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蒋剑秋 白炳春
摘要:教科研训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诉求和发展愿景。在“学科微课题”的区域化管理和推进过程中,贯通立体多维的融合方式,创新科学高效的融合机制,拓宽互联互通的融合路径,可以促进教科研訓在“据于现场”的实践中得以一体化深度融合。
关键词:“教科研训”融合;微课题研究;区域推进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A-0049-04
2016年,宜兴市整合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含“教科所”)、成职教教研室、电教馆四个部门的功能和资源,成立了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近年来,开展“教科研训”深度融合研究,促进各部门资源的集约化运用及工作效能的融合式提升,成了我中心的工作诉求和发展愿景[1]。为此,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申报并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据于现场:‘教科研训深度融合的区域研究”,探索教科研训深度融合的机制、路径和策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具体载体之一,“宜兴市学科微课题”项目于2019年应运而生,旨在强调“课题研究据于现场”的理念与思路,注重教科研训的深度融合,引导区域内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实现培训的“获得感”。一年多来,在“学科微课题”的区域化管理和推进过程中,我们尝试贯通立体多维的融合方式,创新科学高效的融合机制,拓宽互联互通的融合路径,促进教科研训在“据于现场”的实践中得以一体化深度融合。
一、贯通立体多维的融合方式
“教科研训”深度融合,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位一体,在功能、资源、机制、过程、效果等方面本质性的交融共生[2]。 我们借助“学科微课题”的区域组织和推进,打通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把教研、科研、师训的资源糅合起来,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使之产生最优的功能效益 。
1. 设立项目时进行工作目标的融合
要做到各职能部门资源的共融,首先要确保项目施行的目标与各部门的工作目标高度一致。在设计“学科微课题”这一项目时,我们突出了三个意识:一是课题申报的问题意识,强调要基于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具体研究,研究的设计、实施、总结始终直指问题解决;二是操作过程的融合意识,强调“课题研究据于现场”的理念与思路,注重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做真实的研究,做有行动的研究,做引领实践的研究;三是成果提炼的转化意识,强调以“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价值取向,积极促进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助推教师在微课题研究中获得观念的转变与行为的改进,提高专业水平。以上三点,使得教研、科研和师训目标在同一个项目中得以无痕对接,确保在学科微课题实施中,教科研训各项职能可以在同一时间、空间内并存运转,共同发力。
2. 策划专题时确保活动主体的融合
有了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我们在每一年度的学科微课题申报以及每学期的微课题研究活动专题策划时,注意从三个层面来保证活动主体的深度融合。
一是在市教师发展中心层面,由科研科与研训科、培训科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定制活动主题。比如,由研训科牵头,依据每一年度或每一学期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和主题,以及一线学科教师的真实需求,将某次活动专题定位为“统编新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研讨”;再由科研科主导,负责在全市立项的200项学科微课题中,遴选出与“习作教学策略”高度相关的若干个课题,确定活动承办学校和具体负责人,并提供适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由培训科针对培训计划,协同确定本次活动的受训对象,邀请同一研究领域有研究成果的专家进行引领性指导。由此保证了每次学科微课题推进活动“四有”:课题实施有现场、教学活动有品位,研究方法有支撑、专业发展有成效。
二是在学校层面,我们大力倡导学校教科室积极争取与教导处合力运作,善于将课题研究渗透进教学研究,学科教学研究聚焦课题研究内容。立项的学科微课题中,约有30 %的课题是由各校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承担的学科组专项课题,这些课题的主持人都是某学科的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他们领衔的课题自然也成为了该学科组的研究专题。因此在期初的教研组活动设计时,要聚焦研究专题,将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教研活动中去,每次的教研活动,就是一次课题研究推进活动,也是一次学科教师培训活动。
三是在教师个人层面,承担“教师个人专项”学科微课题的教师,他们的课题选题来源于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自然融为一体。在行动研究中,一系列的观测、分析和反思促进了其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3.活动实施中实现功能的融合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学科微课题在区域推进过程中最常见的“现场”。在此类活动实施过程中,教、科、研、训的功能得以真正彼此支撑,有效互补,深度融合。
如本市区域内有十几所学校结成了“‘新优质学校教与学的变革联盟”。2019年11月,联盟学校学科微课题协作研讨活动在其中一所学校举行。该校承担的“学科组专项”学科微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中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优化研究”,旨在促进教师在“深度学习”理论的视域中理解、研究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前期,学校课题组与教师发展中心科研科、研训科交流沟通,确定了本次研讨活动的形式、主题和内容—通过课题研究课来展示研究理念,共享研究方法,提炼研究成果。活动流程为:微课题研究课展示—课题主持人介绍研究内容—执教老师阐释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研训员主持课堂教学现场评议—科研科专家进行活动点评与专题讲座。整场活动依托课题研究课展开,教、科、研、训几大主体各司其职、协同运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为教研、科研、培训提供了研究载体与实践场域;科研从问题出发,为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目标、思路以及评价标准,使教研活动主题突出,主线清晰;教研从方法层面去求证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使科研命题的假设得以在实践中确证,并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培训则通过提炼、评价、总结,把教研、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有多元身份与多重角色(研究者、培训者、学习者、实践者),并在多向交流中得以共同成长。
