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美丽中国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效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美丽中国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效


发布时间:2021-04-15 阅读数:323

刘晶杰 邓纯余

摘要:我国乡村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复杂性与广泛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野溪铺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为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本和参考。拟对张家界中湖乡野溪铺进行分析,总结民族地区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成效,提出一些建议,探究和展望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的生态文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乡村生态文明 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226-02

一、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中国历经四十年的经济改革后形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作用结果。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整体发展结构的过程。①

(一)乡村建设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美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近代西方,“文明”形成理论:文明是美好的象征、是时代进步的集中体现、也被视为动态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线性—进步”思维模式。②

从这一理论看,文明是不断进化的、动态的,不同的社会性质将形成不同的文明特征。从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角度出发看待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分别对应着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尚未对应着象征未来生产力重回“正义性”的生态文明。在这一层面上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担负着反映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历史使命。

(三)美好生活的内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人民的美好生活动态的,社会成员都是自由而全面的。③在社会层面上,美好生活是一種社会对个体成员存续及发展的普世关照。从当代中国国情来看,美好生活则是人民对生活最朴素的渴望。

乡村建设是方法、生态文明是要求、美好生活是目的。生态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中国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进行。建设乡村的生态文明是重要的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文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是保障,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离开生态文明的发展无法持续,只有平衡与充分的发展,才能走向“美好生活”。

二、张家界中湖乡野溪铺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效

野溪铺位于武陵源西部,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是典型的大山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全村总面积22682.2亩,现有505户1755人,耕地面积1272亩,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种工作开展有序,先后获得了省旅游局颁发的“省级旅游名村”和省林业厅颁发的“省级绿化村庄”的荣誉称号,被列为武陵源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物质文明建设

清风峡景区徒步旅游工程共投入资金70万元,现修建徒步游道3公里,铁绳桥1座,停车场12000平方米,整修大型特色餐厅1处、休息亭4处,恢复土家山寨30多户,修建水渠1700米,通过土地流转栽种果苗6000多株,共计40多个品种;杨梅园“提质改造”工程,修建“采摘通道”400米;修建梨园简易公路1400米;370亩茅岩梅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家庭旅游网站58家,农家乐85家,突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精神文明建设

注重文化,丰富内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土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挖掘继承土家族民间文化;将显性文化要素和本地的历史文化根源相结合;在土家传统节日和旅游接待中,游客可以欣赏土家阳戏、舞蹈、围鼓、锁呐等精彩节目。民居“穿衣带帽”工程建设以石英砂岩和吊脚楼为外观,突出土家民居特色;为抓好村的文化建设,特配备了1名文化专干,聘请土家茅古斯传承者进行民间艺术指导;成立了野鸡铺民族文化演艺队和女子围鼓队;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文艺宣传队伍,广泛宣传土家民族文化。

(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内容中,民族客栈与特色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提升。提高景点的基础设施承载力,增强野鸡铺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聘请7名保洁员,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解决了4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难题,修建了樟树塔组平板桥1座,正在建设李家岗组停车场和人行石板道;完善全村的水、电、路、数字电视网络基础设施。

(四)经济成果建设

野鸡铺村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建设“四个农业”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开发,引导农民家庭旅馆、餐馆、娱乐、购物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农户经济和集体经济共同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业,增加旅游就业岗位26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三、民族地区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发展高度,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解决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理念、领域、互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发展的因素。

(一)各地发展理念的不统一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社会飞速发展所取得的傲人成果,使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过去 “先经济后环境”“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逻辑根深蒂固,使得民族地区在发展理念上很难超越经济主旋律来思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在国家已经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下,在实践中却往往为了经济牺牲环境,以换来一时之发展。更有为扶贫而扶贫,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

(二)各地协同治理能力不充足

治理领域被细分,不同的环境问题由多部门协同管理,但环境污染问题却具有整体性。目前对生态危机的治理依然具有片面性和阶段性。诸如在大气污染严重时,勒令工厂停工;罚款只限制了一部分的企业排污;这些环境治理的手段只取得了一定范围内的环境改善。治理手段的不平衡不充分,实际是一种片面、缺乏宏观调控的短期治理,治理技术不到位、方案不全面、力度不充分的体现。

(三)人与自然二者关系的人为割裂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不充分。人类在自我发展,不断解放自我,延展自我能力的同时,逐渐丧失了与自然的互动性。用带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色彩来修复生态环境,而没有从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出发。这种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割裂开,让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漠视的治理方式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阻碍。

四、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設过程是中要坚持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武陵源的品质,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野溪铺建设的重要抓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就很重要。

(一)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观

“美丽中国”宏伟蓝图需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通向“美丽中国”的必经之途。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响应。

(1)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发展。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充分调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类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的力量。通过满足当地人们的发展需求和游客们的旅游需求共同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如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农业经济和土家旅游文化产品,促进本地居民收入增长。也可增加游客的乡村生态体验。在当地建设特色村寨中一定要坚持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2)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统一发展。结合野溪铺乡村生态文明发展实际状况,认识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能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纯粹的商业行为进行消费。自然是有限的,消费却是无限的。④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野溪铺建设的重要抓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理念、治理、区域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处理好。

(二)抓住乡村地区发展机遇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抓住政府的优化管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能够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将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科学管理。乡村地区党直接服务乡村人民和地区发展,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在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设存在的特殊性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指导得到妥善解决。

(三)优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要解决好“三大难题”,必须通过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手段,从乡村振兴和规划入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党员干部要起到充分的带头作用,深入到地区家中做好思想工作。乡镇要统筹各方力量,大力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在特殊人群和特殊建筑管理方面,要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相关人员管理方面、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商品、制定优化的营销策略等都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在村文明建设社会治理过程中,要突出产业特色,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休闲旅游,户外游、写生基地。

注释:

①习近平为何如此看重“美丽”[N].光明日报,2017-12-15:11.

②布鲁斯·马兹利什.文明及其内涵[M].汪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1-105.

③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及实现条件[N].光明日报.2017-12-15:11.

④宋维霜.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62-65.

[2]樊晓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4(2):57.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15:11.

[5]张进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1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1-243.

责任编辑:于蕾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