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武雪洋
摘要: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关注人积极力量的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宗旨具有内在契合性。本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教学活动中,为高校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为努力实现其积极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51-02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阐述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价值以及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它主张改变传统心理学以化解问题为核心的“消极心理学”形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为出发点,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其研究内容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三个层面,本文以这三部分为出发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新的出路。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大学生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育工作必须不断革新,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而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新时期青年的发展需求:积极心理学主张尊重个体的需求,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积极心理学追求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義是一致的,它尊重个体的价值,这样个体才可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从行动践行其要求;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这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取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目前高校教育理念仍是遵行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流程,针对问题成因展开分析,将问题扩大化,导致的后果是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修补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优秀本质属性,违背了唯物史观中关于人主体性的观点。
(2)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自主性得不到施展;教学机制缺乏创新,没有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动力,师生间缺乏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易引起大学生的排斥和反感心理;教育内容方面,通过思政课程向学生传授抽象空泛的理论知识,这种标准统一模式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缺乏新颖性、针对性、时代性,无法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大环境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言行,学生也不能自觉将其内容转化为内在修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对积极教育环境的营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育人环境,导致大学生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方面,盲目追求绩效,偏重于以功利主义为目标的物质环境建设,导致学校风气不正,缺乏健康的人文学术氛围;家庭中轻德育重智育的传统观念、金钱权力观的错误灌输等都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培育。
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未形成完整的互动模式,教育过程孤立,教育工作还只存在于师生之间,缺乏与社会和家庭间的沟通,没有形成联动机制。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四、对策与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把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贯彻和执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知、情、意、行由内而外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无人”转向以人为本,做到人本主义。
转变以“问题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批判过去把人看作机器的认知方式,以开发人的积极潜能为旨向,注重大学生内在积极固有的品质,发挥创造性的教育主体作用;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课上课下加强沟通,在动态中完善教学;实施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进积极情感体验,营造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设置内容细化的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主观诉求,选择感兴趣的科目,更好地体现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
改变传统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小组合作、走班制、实践教学等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把积极心理学的乐观型解释风格、积极人格理论、合理情绪疗法等融入教学方法中,采用研究法、发现法、范例法,启发式等方法,转变单向灌输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对话;借鉴积极心理学的ABCDE思维检测理论、希望理论、福乐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实行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课堂情景剧教学等。
教学内容上,注重本土化的教学实践,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本土化的阐释和应用。以我校中北大学为例,在教学中融入军工文化、太行精神,向学生讲述学校革命史,参观校史馆和军工器材展览馆等,传播我校兵工特色的军工文化,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了解中国革命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激发其爱国情感,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实践属性的教学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创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了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3.优化教育环境,组织系统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化的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作为保障。积极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认为积极的组织系统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其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的理念,把人的关系纳入整个社会系统中考察。
就社会而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制度为保障,以法律为准绳,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构建适合于大学生成长的积极的社会环境;企事业单位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培训等积极的实践环境;主流媒体应发挥好自身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正面信息的引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网络不良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中,父母以民主教育为主,考虑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转变训诫的教导方式,以聆听、沟通为主,传授积极的成长观、择业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环境。
学校方面,建设积极的物质文化。中北大学为弘扬太行精神,仍留存革命时期的旧址,设立校史馆,同时开设军工特色专栏,兵器展示馆等让学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所传递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其积极情感体验,培育其积极的文化取向;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开展以军工文化和太行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组织学生爬二龙山进行义务劳动,学校“致知于行”的校训等,这些隐性的人文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其个性化的积极体验,发挥了校园文化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营造了一种学风正、校风优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
[3]王晓钧,郭田友,张玮.“乐”观人生——积极心理学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王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吴焰,张卫平.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94 -97.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