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刘广浩
摘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总体上呈现积极态势,但是由于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不良社会思潮的文化侵蚀,尚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应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特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坚定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关键词:三全育人;职业学校;文化自信;实践探索
文化自信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学生发展、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职校生文化自信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作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无锡机电高职校”)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成立了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以提升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积极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力求增强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红色革命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职校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時代对职校生的要求,是抵御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精神力量。为了解当前职校生文化自信状态,项目组选取无锡机电高职校2017级8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其中问卷调查设置客观性问题25题,主观性问题2题。发放问卷810份,收回问卷795份,有效问卷770份,有效率96%。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交流,我们发现当前职校生的文化自信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态势,广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认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现出积极信服的态度。但是由于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尚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一)当代职校生文化自信积极的态势
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兴趣,表现出极大的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近年来,职业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以无锡机电高职校为例,学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传统文化主题小报比赛、中华文化论坛等活动,分年级编写了传统文化晨读材料。这些活动加强了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明显,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增强,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其次,坚定信服中国国史、党史、革命史,崇尚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职校生从小接受党史、国史、革命史教育,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自觉学习革命文化,崇尚革命精神,信服红色文化。学校旗帜鲜明地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利用新媒体,借助新兴教育方式,弘扬主旋律,争夺话语权,增强了职校生的政治觉悟,坚定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第三,总体上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是相适应的,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职校生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具有坚定的价值观自信。当代职校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自觉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二)当代职校生文化自信缺乏的表现
首先,学生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根据对无锡机电高职校2017级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精神财富。但是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矛盾。部分同学传统文化的底蕴不足,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部分同学虽然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毅力和决心;小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盲目否定。这些现象说明,职业学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
其次,“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统教育方式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赢得了青少年学生的推崇和喜爱。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手段多样化等特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新媒体传播的低门槛化、去中心化,使网络内容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给文化自信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当前,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不能引起新生代职校生的共鸣。
再次,学生思想多元化,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不良现象。现代媒介的发达,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盛,给西方不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隐蔽、便利的条件。西方不良势力加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侵蚀,借助商品包装、影视作品等形式传播西方价值观,给价值观输入披上了时尚、潮流的外衣。部分学生热衷于吃洋餐、过洋节、看洋电影,而对中华传统的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缺乏兴趣。西方势力所宣扬的错误价值观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实践证明,青少年接受的西方不良文化越多,就越影响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二、协同提升职校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的生成既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也离不开外力的及时引导。需要积极引导其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自觉。”[2]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群体存在的文化素养不足、文化知识储备缺乏等文化自信的问题,项目组以2018年度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青少年社交媒体应用于文化自信培养”、2018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文化自信培养”、2017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职业学校红色社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等课题为依托,着力解决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水平不高的问题,对职业学校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力求提高中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坚定学生革命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改善当前职业学校传统文化自信教育方式单一,效果欠佳,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内化的现状,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文化认知,增强文化底蕴,构建课堂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着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实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首先,优化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学生文化认知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做到以透彻的学理说服人,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人,以客观的比较打动人,以光荣的使命鼓舞人”[3]。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等课程为依托,坚持入于有意与溶于无形相结合、集中融入与全面渗透相结合、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中华美德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
其次,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漫谈”选修课,以专题形式向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披沙拣金、撷英集萃,优选教学内容,既要提高教学广度,也要深挖教学深度,以专题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结合社会热点开展选修课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课前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环节,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诸如古诗词朗诵会、传统文化宣讲会、中华文化论坛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精神,将传统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规范,外化为行为习惯,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二)树立榜样示范,开展同伴互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项目组提出了“榜样示范·同伴互助”的观点,发挥榜样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给社团成员和其他学生带来辐射效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相互帮助、有益竞争、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生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体验,增强了文化的情感认同。助力核心人物成为意见领袖,发挥号召力和影响力,形成榜样示范作用。让同龄人影响同龄人,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主动、自觉学习中国文化。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通过群体性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自信教育从传统被动灌输到主动求知,调动学生内心学习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发挥内驱力作用。利用学生意见领袖来充当教育双方交流的纽带是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不畅、年龄代沟、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差异的有效途径。
