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张坤美
摘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科学指南,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指导思想。全员育人理念,能增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全程育人理念,能保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稳定性与持续性。全方位育人理念,能丰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三全”合力,定能构建各族大團结、同进步的和谐校园。
关键词:三全育人 民族团结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72-02
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各族感情,促进各族团结繁荣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可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发展大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教育方法、内容、途径、思想都应与时俱进,打破旧模式,联系新实际,结合新思想,探索新方法,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新理念的提出,正好从宏观上为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明了新方向。
一、全员育人,增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高等院校是全国有志青年的聚集地,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以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校,主要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主体间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远远不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3]“全员育人”理念恰好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参与范围。把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融合打造成“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从参与主体上获得一个质的提升。
首先,各高校应该将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图书管理员、后勤人员等都纳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变以往只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交给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模式。其次,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激励机制,在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心甘情愿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最后,召集少数民族教师或民族学相关专业教师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研团队,结合各区域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保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和时效性。
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家庭的参与必不可少,家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家庭的参与,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原生家庭的参与,可以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解决诸如语言、心理、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隔阂。将家庭纳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是对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
社会的参与对于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推进至关重要,具体指各类民族事务机构、政府、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的参与,各地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文化宫、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类公司、民族出版社、民族歌舞团、民族画报社、政府宣传部门、评选出的少数民族先进人士、优秀的校友等都能成为教育主体。譬如:当下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民族旅游开发公司或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都可以参与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来,协助高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大环境中。又如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业务骨干,民族地区的先进人物,都可以成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范,这一群体的加入,会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变得有血有肉,易于吸收。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造就人、团结人”。学生是被教育者、被引导者,也应该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要想真正发挥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作用,培养塑造出“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应该让那些学生中的佼佼者,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到教育中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育。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整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具有亲和力与融合性,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有底气、有魄力在教育的引导下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二、全程育人,保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教育工作。其教育机制应该持续有效,应该全程跟踪,而非短期的,一个时段的。眼下部分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仅局限于新生入学教育、一至两堂思想政治课的讲解,只有学生干部、较为积极的同学才有机会参与到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类活动中,大部分同学只能游离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外,找不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学习。诸如民族常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的宣传与教育缺乏时间与平台。
全程育人理念的提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性强、时效性长的受教育平台。从“线”上形成一个“历时性”的育人过程,学生从跨入校门直至毕业,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双休日到寒暑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都应是贯穿始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在各高校的招生宣传、录取、新生报到、军训、入学教育、思政课堂、学生业余活动、专业课、毕业就业、就业跟踪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形式多样的教育呈现。
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宣传单上应开一专栏宣传民族常识、民族政策等,保证准大学生们能在进校前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一个了解;进校后的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策划一系列讲座。将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设计成专题讲座,一一开展,并邀请少数民族家长和少数民族学生担任专题主讲人,如:开设民族服饰文化专题,即可邀请高校所在地的少数民族进入课堂演示服饰制作、穿戴,解释其文化内涵等,让同学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思政课堂,无论是教材选用还是课堂设计,都应结合区域特色进行本土化加工,使课堂上的师生都有一种归属感。大学四年,周末加寒暑假约占四年时光的32%,大量实践活动就应安排在该时段。各高校应与民族事务机构、民族旅游公司、民族文化单位等协作,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平台;与区域各民族村寨联系,搭建民族文化体验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达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育效果。毕业阶段,鼓励毕业学子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去那里施展自己的才华,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经过历练的校友,又可以回到学校为学弟学妹讲授民族团结的知识,成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活资源”。这样环环相扣、全过程的育人方式,能真正实现为党、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的目标。
三、全方位育人,丰富高校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服务育人”。但部分高校仅仅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没有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还存在部门合作不顺畅、教育资源使用单一、功能运行低效化等问题,制约了育人合力的发挥。
“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提出,强调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起来,从“面”上形成一个“共时性”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多方同时协作发力,形成一个面状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社团建设、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感恩教育、社会实践、就业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寓于每一个培养环节,同一时间段,学生能在学习、学生活动、日常管理等事项中得到熏陶,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譬如:高校可以将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校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而不局限于思政老师或辅导员。定期对全校教职工进行民族团结培训,让每一个教职工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讲员,并建立持续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可在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加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此外,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组织、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社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校园等,都应成为高校一项长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按期施行;落实党建工作时,也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其中,如怎样恰当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少数民族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多少、发展多少、比例多少等都应紧紧围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中心来展开。
四、结语
总之,“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时空上搭建起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多维空间”,各族青年大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的熏陶。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参与性、互动性、稳定性、持续性,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在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三全育人理念缺一不可,“三全育人”定会营造出56个民族共同进步、集体成才的和谐校园,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爱国、爱家的有志青年,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新华网,2017-10-27.
[3]關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12-23.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M]//斯大林选集(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4.
[5]林毅.试论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落实机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4):19-2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