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专栏]做学术型教师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专栏]做学术型教师


发布时间:2021/11/16 阅读数:302

摘要:新时代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科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学科的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理解和精深的研究,成为专业型教师。最终,教师应当以学术型教师为追求,研究课堂,研究儿童,把专业研究转化成教学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儿童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学科型教师;专业型教师;学术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B-002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四有”好教师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目标,也成为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每一个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都会深刻影响整个时代所有的人,因为社会文明越来越快速发展的直接表征就是受教育的人群越来越大,而一个社会受教育人群的规模显示其文明进步的程度。对一个时代文明进程影响最大的群体无疑就是教师,欲兴一个时代新风尚,必先培育有新思想的教师。

从近百年教育发展的内在理路考察,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前提下,做有扎实学识的学术型教师已经成为呼之欲出的新时代风尚。当然,成为学术型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此之前,还有成为学科型教师、成为专业型教师这两个台阶。

一、成为学科型教师

自现代教育分科教学以来,教师多与具体的学科联系在一起,没有明确学科的教师几乎没有,跨学科的教师也很少。教书特别出色的教师常常被以学科代称,学生私下常常喊的是“蔡代数”“张几何”“赵化学”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是教师发展的起点。所谓扎实学识,首先指教师应该系统掌握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结构不能有“缺角”或“短腿”。比如语文教师,无论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拥有文学史(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文献学、文学批评史等的一般知识,在常识性问题上不能出错。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积累常识,及时纠错,勤于查核典籍,养成查检各种工具书的习惯。做一个学科型教师一定要认真,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不严谨地随意想象发挥。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课本上的知识都懂也都能讲出来,课本上的题目都会做也都能讲清楚,就能胜任一门学科的教学了。这个看法在师资缺乏的时代似乎没有问题,但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没有进行过相关学科系统知识学习和系统能力训练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能胜任新时代要求的学科教师。

传统的学科教师的学科边界相对比较清晰,也比较单一,如语文,主要涉及的就是语言学和文学;但也有些学科边界比较模糊,同时跨了好几个学科,如道德与法治,就涉及了政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党史、中国现当代史等学科。这样的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科教师自我发展的难度就相对较大,因为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远远不够。比如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学科知识准备不足。因为小学科学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多个一级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现在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原有的专业学习几乎都有“缺角”或“短腿”的现象,特别是中年教师,大多由中等师范毕业的教师转行而来,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学科的知识。

综合性学科教师的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把自己知识结构中所缺学科的基础知识补足。因为现在的师范教育中没有综合性学科教师的培养方向,所以综合性学科教师的成长主要需要教师自我发展,入职后不断补足没有学过的学科基础知识。这一过程看起来很痛苦也很艰难,但是只要有这样的意识,小步走不停留,学科基础知识的自我补足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中小学教育语境中,所谓学科基础知识,一般指的是在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一般分支学科的通论性知识。如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指的就是声、光、电、磁、力、热等低一级学科的通论所涉知识,比如力学通论、光学通论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课程中的知识。所以我们一直主张职后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大学学科的基础课程,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来讲授通论。

当然,不是学过某一学科就能成为这一学科的教师,学科型教师需要一直保持学科的“常温状态”,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科意识的敏感、学科知识的温故知新。如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不是学一遍就行的,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一遍遍温习才能不断有收获。所谓一遍遍温习,就是在教学中遇到新的内容就要有意识地把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找来再学习一遍,这样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在科学进步、学科发展的新时代,学科型教师不仅面临传统学科发展给教学带来的新挑战,还要面对新近诞生的学科或课程,如最近几年在中小学非常流行的STEM课程。新学科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在对学科型教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学科型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才有这通过理解时代真正趋势而产生持久影响的机遇。”[1]新学科的教师需要从学科出现的背景中去审视学科的内涵,在教育的语境中辨析学科的外延。

