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三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三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发布时间:2019-10-22 阅读数:370

宋旭芳 司晓芳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南希这一拥有复杂性格的女性人物更是深入人心。她是徘徊在善恶之间的孤独灵魂,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更是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受害者。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南希这一女性形象,旨在揭示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异化及南希的悲剧,从而进一步论证狄更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

关键词:《雾都孤儿》 南希 人格结构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92-02

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雾都孤儿》是其早期的一部力作。该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奥利弗的悲惨遭遇,揭示了19世纪30年代伦敦社会底层人民的曲折命运。小说中,南希这一女性人物以其复杂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备受学者关注,同时她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探讨南希这一原型人物的形象为揭示作者的意图及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出发点,对南希这个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南希悲剧的原因。

一、弗洛伊德的性格结构理论

被誉为“20世纪思想界哥白尼”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正式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并于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这一举措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自精神分析法诞生以来,弗洛伊德屡次尝试突破临床医学的界限并将该理论应用于文学领域。起初,他将个人心理理论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如果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比喻成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尖。位于冰山中间的部分是前意识,它主要起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绪、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相当于过滤器。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关键,它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指的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或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发现早期的性格结构理论有诸多局限。192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理论著作《自我与本我》。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它包含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东西。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的唯一目标就是需求满足的及时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遵循“现实原则”,不仅在本我和外界环境发生冲突时发挥调和作用,而且还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它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去约束本我的冲动,使自我的行为转向道德方向。它是一种自省,道德约束,良心及理想追求。本我、自我和超我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格结构,从而促使人健康地发展。

二、南希性格的分析

小说中,南希是一个游离于善恶之间的人物。她身世凄惨,性格复杂,虽不是主人公,却为促成小说的圆满结局作出了不了磨灭的贡献。也正是透过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19世纪残酷的资本主义现实及社会底层人民坎坷的生存处境。

1.本我:可憎而堕落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它来源于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它受本能的驱使,遵循“快乐原则”,尽最大努力使原始冲动和欲望获得满足。这些欲望和冲动是本我运作的原动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长期积淀在自我之中。南希是一个孤儿,从小被扒手集团的头目费金收养。为了生存,南希只能偷窃。长大后,她被卖给一个野蛮粗俗的名叫赛克斯的强盗做情人,此后,她便与赛克斯同流合污,成为一名真正为社会所不齿的女贼。后来,落入贼窝的奥利弗与另外两个盗贼上街行窃时被抓,后经布朗罗先生的证言奥利弗才得以脱身并被他带回家。可是南希在费金和赛克斯的威胁下,再一次将逃离魔窟的奥利弗骗回贼窝。这一切仅仅是通过她伪装成一个失去弟弟的姐姐实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南希是一个相当成熟和手段老辣的“老贼”,更可恨的是她的这一行为直接将奥利弗置于夜盗计划的危险境地。这对于一个同属下层阶级且受尽苦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而这一女贼又是多么面目可憎。探讨她堕落行为背后的原因,一切都是受本我的驱使。南希是个孤儿,没有受过教育,面对饥寒交迫的痛苦,她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她很小就被费金赶到街上去偷东西,没有人关心她内心真正的需要,更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孤独。似乎她存在就是为了艰难地生存,只有踏上偷窃这条不归路她才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长大后她做了赛克斯的情人,本以为命运会眷顾她,但是对于赛克斯这个生性残暴的恶徒来说,南希只是他的工具和玩物。他残忍地虐待她,甚至最后还狠下杀手。即使这样,南希还是那么痴狂地爱着他,无论身心遭受怎样的摧残,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愿意回到赛克斯身边。后来,为了救利弗,她选择了背叛,也许内心还抱有一丝期许,希望赛克斯看在他们往日的情分上给她一条生路,可谁知她却死在了她深爱的人手里。由此可见,南希的爱是卑微与不幸的。而这可悲的爱背后是由本我做推手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性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本能的冲动和原始的欲望,其中性冲动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性冲动的驱使下,南希不顾一切地爱着賽克斯,哪怕是抛弃道德准则与个人原则与他同流合污,干着社会所不齿的勾当。当然,这也与她悲惨的命运有关,为了生存她别无选择。由此可见,本我支配下的南希是可憎而堕落的,她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盲目追求自身需求的及时满足,从而将奥利弗置于危险的境地。