二、创新科学高效的融合机制
在学科微课题的管理和推进工作中践行教科研训深度融合,必須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立足我市区域行政划分状态、已有的各种常规教科研模式、各类学术团体组织形式以及较为成熟的教科研管理经验,我们主要探索了三种机制来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
1.共同体抱团互助机制
宜兴市首批学科微课题共立项200项,覆盖到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各学段的48个不同学科。我们以多种形式组建微课题研究共同体:一是将同一学段学科的微课题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如小学语文学科“‘致用理念观照下儿童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背景下‘课内外勾连阅读的策略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研究”四个课题,虽然研究背景、理论依据不尽相同,但研究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可以建立研究共同体,在研究过程中彼此观照,互补共进。二是将不同学科学段研究主题相近或相关的课题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如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大单元整体教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等研究主题的课题组,双向选择组成若干研究共同体,共享同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理论成果,以开阔研究视野。三是将同一学术团体里的成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如在同一个城乡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新优质学校联盟等团体中,有若干个成员各自主持学科微课题研究,建议其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学术团体定期举行的活动中穿插安排课题研究活动,借鉴彼此的研究方法、推进策略。
2.全区域协作推进机制
本市共有公办小学58所,初中35所,高中8所,中、高职校2所。在区域教育管理中,我们将全市分为7大学区,每个学区由地理位置相近的几个乡镇(街道)及其下辖的学校组成。我们将全市称为“大区域”,将各个学区、各个学段称为“小区域”。在大区域层面上,主要以“微课题实务培训”“微课题成果推介”为研究现场。比如,在200项微课题立项以后,教师发展中心科研科组织全市200名学科微课题主持人开展了“如何撰写微课题研究方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专题培训,为微课题主持人设计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策略支持,也使得老师们在接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之初,就能掌握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保证研究过程的规范和研究结论的真实。在小区域层面上,主要以“课题论证会”“课题研究课”为研究现场。比如,我们组织“官林学区微课题研究共同体”开展了集中开题论证活动,学区内15项学科微课题主持人,依次介绍了各自的课题实施方案,科研科专家在听取开题报告以后,启发各课题组围绕各自研究主题,与同伴和专家展开对话讨论,并根据意见进行再次研讨,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3.多平台培育助长机制
学科微课题项目的启动实施,其愿景是将一线教师“卷入”教科研,凝聚起“通过优化教科研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共识,提升区域教科研的内涵和品质。因此,在微课题管理中,我们非常注重创设多种平台来提升研究质量。
一是科研骨干培育平台。自2017年以来,已分两批组织近100名教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专题报告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引领教科研骨干教师树立了教科研课题的设计意识、研究意识、实践意识、成果意识,并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推进了一线学科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提升。
二是科研成果共享平台。我们借助“区域协作科研”的模式,在各级区域层面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推介活动。2019年3月,在实验中学举行了“课堂结构样态”主题协作研讨活动,实验中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马伟平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学校“知识可视化视角下结构学习”课堂样态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用两节观摩课,生动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前瞻性思考和创新性建构。协作组内其他6所学校的课题主持人与大家分享了各自“围绕课堂”的特色鲜明的研究主张和校本化实践举措。这种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深犁式融合,让老师们从课堂观摩中深切感受到课题研究据于教学现场所生发的蓬勃活力。
三是精品课题孵化平台。在微课题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中,我们注意扶持和培育有内涵有潜力的课题,对照“精品课题建设标准”,邀请专家对其进行现场诊断、精准指导,引导学校在原有级别课题的基础上,通过纵深研究和提炼完善,切实提升课题选题设计水平,为省级规划、教研课题的申报蓄能增效,更为研究者提振信心,获得研究的成就感。
三、拓宽互联互通的融合路径
互联互通的核心就是加强各领域、各团体、各层面的互动交流,使得微课题研究的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融合与共享。在微课题研究的区域推进中,我们以三条思路来整合微课题研究的资源与力量。