二、成为专业型教师

学科型教师的状态只是教师发展的底色,专业型教师才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扎实学识,不仅体现在对学科一般知识的了然于胸,更体现在对专业领域的精深理解,我們一直用一个很文雅的词将其指称为:造诣。

所谓有学科造诣,指的是在学科的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理解和精深的研究。一个有学科造诣的教师才是专业型教师。

在掌握学科通论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必将面临如何提升学科素养的问题,要选择学科中自己喜欢的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精耕细作的“自留地”。种好“自留地”才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有专业才能成为专业型教师。如语文教师,应该在文学和语言学里面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自己一生读书的重点、研究的领地,可以是中国古代文学,也可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是文学理论,也可以是比较文学;可以是现代汉语,也可以是古代汉语;可以是语言学,也可以是汉语史……如果说学科是教师立身的一方土地,专业则是教师开垦的一块田地。当然,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研究不是要像大学教师那样去研究专业问题,出成果写论文,而是要紧贴自己的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每一个教师最后都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拥有自己的教育形象,这一切都依赖于学科型教师成长为专业型教师。

专业型教师应该有专业思考的意识,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专业敏感性。比如一个受过古代文学专业训练的教师,应该有版本的意识,拿到一篇课文应该去查一查是否有其他版本,文字是否有异文,课文的删改好否……有专业思维的教师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教学内容。譬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了《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谢道韫咏雪的短文。这是一篇小说,魏晋时的世情志人小说。经过古代文学专业训练过的人很快应该意识到,讲小说要分清楚情节。一分情节,我们会发现,最后一段文字“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无法作为情节,只是小说结尾的补叙。那么《世说新语》中,其他篇目有这样的补叙的手法吗?通检《世说新语》,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一篇有这样的叙述手法。于是就查找《世说新语》的研究著作,看是否有这样的讨论。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咏雪”篇中引了萧艾先生的断语,认为这段文字“系注文入正文”[2]。因为事先通检了《世说新语》所有篇目都没有发现篇末补叙的手法,所以可以判定萧艾的这个说法是靠得住的。这个发现需要的正是专业能力和专业意识。

有专业意识的专业型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别人不易看到的教学内容,还能设计别人不易想到的教学活动。《世说新语》“咏雪”篇,一般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常常会让学生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写雪的优劣。我在查找文献时发现,这两个答句加上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的结构,如同汉武帝时的柏梁体诗,一问两答,且“似、拟、起,均在《唐韵》上声六止”[3]。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仿两个答句自己再写一句,并给出同一韵的二十多个字:纸、只、是、矣、彼、企、旨、指、美、比、水、止、市、持、喜、已、子、史、始、士、焉、齿、纪、以、唯……学生写出了“漫天梨花亦能比”这样的诗句。

专业型教师是怎么炼成的呢?一位专业型教师应该有自己精熟的几部书。譬如,教师若选定古代文学为自己的专业方向,那么,应该选定至少三种古代文学经典著作,每年都至少温习一遍。温习时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读各种校本、注本、笺释本、汇评本……就语文教师而言,坚持专业地读原典是成为专业型教师的基础。

专业型教师除了读选定的专业著作,每年还应该读一本专业研究领域的著作,这是教师的最好途径。譬如,数学老师如选定代数作为自己的专业,那么每年应该读一部代数学研究著作。这样的专业阅读能够使老师始终保持专业敏感和专业思考,能够让老师发现教学中不一样的图景。专业型教师需要精深的研究,也需要开阔的视野,专业阅读还可以选择与自己选定专业相关联的专业研究著作。譬如古代文学的专业型教师不妨在某一年中选一本现代文学或者文学理论的研究著作来读。

今天的专业型教师成长正面对一个变革时代。“这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教育结构与实践依旧存在,全新的教育结构与实践正在产生。”[4]专业型教师发展是这个变革时代的一种呼唤。

