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课题]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课题]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1/12/13 阅读数:292

摘要:依据全纳教育思想,教学要适应多样性,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建“全纳共同体”,引导学生经历“导学案引学、小组交流分享、讨论核心问题、挑战三层练习”等过程,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关键词:全纳教育;全纳共同体;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47-04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全纳”(inclusive)的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全纳教育是指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1]。“全纳共同体”特指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其实质就是学习共同体,主要表现为“学习小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建全纳共同体,使教学从“同步教学”向“合作学习”转换,不仅能为每位学生创造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使得优秀生的学习经验得以有效利用,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得到很好的关照,而且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一、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的范式建构

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自2012年以来,我校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发现每一个、尊重每一个、成全每一个”为目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进行了全纳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其结构图见图1:

课前探究:学生课前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学习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展示交流:课堂上学生在深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四人小组交流活动,在共同分享、相互聆听、互帮互学活动中完成最基本的预习任务。

质疑解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活动,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主动建构。

目标检测: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学习活动,通过“兵教兵”活动,促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

组际挑战: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筛选出的挑战题进行甄别评价、尝试解答的拓展性练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会迁移学习经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小组凝聚力。

教师挑战:引导学生挑战教师设计的以解决生活问题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问题为主的提高性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组织学生总结和提炼核心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通过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凝聚力。

二、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的实施策略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2]。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创建全纳共同体,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地“学”起来,而且使学生在“冲刺与挑战”高水准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共生长。

(一)以“导学单”为载体,释放每位学生的潜能

首先,教师设计好“导学单”。导学单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这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你还能想到不同的方法吗?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其目的是为学生的深度预习提供必需的引导与材料支撑。

其次,学生自学。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或步骤,并尝试解决例题下面“练一练”等栏目中的题目。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小组群里的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

再次,形成个性化思考。学生记录例题的解题方法和自己产生的不同解法,以及预习中的困惑和对例题下面“试一试”“练一练”等栏目题目的解法等,形成一份个性化的自学成果单。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份“自学单”:(1)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整体内容和关键知识点,提炼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2)举例说明怎样运用这个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自学,了解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4)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養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又可以引发学生对后续问题展开猜想与延伸,促使他们联想到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究竟“什么叫假设的策略”等问题,为学生后续研究铺路搭桥。

由于学生是以自己个性化的思考方式进行课前预习的,所以,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表述,以及每个人存在的困惑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原始的个性化思考都将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这样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位学生的潜能。

(二)以“交流分享”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民主观”是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其立足点是集体,解决的方法是合作,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3]。因此,在全纳共同体的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集体合作的价值,通过开展集体合作学习来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首先,交流预习所得。课伊始,在学生进行过深度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进行展示交流,说出自己的预习收获。如: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书上的解法是怎样的,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解答,“练一练”栏目中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等等。

其次,提出预习困惑。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同学共同研讨。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怎样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问题。

再次,开展组内互帮互学。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开展组内“兵教兵”式的互帮互学活动,会的同学主动给大家讲解,一人发言,其他组员注意倾听,并及时进行补充。组内成员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分享收获、商讨困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和团结互助精神。

(三)以“核心问题”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教师和同伴)的相遇与对话。通过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4]。为此,在质疑解惑阶段,课堂指向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多项研讨与探索,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建构。

首先,聚焦问题。小组提出通过本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如果全班也解决不了,则由教师进行讲解。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一课时,有的小组提出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是怎么得到的?”“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个统一的公式呢?”对前一个问题的讨论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辨不仅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思辨中获得思维和智慧的共生长。为了防止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核心知识,教师课前要预设几个核心问题。当学生提不出核心问题时,教师进行反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开启后续的研究与学习之旅。

其次,交流分享。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方法、新设想讲出来,同大家分享。如:在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是怎么得到的?”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手拿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边指边给大家解释: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里的“长×宽”实际上就是其底面积。同样,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实际上这里的棱长×棱长就相当于其底面积,所以,这个公式就是这样得到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站到了课堂的中央,实现了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

再次,回顾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回顾整理本节课内容与学习的方法,總结学习经验与体会,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以“三层练习”为保障,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唯有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才是润泽儿童心田的课堂,才是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5]。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教学中,教师通过三层练习引导学生在冲刺与挑战高水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迁移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

目标检测:设计“基础性”练习。每天确定一个小组出题,要求小组成员围绕本节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每人编制一道题,组长筛选2一3道题交给老师审核。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若遇到不会的题目,主动向小组内优秀同学请教。接着,请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一人回答,其他人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以确保人人过关。

组际挑战:设计“拓展性”练习。课前,每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比目标检测略有提高的数学问题或比较有价值的习题。教师再从中选择2~3题供课堂使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题思考,说说你认为哪个题目最好,为什么,并做出星级评价。通过甄别评价,意在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发展学生的辩证性思维。接着,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不会的题目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同时由组长带领大家挑选出本组的挑战题。最后,团队协作挑战。教师选择思考最深入、举手多的小组最先挑战。一人发言,本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本组不会的其他组再补充。团队协作挑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教师挑战:设计“提高性”练习。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1-2个具有开放性或创新性的生活化数学问题,其内容比前两个环节的题目更具深度、宽度和广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后,不会的题目可以再在小组讨论;然后开始挑战,一人发言,全班学生注意倾听,发现不足或错误立即补充、反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和实施全纳共同体课堂,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而且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研讨、互动的机会,使每一节课都有精彩的问题诞生,每一个向题都有精彩解决的呈现,每一个学生都有精彩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精彩过程的体验,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参考文献:

[1][3]黄志诚,等,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7,38.

[2][4][5]佐藤学.学校的挑战一一抢组建学习共同休[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0,38.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D/2020/02/213)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5-08

作者简介:丁爱平,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江苏泗阳,223700),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教师,宿迁市学科带头人,宿迁市杰出教师。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