1.优质成果资源的互鉴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科研工作者科研选题的方向与范围都会因为研究热点的不同而变化,但在区域内,也会有很多老师因为相同的关注点而申报同一领域的研究课题。在全市层面上,我们非常注重各类研究专题的归类分析与追踪跟进。具体到微课题这一项目,我们注意将市内学校在某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推荐给相关研究主题的课题组,避免研究盲目摸索和重复徘徊。如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读悟—说悟:理解表达相融共生的阅读教学研究”,提炼与建构了“五环二导”“双程双效”的新型阅读教学实践样态,使得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若干要素和基本流程得到清晰地呈现,科研科将此研究成果推荐给“‘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微课题协作共同体”,使得他们的研究得以在较高起点上获得良性发展。同时也注意关注这一协作共同体中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提炼,成为之前成果的补充,使得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丰富并逐渐系统化。
2.优质人才资源的共享
作为学科微课题的主持人,广大一线教师长期面对头绪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课题研究缺乏长期规划、持续跟进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亟须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来带培和引领。与学科骨干教师不同,科研骨干教师受到培养机制和成长周期等因素的客观制约,在区域内的分布极不均衡,很多小规模学校连教科室主任的岗位都未设置。因此,重视优秀研究人才的共享,才能促进区域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区域中有部分教科研骨干、教科室主任,他们在课题研究和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课题方案制定、行动策划、活动实施、成果提炼等方面各有所长。在小区域层面的共同体活动中,经常由教科研带头人、优秀教科室主任来策划和组织微课题研究评估报告会、阶段性成果推介分享会、精品课题建设现场推进会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现场对共同体成员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整体提升了课题主持人的专题研究及其协同管理水平。
3.优质管理资源的开发
学科微课题的特质是起点低、视域和切入口小、研究周期短、成果见效快,这些因素决定了区域内的微课题立项数量多,工作进度较其他类别的课题更为迅捷,每年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完成结题鉴定工作,也有更多的一线教师不断申报新课题加入研究团队。教科研管理工作要做到增量不减效,必须有更优质的管理运作平台。为保障全市学科微课题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科和信息科也展开了深度协作,共同建设了教科研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专门开辟了学科微课题申报、评审、成果鉴定和评优的端口,并及时开展学校教科研负责人和管理服务平台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所有管理者明确管理平台的功能,掌握管理平台的操作方法,实现学科微课题管理全过程一体化运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和课题研究工作方式的创新,促进教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完善、透明、高效。
学科微课题研究,以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标的,“基于问题”的研究设计,“据于现场”的实践探索,使之得以在区域不同的层面融“研”合“训”,稳步推进。区域内广大一线教师也在抱团互助、协作共进的过程中,蓄纳研究力量与智慧,积“微”致“专”,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徐伯均.微课题研究: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12):22-24.
[2]杨国英,林明华,兰芳,方颖. 基于“校研训科”四位一体管理机制的教师培训模型构建与实践[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4):16-20.
责任编辑:颜莹
The Regional Promotion Path and Strategy of Micro-project Research
"Based on the Scene"
JIANG Jianqiu & BAI Bingchun
(Yixing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Yixing 214206, China)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the work demand and development vision of the New Era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of "subject micro-topics", through the three-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ethod, innovating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broadening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terconnection, it can promote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deep integr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based on the scene".
Key word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tegration; micro-project research; regional advancement
本文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据于现场:‘教科研训深度融合的区域研究”(D/2018/02/1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0-06-23
作者简介:蒋剑秋,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206),高级教师;白炳春,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206),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