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冯朴 杨俊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应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要让学生在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坚定道路自信;在认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在横向和纵向的历史比较中,坚定制度自信;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B-0049-04
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1】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精神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列强入侵,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探寻救国之路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定道路自信的有效途径。
1.采用宏大叙事,理清历史脉络
现行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科技史三大模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问题的内容,分布在不同模块和不同章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法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宏观叙述、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概念,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经历了“走封建主义老路——走资本主义歧路一走社会主义新路”的曲折探索,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经历了从学习模仿苏联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到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事实证明的成功之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也都得到有力推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中国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事实证明的成功之路。
通过教师的整体分析归纳,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上具体的人和事,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唯一正确的救国之路,也是中国的富强之路,必须长期坚持。
2.运用唯物史观,把握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我们研究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
我们在近现代史教学中要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必须告诉学生两点:一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近代中国道路选择尽管走了很多弯路,历经坎坷,但不断在进步升华。二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最高峰,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近代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革命的性质、目标、任务、领导阶级、依靠力量等基本知识。不仅要有鲜明的观点,更要以史实为依据,讲清讲透,以理服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3.组织问题研讨,认识中国道路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探究的动机和欲望。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请问“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分别是指什么?什么才是中国的正路?
问题2:中国和苏联都经历了改革,为什么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失败告终,而我国的改革卻取得空前的成功?
问题3:“1978年,中国的GDP约为0.1495万亿美元,全球排不进前十;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14.4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上升到了2019年的16.59%。2019年,中国GDP相当于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四、五、六位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DP之和。”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那些影响,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习研讨,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更能打动学生,学生被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分析:第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第二,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得民心,行得通;第三,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使中国在近代以来第一次靠近世界的中心。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积极思考,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认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确立理论自信
1.在课堂教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第二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史论结合,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其一,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近代在中国流传的西方思潮很多,唯有马克思主义最终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息。其二,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也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2.在社团活动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校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生社团。社团成立后,通过组织学生聆听专题理论讲座、阅读马列原著、寻访革命遗迹、对话专家学者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原因,深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影响。让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是有灵魂的,它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学生在学习、思辨、领悟、感染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历史比较,坚定制度自信
在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以事实为依据说明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进行对比:
1.与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用事实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例,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之路,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2.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可以提供以下参考数据:1978年至2017年的40年间,中国经济总额增长了80多倍。印度1978年GDP为0.1355万亿美元,到2017年约为2.5975万亿美元,总额仅增长了18.2倍。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1978年GDP为0.2万亿美元,2017年约为2.0555万亿美元,40年时间也仅增长了约9倍则。在这一比较中,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高下立显。
3.与我国的过去作纵向比较
新中国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在历史的对比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比如,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活动中,我校“口述历史社团”组织学生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家乡和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感受特别真切。同学们从内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四、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啡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是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1.讲述中国故事
中华文明史上,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篇章:绵延至今的5000多年文明,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以孔孟等为代表的先贤先哲……凡此种种,都会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从而增强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从革命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新中国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在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历史课堂中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时间、人物、事件、结论等枯燥的知识点,还有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鲜活故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感动。我们要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去寻访历史踪迹、收集相关故事,让历史更加真切。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名人传记,去寻找自己的榜样,思考人生的道路。我们要让学生从这些“中国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
2.阅读文化经典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古代先哲的著作中所蕴藏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已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融人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的内心信仰和行为准则。在高中历史中国文化专题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介绍这些文化典籍,引导学生诵读体会,感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3.鉴赏文学艺术
5000多年中華文明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多元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中国文化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祖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热爱本民族文化,同样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培根铸魂。
参考文献:
[1]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2]改革开放40年:中国GDP增加80倍[EB/OL].(2018-08-30)[2020-03-15].https://www.sohu.com/a/250978891_100110525.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