尼克尔·布罗萨阿德则被认为是当代探索意义产生过程的最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正如古尔德所说:“在魁北克,尼克尔比其他作家更关注于描述文学现代性与当代女性主义写作和阅读实践的交叉点”(Gould 1990:53)。
三、尼克尔的Picture Theory及其翻译
尼克尔的Picture Theory发表于1982年,用法语写成。讲述的是发生在纽约、巴黎四个女同性恋之间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来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论。她主张用全息图作为观察女性的图画模式。(全息图是一种三维图像,它与传统的照片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照片呈现的是真实的二维平面图像。而全息图则记录了物体的尺寸、形状、色温和对比度等信息。全息图提供了“视差”,视差的存在使图像的前后、左右和上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观察——如同真实物体的存在。)在作品中,尼克尔故意使自己的人物抽象化,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女性,这事实上为翻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家巴巴拉·高达特指出了女性先锋作家的作品与翻译之间的共谋关系。她主张以日记形式来记录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思想的发展。因此,一部作品被翻译后,通常会诞生两部作品。一部是原作的译文,一部是翻译家描述自己翻译心得的作品。这比其他女性主义翻译家在翻译作品中极力凸现自己的身份更进了一步。在翻译Picture Theory时,巴巴拉一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文中引用的维特根斯坦、乔伊斯、斯坦纳作品的解读,一方面谈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某种角度讲,巴巴拉向我们展示了译者所假想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整个思维过程。因此,她的翻译作品鲜明地表明,翻译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也经历了同作者一样的思维过程。译作与原作一样具有多面性。根据这个理论,“翻译不是传递意义而是再造意义”(Godard,1995)。翻译不是简单地传递原文的意义,而是对原文意义的延续。尼克尔的作品刚好为译者从不同视角接触原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翻译Picture Theory时,译者不用刻意采取干预策略,因为尼克尔的作品使译者自然地用到了干预策略。她在作品中用到了英语,而巴巴拉在翻译时加粗原文中的英语单词和短语来加以区别,使这种干预策略显得既自然又合理。同时,尼克尔还在作品中采用了图示手法,每个符号都有多种组合方式,再加上不同的语境,意义就变得多元化。很显然,他们吸收了福柯的思想,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反映世界的工具,而其自身是创造世界的主体。语言是一个自足的个体,原文中的语言与译文中的语言一样,不存在谁复制谁的关系,他们都是自足独立的个体。
四、尼克尔的Mauve Desert:翻译中的作品
尼克尔的作品自身就凸现了翻译与创作的平等地位,因为在其作品内部就存在着翻译现象。对一个词的同义重复其实就是作者对这个词的翻译。这一点在尼克尔的另一部作品Mauve Desert中表现得更为明显。Mauve Desert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谋杀与背叛的戏剧故事;第二部分是以译者的口吻对原作品的讨论和充实;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改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法语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只是第三部分在节奏和用词方面做了些改动。在第二部分中,某人在一家书店不经意之间发现了Mauve Desert,立马对它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翻译,翻译的整个过程构成了整本书的第二部分,名为A Book to Translation。该部分主要描写了译者想象中的与原作者的对话。它描述了译者通过对原文的仔细阅读,试图在原作中阐明作者没有明确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译者随意改动了原文,第二部分也描述了她在最后校订稿子时候小心、谨慎的态度。正是因为她的小心谨慎,第三部分几乎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这部作品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一切作品创作与发展的过程。它告诉我们,翻译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方式。同时,它强调了译者的主观理解和鉴赏。
尼克尔所持有的立场也代表了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观点,即翻译是创作和文化交流的动力。翻译不是一个不带主观色彩的文字重复,它不仅包括传播还包括移位变形。但尼克尔的这部作品与伊塔罗·卡尔维诺的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有所不同。后者的主人翁虽然也挑战原作者的地位,但囿于原作为主、译作为仆的观点,他意识到自己与原作者地位的悬殊,所以往往采取卑劣的手法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尼克尔笔下的译者却不一样,他们认真仔细地把翻译当成创作来看待,抱着与原作者平等的身份和心态来进行翻译,并记录下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以自卑的心态来哗众取宠。
五、结语
后现代女性主义质疑先前的宏大理论体系和本质主义等,这使它区别于其他的女性主义流派,故而,有学者将这一流派视为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后现代女性主义否定了具有试验意义的历史和性别的主体,消除了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主义政治。这种去主体化、去政治化的倾向,使女性主义面临失去旗帜的危险,也使她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福柯在《性史》中提出的性別与权力的关系,其目的是将女性主义非政治化,而政治目标的缺失很可能使后现代女性主义再次沦为男权文化的附庸。因此,许多女性主义者疾声呼吁,没有共同的政治立场,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可辨的女权主义批评,批评方法和政治评价是女性主义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应忽略由此付出的高昂的政治代价。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再像它的前身女性主义那样为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文化视角,让我们从翻译中去探视身份认同,而是融入其他后现代主义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Sherry Simmon.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1996.
[2]Susan Bassnet and Harish Trivedi,ed.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1999.
[3]黄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兼论女性主体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