三、成为学术型教师

每一个变革的时代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变革的时代需要教育来改变时代的文化进程。“世界历史上的著名的教育家多半都出现在社会的转型期,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荀子、杜威、陶行知等等,中国现在正处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社会转型期,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在当下的教育转型期,学科型教师和专业型教师还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新时代需要学术型教师的大量涌现。

所谓学术型教师,指的是这样一种教师:他们不仅仅能胜任一门学科的教学,而且对学科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研究,同时这样的专业研究能够转化为教学成果。专业型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学高手和专业领域研究者,还是现代教育的思考者、实践者和探索者。

学术型教师首先能把专业研究转化成教学成果,也就是说,教师专业研究的成果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开展有学术研究的教学,更要做能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学术研究。中小学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做与教学无关的理论研究,这样的研究于教育实践并无裨益。学术型教师常常把研究的触角直接伸入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地”,对教学内容不仅了然清晰,而且每教授一遍都有新的思考,新的收获。常教常新的教师才是学术型教师。近三年,我每一年都教一遍《世说新语》“咏雪”篇。第一次,我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研究这篇小说并设计课堂教学的,分析小说中谢安、谢朗和谢道韫三个人物。课堂上,我补充少年谢安宽容醉翁、东山谢安平静围棋和风浪中大船上谢安纹丝不动等材料,用这三则小说来分析谢安的形象。然后再把三人放到小说情境中,分析描写他们的文字背后所潜藏的人物精神。第二次,我重读《世说新语》,因为发现最后补叙文字无法划分为一个情节,就去研究版本,获得新知。课堂设计以讲小说的情节为中心展开。第三次,我又一遍研读《世说新语》,以谢安的问句为标准来比较谢道韫和谢朗的两句诗,以此来结构课堂教学。但我发现最新出版的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引了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中一问两答三句话“自效汉武柏梁体歌句”的材料,所以设计了让学生再补一句自己回答谢安问题的课堂写作设计。专业研究若不能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去,成果无非就是自己的一种体会,这不能算是学术型教师的研究。

学术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时时研究课堂教学。只会写文章而不能上课的教师不是学术型教師,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好教师,最多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员;学术型教师研究的目光不能经常游离于课堂之外。新时代的课堂应该充满着师生共同的思考,共同的精神相遇、交流和成长。现代课堂从20世纪末精湛的技术型展示,到21世纪初精彩的艺术型呈现,再向精当的学术型探究转型,除了感性的体验,我们越来越关注理性思考力的培育。研究课堂就是要研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精神如何成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内容讨论和活动中如何实现彼此思考力的提升。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也在变化,学术型教师一定要走在课堂发展的最前沿去探索。新冠疫情下,网络课堂以刚性需求的方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疫情之后,我们的课堂将走向何方?对此,学术性教师要有着冷静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网课”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哪些要素,又丢掉了传统课堂的哪些优势?诸如此类的思考与探索,都是学术型教师今天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术型教师应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学术型教师研究教育实践的主要范畴。

当然,学术型教师还要研究教育。儿童是教育的核心,研究教育的重心是研究儿童,学术型教师应该把研究儿童作为自己终生的志业。研究学科,研究专业,最终都要落脚到研究儿童上去,学科和专业研究只有在儿童研究中才能获得教育学的意义。学术型教师一定是发现儿童的智者,也一定是能把儿童带向社会的长者。

参考文献:

[1]福列特.福列特论管理[M].吴晓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44.

[2]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M].长沙:岳麓书社, 2004:65.

[3]杨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06:114.

[4]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序3.

[5]陶西平.教育家与教育家的精神[J].北京教育, 2015(1):1.

责任编辑:杨孝如

Be an Academic Teacher

—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CHEN Guo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Becoming a subject-based teacher who systematically masters subject knowledge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eachers should have a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in-depth research in a certain field of the subject and become professional teachers. Ultimately, teachers should pursue to be academic teachers, study the classroom, study children, and transform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to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ultimately in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 development; subject-bas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ers; academic teachers

收稿日期:2020-07-21

作者簡介: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副教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育学和基础教育。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