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康藏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零和博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髓蕴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贯穿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方面面,向全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和”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绝不会推行霸权,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带动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为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作出中国贡献。
关键词:“和”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40-03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自提出以来,因其具有的广泛借鉴意义和较强实践意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浪潮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载入联合国及其各类组织文件和重要决议。中国外交政策自古以来奉行“和”文化传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和”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对外彰显新时代大国外交风采,更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世界连成一片,共同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和”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期“和”本义是声音和鸣。后用常用作“和谐,和顺”。中国传统“和”文化内涵于春秋时期便已广泛存在于各家学派之中。儒家学派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道家学派的老子也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墨家学派虽未直接提出“和”的主张,但其中已经暗含着相同的观点。各家学派的思想中均不同程度蕴涵着“和”的思想。
“和”的内涵在于讲求和睦、和平、和谐,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在追求“和”的过程中遇到的差异与冲突,努力实现最大限度上的合作、和平、和谐,使人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接受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
两宋时期的张载将“和”引申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与世间万物的统一。“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之间都具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时至今日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与其有着密切的思想渊源,这种人与自然间的“和”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和”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发展史上历朝历代对外交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唐朝时期,受到主张兼收并蓄的“和”文化影响,中国在对外交往上兼容并包,主张“和而不同”。唐代时期的中国对外经贸往来密切,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但是却不因自身强大就藐视其他国家,相反唐朝的中国对外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这种谦和包容的“和”文化为后世的历朝历代所沿用。又比如古代中国同周边小国“厚此薄往”的朝贡贸易,表明中国对周边国家一直秉承着“和”的传统,不会以小欺大侵略周边邻国。这些奉行“和”文化的传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外交。
新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便是秉持着传统“和”文化开展对外交往的最好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展开外交,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国家依靠殖民和掠夺他国强大自己的老路,而是在与他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交往,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交汇,互利共赢,展现出中国传统“和”文化背后体现的大国素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的外交政策也秉承着“和”文化的传统,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数的例子表明中国是谋求通过合作而不是战争、和平而非诉诸武力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愿意分享自己发展的成果,从而带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国家间“零和博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和”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全球整体性的人类观念,以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战略目标。努力构建国家间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生态共同体。[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全新方案,使世界各国都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与传统全球治理旧体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以往全球治理体系话语权集中于发达国家的束缚,将话语权赋予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让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享受到共同发展带来的效益。这一独具智慧的全球发展方案是中国千百年来沿袭至今的“和”文化集中体现,是为了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谋求全人类的幸福。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多次阐述及众多学者的不断完善下呈现出渐趋成熟的态势,且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扬。
第一,中国坚持和平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3]协商是现代文明国家处理全球治理问题所采取的普遍方法,也是重要方法。通过各国间的共同协商努力寻找各国间的利益交汇点,从而找到令各国满意的解决路径。尽管共同协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国际问题,但共同协商的重要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二,中国坚持共建共享,期待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起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当前世界恐怖主义、难民问题等频繁发生,这些起源于地缘政治下的矛盾,严重危害危害国际安全。为此,各国应学习中国传统“和”文化内涵,积极应对,化解矛盾,实现世界和平。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威胁世界安全的局部冲突的对话与谈判,将中国传统“和”文化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发扬光大。
第三,中國坚持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贸易往来中,呼吁各国积极合作,而不是互设关税壁垒以邻为壑,最后两败俱伤。比如在2018年的中美国际贸易往来中,双方都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而不是仅仅以自己国家利益优先将共同的规则抛弃,只有坚持“和”文化下的合作共赢不搞对抗,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中国坚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明正不断从地域性向世界性迈进,文明间交流互鉴日益广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文明共同体并不是以取代其他民族的独特文明为目的,而是要在尊重民族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与各国交流互鉴,在充分交流下,世界文明才能丰富多彩。
第五,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努力打造全球生态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传统“和”文化内涵指导下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做考虑。如在面对当今最为期待解决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时,各国间应达成共识。全球的环境是有机联动的,环境问题威胁每一个国家,需要各国合作共同应对。为此,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气候问题时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坚持中国古代“和”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积极为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人类美好明天
“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各个国家间关系日益密切,逐渐发展出一种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态势。在这种国际大趋势之下,中国自身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中国必须顺应全球化浪潮结合中国智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实现各国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最终将广大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世界人民。中国外交自古奉承“和”文化的传统,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不会牺牲别国利益发展本国[5],中国尊重所有爱好和平、乐于合作的国家,并愿意承担大国责任带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内地人民血浓于水,命运紧密相连,共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2018年10月24日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依托大陆强有力的经济资源后盾,发挥香港澳门区位优势,优势互补,利于港澳同大陆间产业转移及资源流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及与内地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绝不能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两岸华夏儿女不希望看到祖国分裂,“和”文化共存于两岸同胞心中。2018年11月25日,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出炉,台湾再次出现“蓝绿大变天”,这再次说明任何企图分裂两岸人民的人都必然不得人心。必须在秉承“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带动起两岸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重新认识到两岸的密不可分,自觉投身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向周边各国传递“和”的讯息,努力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国家在美国的不实言论煽动下,对中国抱有不同程度的防备与敌意情绪,中国必须妥善处理与东南亚各周边国家的关系,逐步消除敌意。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表达愿与东盟各国携手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期望。[6]体现出中国本着“和”文化的传统,尊重周边邻国,开展友好合作实现彼此间互利共赢,努力构建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通过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消除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芥蒂之心,让亚洲国家认识到中国对他国的尊重,中国致力于实现亚洲区域的共同发展,且愿意为维护亚洲区域的共同安全付出努力。
中国始终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为努力构建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在阿拉伯地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古丝路精神的指引下齐心“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拉美地区,中拉合作的“1+3+6”模式正在逐步落实[7];在非洲地区,积极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贸易和投资、民生发展、和平与安全合作等诸多领域,中非双方都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实现命运相连,带动共同发展。
中国奉行“和”文化传统,积极与大国对话沟通,努力构建与发达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自古奉行“和”文化指导下的外交,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会对现存的发达国家造成威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希望本着传统“和”文化精神积极同发达国家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发展,携手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理想。
五、结语
中国外交政策自古以来奉行“和”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从不主动侵略他国;“和而不同”,尊重各国差异和世界文化多样性。时至今日,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中国更是为了实现“天下大同”这一美好的全球性理想作出不懈努力,中国顺应世界潮流与趋势,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坚持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和所有爱好和平、乐意共同合作的国家共谋发展,不愿也不会称霸世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为全体中华儿女,更是为世界人民谋福祉,正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强大魅力。
参考文献:
[1]苏南注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5.
[2]刘方平.全球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4):175-18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
[4]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5]刘建飞.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基本框架论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2):4-20+155-156.
[6]李宣毅.“一帶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283-284.
[7]李玲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