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句偏误原因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句偏误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8 阅读数:344

王蓉

摘要:在对外汉语中有一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句式,也是汉语学习者经常出错的句式,此句式就是“是……的”句。因此,汉语学习者若想学好、学精、学透汉语,对“是……的”句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查找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从而分析他们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在“是……的”句的学习时出现偏误的类型及原因,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并探究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 “是……的”句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187-02

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是……的”句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句式。不光是书面语,我们在口语中更是经常使用“是……的”句。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强调句“是……的”句式同时存在于甲、乙和丙级的语法中。[1]这更加说明“是……的”句式是极其关键的知识点。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若想学好汉语必须掌握“是……的”句。

前人经过归纳整理,将偏误的原因归纳为五点: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2]在前述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将从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角度探究使用“是……的”句时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即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没有足够深入,所以在没有摸清目的语规则、表述出现了障碍的情况下下意识地向自己更为熟悉的第一语言知识靠拢,去寻找答案,并且按照自己认知中的第一语言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并使用目的语,因此出现了偏误。

以“是……的”句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自己母语中对应的强调句型,他们会出于本能地通过联想英语语法来帮助自己理解汉语。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该句式上是不完全一致的,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是……的”句时能否免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认识到这些区别。例如,被强调部分放置的位置就有很大的区别,在英语着重说明的部分必须放在“It is/was”和“that”中间,这是一硬性规定,而在汉语中要视情况而定,汉语中被突出说明的内容并不是只能放在“是”和“的”中间,还可以放在“的”的后面。后者是在强调宾语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的,所以学生如果联想英语语法来学习“是……的”句型就很有可能在语序上出错。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也叫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知识时,难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他们通常采用类比的方式用在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上,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会产生偏误。[3]

“是……的”句中的误代偏误就属于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就开始接触动态助词“了”,在对“了”字的作用与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学习者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即当某一动作表示过去时态时,该动作后面都需要加上“了”,然而“是……的”句(一)中“的”字,表示行为是已经发生的,并同样担当动态助词的角色,这就导致学习者经常错误地使用,比如把“了”字应用到“是……的”句中,这一错误应用就是误代偏误。比如,“我是去年暑假去海南的”和“我去年暑假去海南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说明“去海南”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事实,要强调的重点是“去年”;而后者用来强调动作即说话者“去海南”这一行为,而不是行为发生的时间,且听话者不知道“去海南”这一行为的时间。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要了解并掌握它强调某个内容的语用功能。

三、教学方面的误导

母语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都是从客观角度来看的。而从主观上来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也有一部分来自教学方面的误导。这种误导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教师方面和教材方面。

(1)教师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但作为一名传授中华文明的教师,更主要的是负担起使学习者理解和使用汉语语法的责任。这就要求汉语传播者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落后于时代潮流,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中,挫折是必不可免的,在这种时候教师需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耐心地帮助学习者找出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解答,从而理解那些难点。经过我们的调查,对于“是……的”结构这样的语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按照书中关于“是”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提升,而确确实实通过查阅资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的教师几乎没有。

(2)教材因素。在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一本好的汉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是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教授。

《汉语教程》(1999),在一年级第二册(上)中关于“是……的”句(一)的句型结构覆盖面很小,只涵盖了很少的种类。[4]重点句型只有:“主语+是+状语+动词/动词词组+的”。另外,还有其余较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在学习完知识点之后没有相应的习题可供练习巩固,教材中更没有其他“是……的”结构句型的讲解。教师讲解内容的涵盖面也比较窄,通常只会传授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对于教材没有涉及的,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不会选择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专门讲解。

四、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

与国内的汉语教学模式不太一样的是,在国外的汉语学习者看来,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因此,国外的教师会制订出一些更为简单实用的教学策略。学生们更多地注重日常的交际交流。但是,到了真正学习或者实用时,学习者们经常会因为窘迫、着急等一系列原因,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遇到障碍,这时学习者就可以在交际策略的帮助下顺利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这里所说的交际策略主要是指对难以表述的语言进行简化、替代以及回避,从而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是”和“的”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去掉。而听话人可以通过口语中语气和句子的停顿知道说话人表达的动作。

由于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的不熟悉,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不自觉地回避自己不熟悉或不确定的语言点,但一味地运用回避策略,导致他们学习汉语时经常出错:

“是谁做的饭?”说成“这是你做的饭?”

“這双鞋是在哪买的?”说成“这双鞋在哪买?”

学习者只有利用合适的交际策略,这种语言才会让交际者更加热爱学习,才会让他在学习上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让他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的口语及写作能力。

根据刘珣先生的偏误分类标准,我们把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存在的偏误分为了四类,其中母语负迁移是留学生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判断和强调的时候既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加上一个成分来强调句子所强调的内容,比如“It is…that”和“是……的”结构,又存在着诸如在英语中所强调的部分要放在“It is…that”之间,而汉语中强调部分的位置是任意的这样的不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是”字句对“是……的”结构的影响。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学生在看见“是”字时,就认为句子中应该有“的”字,这样泛化了“是……的”结构,就会发生偏误。以教师的心理看来,教师认为这只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简单的句式,因此,忽视了对这个句型的深入讲解。不深入地讲解就会导致学习者出现偏误。我们从现行教材上也能看出同样的状况。由于国内外教学模式的不同,交际策略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交际策略也影响学习者产生偏误。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健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