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陈欣苗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包含很多具备深刻哲理的寓言神话、诗词曲赋,包含了很多励志的伟人事迹,具备极高的现实价值和艺术内涵。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思政课落实提供丰富的思想,有利于创新并活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广大教育者应重视高校思政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功能,立足于高校思政课视域下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问题积极设计策略,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本文围绕“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展开讨论,从四个维度对之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传统文化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68-02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促使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工具。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应该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始末,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内涵应该全方位渗透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端正学生思想三观,引导学生良性发展的艰巨使命,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为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发挥功能提供立足点,还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德才兼备发展。正因如此,教育相关者需要重视高校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调整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以推动高校思政课和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概述
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指教育者将思政教育内涵注入传统文化之中,利用相关的教学实践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思政教育知识,理解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素质。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表现在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之上。首先,隐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虽然理论灌输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育者利用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的潜在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質,虽然相关的知识点不容易直接感知,教育者亦不会利用正面接触落实教学内容传授,但学生却可以在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顺畅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质和相关规律。其次,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具备隐性特征,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突破课堂狭义教育而发展成为宏观教育,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在没有思政教育辅助的基础上自觉吸纳思政教育知识点,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二、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功能
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具备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明显功能优势,主要体现于如下几点:
(一)自我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下,课堂教育这种较为被动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者和学生都具备明确的教学地位,教育者作为教学主体秉持着极强的“师道尊严”理念,承担着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使命,然而作为知识接受的客体(学生),其兴趣、爱好、需求等都未被纳入教学考虑范畴。正因如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之目的性极强的灌输式诱导教学容易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抵触情绪。在如此情况之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自我提高思政素质的意识和行为,很多学生在脱离课堂、脱离教育者之后甚至完全没有学习思政的欲望。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较大差别,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之中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进而有效提高其思政觉悟和素质。
(二)教育合力功能
虽然高校思政教育涉及内容较多,与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比较孤立,思政教学难以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进而使得教育效果非常局限。借助于传统文化隐性教育落实的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而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作为中央媒介为其他学科融入提供平台。如此一来,众多学科得以在教学实践之中汇总,有利于形成教学合力,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持久弥散功能
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突破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教育局限,思政教育不再对课堂、教育者、时间、空间等有过强的依赖性,思政教育可以变成一种灵活的、可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一旦学生习惯了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这种方式,不仅学生的思政素质会得到有效提高,学生还会形成良好的思政学习习惯,思政教育因而能够渗透于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并实现长久教育目标,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思政素质良性发展。
三、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越来越好。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有效地统一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效地覆盖了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开放性,还弥补了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正因如此,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加持下,高校思政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成效,学生的思政素质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由于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相关的研究还未全面完善,这使得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问题和漏洞,以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为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因而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教育思想不端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影响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三观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客观条件制约,高校思政课一直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这无疑给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未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在落实隐性教育时过分重视形式,而忽视其内容,即机械地组织各种教学实践,但教学实践中并未科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根本不具备思政教育的效果。如此的教学,不仅使得高校思政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教学问题,还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二)多种教学载体未被充分利用
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教育体系密切相关,与其他教育科目之间是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然而很多高校教育者在落实思政教育时习惯于“单打独斗”,多学科知识未被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及公共课教育未能有机结合,思政教育被局限于思政范畴,难以实现跨学科融合,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化教育力度不足
21世纪被誉为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高校已经开展了系列工作,提高了教育的信息化程度,然而信息化教育力度不足问题未能被有效解决。很多教育者的信息化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件,根本无法发挥信息化教育优势。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削弱了教育者的信息持有主动权,教育者的知识权威性和教育权威性大幅度削减,如果教育者不能善用信息化技术创造全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格局,那么教育很难契合学生需求,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性也将大打折扣。
四、优化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策略
利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当前此项工作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诸如思想认识不端正、教学载体开发不足、信息化力度不够等问题,但广大高校思政教育者应秉持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理念,要积极设计应对策略发挥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作用,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具体落实时可从如下几点出发:
(一)端正教学思想
思想是意识和行为的先导,想要为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铺平道路,必须端正相关方的教学态度。首先,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帮助高校内部师生明确思政教育于自身素质发展、于自身人格完善的重要性,确保相关人员不再将思政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并以之为契机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其次,教育者方面应该正确认识以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实施的高校思政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作用,要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予以重视,进而能够突破当前传统文化隐性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问题,能够科学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以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为载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质量。
(二)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载体
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满足学生对知识、情感、尊重和审美等多项需求。想要实现上述要求,思政教育不应该被局限于“思政领域”,而是应该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联系,积极构建跨界教育联合力,如此才能够从多个角度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用其他教学载体时,教育者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引入,要避免过度引入、过分延展,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提高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因此,高校方面应该重视加大对思政教育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及时向之传递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确保其掌握丰富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合理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思政教育質量。与此同时,高校方面应该加大对优秀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引入力度,借助人才引入渠道为自身的教师团队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拔高整体教育团队信息化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师团队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结语
传统文化之中包含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以及顽强的民族精神,具备极强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是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正因如此,利用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落实高校思政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势所趋。当前阶段此项工作的落实尚存在不足和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正视问题,积极设计应对策略优化高校思政课,要尽可能发挥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作用,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政素质,以期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知识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斯霞.德育视域下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途径[J].职教论坛,2012(5):65-66.
[2]赵紫文.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在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拓展研究[J].汉字文化,2017(15):58-59.
[3]杨乾良.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