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9-11-23 阅读数:361

王雪颖 胡志蕾

摘要:大学生恋爱观的树立,尤其是积极恋爱动机的树立,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根据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动机具有盲目性、从众和排解寂寞等特点,且受到当今价值多元的影响出现多走向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恋爱动机蕴含着不同的恋爱心理,会对个体的恋爱行为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并为引导其建立积极的恋爱动机和正确成熟的恋爱观,顺利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提供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135-02

一、概念界定

恋爱动机是恋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关于恋爱动机的定义尚不统一。刘锦屏(2009)认为恋爱动机是促进恋爱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由恋爱需要引起,指向恋爱目标;张进辅(2002)认为恋爱动机是一种内部动力,也就是来表达个体为了什么而恋爱的;杜晓霞(2010)同意恋爱动机是男女的内在动力,认为恋爱动机起着发动、调节、维持和中止恋爱行为的作用。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恋爱动机,但都一致认为恋爱动机是一种内在动力,会进一步影响到恋爱行为。

二、理论基础

(1)爱情类型理论。John Alan Lee提出了爱情类型理论。他认为爱情的模式是受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并从爱情象征意义的角度将爱情分为6种社会意识或模式。他认为爱情的主要模式是激情之爱、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而实用之爱、占有之爱、奉献之爱都是爱情的次要模式。

(2)斯滕伯格(Sternberg)的爱情三元理论。Sternberg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元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要素可以组合形成8种爱情,分别为完美式爱情(三种成分俱全)、无爱式(三种成分俱无)、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浪漫式爱情(亲密与激情)、友谊式爱情(亲密和承诺)、愚蠢式爱情(激情和承诺)。

三、研究现状

(1)恋爱动机的总体现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多元价值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多样性的。吴继红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有78.2%的大学生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而产生了恋爱动机;3.3%的大学生因从众而恋爱;18.5%的大学生因寻找精神寄托、弥补心理空虚产生恋爱动机。蔡振京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超半数的大学生因双方性格契合且有感情而恋爱,但也有三成的大学生因为寂寞或者性而恋爱。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恋爱动机源自双方的吸引,但也有不少的大学生存在恋爱动机不纯、恋爱盲目的现象。因此,分析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很重要的,会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形成。

(2)恋爱动机的结构研究。当前国内对于恋爱动机的单独研究较少,且研究多集中于描述性研究,还未有统一的结构维度划分。主要的几种结构维度划分如下:最早有张芹(2002)指出大学生恋爱动机是一见钟情、摆脱压抑感、证明自己的魅力、满足好奇心或赶潮流;吉红、王志峰(2006)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分类是从性质上来讲的,分为从众心理、浪漫心理、游戏心理、占有心理、奉献心理、放纵心理。张宇明(2007)认为,大学生恋爱动机由功利性、消遣性、从众性、表现性、性爱性、体验性、共勉性、情感性、婚恋性9个因子构成。杨良群、张大均和刘衍玲(2011)发现大学生恋爱动机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功利性、面子性、性爱性、情感性、消遣性和婚姻性;董开莎(2012)将大学生恋爱动机分为追求真爱与美满婚姻,追求自我魅力的展现,物质压力动机,性、玩乐的动机和好奇与空虚的动机;杨帆(2013)将恋爱动机分为生理需求型、情感消遣型、成长体验型和从众面子型4个方面。

(3)恋爱动机测量工具。当前对于恋爱动机的研究多见于对恋爱观的研究,从属于研究恋爱观的一个维度,单独的研究很少。使用较多的有: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1986)等编制了恋爱态度量表,用于调查大学生恋爱态度;杨良群、张大均和刘衍玲(2011)编制了一个六因素结构的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宋淑叶和武开蕾(2013)也编制了恋爱动机调查问卷等。研究者们单独研究恋爱动机时多采用自编问卷,但其中大多数都未进行严格的信效度检验,因此,目前关于恋爱动机的测量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测量工具。

四、恋爱动机的差异性研究

结合已有研究,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差异性研究主要是从性别、生源地、恋爱次数等方面展开的。

(1)性别差异方面。当前研究普遍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具有显著差异。张丽君、谢晓东(2017)的研究发现,在现实表现型、尝试体验型、慕才攀比型和空虚满足型4个维度上,广州大学生群体中,男生在现实表现和尝试体验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董开莎(2012)的研究中发现,在其自编的《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问卷》中追求真爱与美满婚姻的动机;自我魅力的展现;物质压力动机;性、玩乐的动机;好奇与空虚的动机。不同性别大学生总体上对待爱情都持谨慎态度,但在恋爱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物质压力动机、好奇与空虚动机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更容易因为自身的空虚和对爱情和对异性的好奇而开始恋情。其他学者对于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的差异研究也基本一致,可以说明在谈恋爱方面男生较之女生更开放,也在恋爱过程中属于主动的一方。而女生则更多的希望拥有稳固的爱情。同时,男生在物质压力上平均得分远高于女生,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可解释为,对于女生一般从配偶处获得资源,因此在择偶时,男性的经济状况代表了其为后代提供优越养育条件的能力,需要男性良好的经济状况来提供安全感,所以男性在物质方面会承受更大压力。

(2)生源地差异方面。张丽君、谢晓东(2017)的研究发现,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在现实表现型动机和慕才攀比动机上显著高于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梁楠、张李斌、庞楠和冯绍清(2015)的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农村、城市、乡镇)大学生恋爱动机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空虚动机,性、玩乐的动机上,城市大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农村大学生平均得分最低。这一差异基本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由于经济条件、生活和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对待恋爱更为轻松、开放,而农村则更为内敛保守。因此,可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受不同地区的社会开放程度、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3)恋爱次数差异方面,研究普遍认为恋爱次数多的大学生比恋爱次数少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得分更高,动机更大。但张丽君、谢晓东(2017)的研究中发现,“从未恋爱,且无恋爱打算”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很小,而“从无恋爱,但有恋爱打算”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显著高于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这可能由于没有恋爱经历但有恋爱渴望的大学生由于感情经历的缺乏,更想体验爱情,而恋爱次数多的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恋爱经验,对于爱情更加理性也更想好好经营感情。

五、结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恋爱是大学生活很重要的部分,但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对于恋爱并不成熟,恋爱动机存在盲目性、动机不纯、过于理想化等问题。学校、家长应加强恋爱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力,在恋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动机,避免盲目从众或只为玩乐体验等消极动机,培养大学生的恋爱能力,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

对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问卷或訪谈的方式,调查方法单一。各类自编问卷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无法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限制了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应尽早采用统一的维度结构和标准化的信效度指标。

责任编辑:张蕊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