以红色社团为文化自信教育载体,健全管理体制,优化红色社团建设。开发品牌活动, 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活泼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扩大影响,增强文化教育实效。发挥“榜样示范·同伴互助”的同龄人辐射带动作用。培养社团核心人物,让核心人物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同伴起引领作用,形成“核心人物—社团成员—全体学生”的结构网格,最大限度地扩大辐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努力做到常规活动定期化,特色活动时代化,精品活动品牌化,结合学校实际精心打造招牌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对外交流,争取外部条件,形成文化教育合力。
(三)增强文化定力,抵制文化渗透,构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据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互联网使用人数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10—19岁年龄群体占比19.3%,约为1.74亿人,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6.9%。”这些数据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互联网和新媒体保持着高接触的态势。“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提高新媒体利用意识,创新文化自信教育的载体,广泛利用新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文化定力,抵制文化渗透,坚定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构筑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发挥校园媒介和社交媒体在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見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争夺话语权,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一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广泛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二是,发挥校园媒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广泛通过校园网站、校报校刊、校园BBS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大力推送文化自信教育内容。“提高校园宣传栏利用效率、加快文化宣传内容更新、建设校园文化宣传网站等方式,牢牢把握住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为主流社会思潮传播提供有利载体”[4]。三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化自信主题的演讲、朗诵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在文化自信中实现青年学生的社会认同,从源头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5]
(四)健全社团机制,优化社团建设,构筑职业学校社团实践育人体系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重中之重是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项目组创建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第一个红色社团——新时代学“习”社,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开展了“先锋论坛”“梁家河大学习”“红色诗文朗诵”“机电朗读者”“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证明,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红色社团以其强烈的政治性、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实践性、独特的群众性,促进了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觉,具有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功能,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优秀载体。
为了解决学生社团吸引力不强、活动形式单一、影响力有限、存续能力差的问题,项目组加强社团管理,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严格把握准入关,挑选政治素质高、思想觉悟强的学生进入社团,成为社团骨干。二是制定活动规则,使红色社团的活动有章可依,使各类活动的开展能够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和形式化。三是完善职业学校社团成员评价机制,评估学生文化自信程度。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对于积极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成员给予一定的表彰,实现社团的良性发展,提升红色社团的生存发展能力。
三、文化自信教育探索实践的积极成果
项目组积极创设条件,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构筑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构筑职业学校社团实践育人体系,以红色社团为文化自信教育载体,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有效提升了社团成员的文化自信水平,坚定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增加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养
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质是增加文化认知、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信念,以文化涵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其中,增加文化认知、提升文化素养是文化自信教育首要和基本的任务。无锡机电高职校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文化自信教育活动有意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知识有所增加,能够熟读背诵的传统诗文数量增加、文化涵养得到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文化自信的内容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社团成员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带动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坚定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通过教育活动,学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提高。学生能够坚定政治立场,认可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热点问题上服从政府号召。能够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遵守网络道德和公序良俗,理性认识网络现象,不信谣不传谣,做遵纪守法的网络公民。自觉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为自己身为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学生入党入团意愿增强,共青团员入党意愿增强,积极报名参加业余党校培训,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非团员全部递交入团申请书。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每生每学期参加不少于8次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牢固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三)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产生良好反响,有参考借鉴价值
自2017年以来,项目组围绕文化自信主题申报并立项了多项课题,包括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青少年社交媒体应用于文化自信培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课题“红色社团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功能与路径研究”等课题,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4篇,《基于个体文化自觉的校园文化构建路径探析》《红色文化的特性与当代价值》等论文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等刊物,研究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培根铸魂育人》入选团市委青年讲师团“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宣讲”资源库。新时代学“习”社获得无锡市先进学生集体荣誉称号,研究成果《建立新时代红色系列社团,打造新形势红色青年舞台》获得2018年度无锡市共青团工作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参加2018年11月“青春奋进新时代,解放思想再出发”无锡市属院校共青团工作交流,产生良好反响,成果有借鉴价值。
结语
无锡机电高职校坚持立德树人,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课程教育体系,探索了红色社团实践育人机制,依托红色社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产生明显教育实效。有助于解决当代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自信程度不高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坚定了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提升了學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郭长义.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6).
[2]彭鹏.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与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20(7).
[3]马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
[4]郑萌萌,王玉洁.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
[5]王寅申,朱忆天.全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审视及其重构[J].理论导刊,2020(6).
责任编辑:谢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