2.自我:矛盾而挣扎

尽管南希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但是她的善良却从未被泯灭。这一点可以从她对奥利弗的态度转变中看出。将奥利弗诱骗回贼窝后,她看到奥利弗受尽了她以前遭受的折磨,这时内心的良知被渐渐唤起。为了防止奥利弗重蹈她的覆辙,南希多次挺身而出保护他。例如,当奥利弗试图摆脱贼窝并面临被狗咬的危险时,南希跑到门口,把门关上并大叫道:“把狗唤回来,它会把那孩子撕成碎片的。”即使面对赛克斯的威胁,她也没有妥协。又如,当奥利弗受到费金的百般折磨时,她又勇敢地扑上去将费金手里的木棍夺过来并扔进火里,然后使劲跺着地板,并发出一番恫吓:谁敢再碰奥利弗,她就和谁拼命!由此可见,尽管她是偷窃团伙的一员,受尽费金和赛克斯的威胁,但是她却三番五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奥利弗,这足以说明南希的内心是善恶和矛盾的统一。一方面,本我要求她对奥利弗的命运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自我又让她对这个可怜的孩子心生怜意,挺身而出。可以说,当原始的欲望和外界环境发生冲突时,自我力求寻找一个平衡彼此的临界点,而在道德感和善良驱使下的南希所作出的一系列保护行为便是实现性格平衡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她看来,奥利弗的不幸是由她一手造成的,若不是自我驅使下的诱骗,奥利弗早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她陷入了矛盾和挣扎的境地,企图通过保护奥利弗的方式实现自我救赎。

3.超我:正直而勇敢

由于自责,南希一次次挺身而出保护奥利弗。当得知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兄弟蒙克斯和费金为了财产而密谋对付奥利弗时,她暗中打探他们的计划并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一坏消息告诉罗斯小姐。她深知背叛意味着什么,但还是怀着一丝侥幸选择回到赛克斯身边。果不其然,她被赛克斯无情地杀害了。也正是她矛盾的性格将她推入悲剧的深渊。同时,南希的牺牲也促成了结局的圆满。由此可见,南希在揭露奥利弗的身世之谜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根据弗洛伊德,超我是性格结构中的理想部分,它以良心或无意识的罪恶感形式支配着本我。面对奥利弗的悲惨际遇,超我支配下的善良南希战胜了本我主导下的邪恶南希。她通过自我牺牲摆脱了挣扎与犹豫的困境,在造福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救赎。

三、结论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致力于通过小说来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吃人本质并积极寻找办法摆脱这种困境。同时,他的作品也表达了对下层阶级的同情。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入手,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南希的复杂性格及人物形象,探讨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南希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作为下层阶级的代表,她向往光明的生活却被无情的黑暗现实所吞没。这一悲剧无不反映出冰冷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异化作用。在物质崇拜之风盛行的社会,金钱和利益无疑会将人们驱赶至冷漠、自私的恶性,而同善良的人性渐行渐远。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女子本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她却无力抗争,只能随波逐流,屈服命运,最终死于情人之手。她的牺牲是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最有力的控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自身矛盾的性格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另外一个原因。不过,好在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恶人受到了惩罚,好人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我们能感受到狄更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及他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参考文献:

[1]]Dickens,Charles.OliverTwist.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1992.print.

[2]谭宗艳.《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研究[J].时代文学,2010(4):69-74.

[3]赵世芬.《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形象剖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6):107-108.

[4]梁永华.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雾都孤儿》[J].哲学文史研究,2017(1):123.

责任编辑:景辰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