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中美媒体有关“双十一”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7 阅读数:305

李嘉欣 张婷婷 马文星

摘要: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中美媒体对“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的不同看法,旨在揭露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从而提高读者的批判意识,使读者对“双十一”事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新闻报道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76-02

新闻作为一种公众语篇,不仅仅是一种话语,还代表了提供相关报道的国家的政治立场以及意识形态,虽然每一家媒体都声称其报道的客观中立性,但新闻报道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的构建,虽看似公正,但却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揭露新闻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政治文化因素。

一、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理论及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源于《语言与控制》中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并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一种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含义的方法。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表达和反映社会的工具。费尔克劳夫在《语言和权利》中正式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语言的表达并不像其表面上是客观公正的,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种族的意义是不容易为人所知的,需要读者批判性地去看待,也就是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出现的原因。其主要目的是揭露看似公正的语言表达下不平等、不公正的权力关系,通过揭露不平等的权势来维护公正的事实,提高读者的批判意识。

费尔克劳夫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被公认为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中最完善、最实用的方法。社会文化分析法是一种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或者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产生的。所以,话语的产生必然包含语言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由此,费尔克劳夫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也就是描述、阐释以及解释。描述即描述文本中存在的一些语言形式特征,阐释即阐释文本如何生成,解释即解释话语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间的关系。

二、实例分析

根据费尔克劳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本文将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关于“双十一”系列新闻报道进行三方面的分析:(1)在文本层面,将着重探讨词汇的选择和分类;(2)在话语实践层面,探究其话语的互文性;(3)在社会实践层面阐释其背后的社会含义及生成的原因。

1.文本层面的分析

词汇的选择对于新闻报道的产生具有很基础的作用,从词汇中读者可以看出叙述者对于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而新闻词汇的选择往往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使说话人有意识地使用策略来进行词汇的选择。首先从大标题进行分析,《中国日报》使用“cashed a record”“创历史新高”来体现出“双十一”成交额之高,对于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影响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而《纽约时报》则在标题中提到“the party may not last”,即对“双十一”的热潮持有否定态度,显示出美国媒体对于中国互联网经济持续发展的怀疑。在描述中国互联网经济时,《中国日报》采用了smash(冲破)、hit(达到)、top(顶端)等积极词汇来向读者说明“双十一”成交额的数量之庞大及速度之快,为中国互联网经济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而在《紐约时报》中,则采用了slow(缓慢)、gloom(昏暗)、uncertainty(不确定性)等消极词汇来预示中国互联网经济趋于下降,看似繁荣的中国互联网经济只是一种表象,从而使读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怀疑。

2.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作为话语再现的两种主要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大限度上相信其报道内容的真实性,通过转述其他人说过的话和直接引用别人说过的话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感,使读者从第一手资料的角度接收信息。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作者传达其意识形态提供了基础。《中国日报》对“双十一”的表述大多为陈述句,很少采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并使用了很多数字和对比来证明“双十一”销售额又创新高的事实。但《纽约时报》中则采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句子来误导读者。

例1:Yang Sun, a 26-year-old from the northern city of Xian, said that the Singles Day discounts were no longer good enough to persuade her to wait all year to buy the things she wanted.

在例1中,《纽约时报》引用了中国西安一位年轻人对于“双十一”打折活动的看法,从而使读者相信“双十一”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是对中国年轻人互联网消费能力的否定,不利于中国互联网经济正面形象的建立。

例 2:“Singles Day just doesnt hold that much appeal for me.” Mr. Wang said.

例2在报道中直接引用王先生的话,更直观地让读者了解到“双十一”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对于顾客有巨大的吸引力,潜移默化地让读者相信“双十一”购物节在中国影响力的下降。这些例句都表明虽看似公正地直接或间接引用别人的话,实际却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对于本来事件的判断。

3.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

新闻语篇来源于社会,并受到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语篇形成以后又会对社会产生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中国日报》从数量和时间两方面客观论述了“双十一”活动的交易额之高,提出消费者的生活已全面电商化,购买产品也越来越趋向于高端化、品质化,展现出消费者对日常生活方式升级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中国日报》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描述,对中国经济进行有利的报道。在《纽约时报》中,笔者却提出阿里巴巴集团很有可能在走下坡路,经济萧条的情况已在中国出现,并且阿里巴巴集团显示出其经济野心,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威胁。这些都体现出美国的经济主义霸权,使读者对阿里巴巴集团产生不良印象,影响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发展。

四、结语

基于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双十一”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日报》描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正面形象,在全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纽约时报》则使用消极负面的词汇,对阿里巴巴互联网经济持怀疑态度,并指出阿里巴巴将会威胁到全球经济,造成中国经济的负面形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比分析对于客观认识新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此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涉及范围较小,仍需在更广的层面以及更深的层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cy Press,1992.

[2]Fairclough,N.1989.Language and Power[M].New York:Longman Inc.

[3]单胜江.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6):78-81.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4-84.

[5]陈丽江.中国的批评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2006(6):31-34.

责任编辑:赵慧敏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