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葛跃辉 时玉珍
摘要: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在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上作出了创新探索和典型示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德育一体化的管理之路。本文从管理哲学出发,考察爱心暑托班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创新实践,发现它不仅具备了传统德育一体化管理特征,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受众者也成了主导者,受教育者成了教育者,形成了“大学生引导、高中生参与、小学生养成”三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为管理哲学在教育领域开拓了新的空间。研究爱心暑托班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管理哲学,提出加强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推动爱心暑托班不断创新,丰富管理哲学在教育领域内的理论实践,构建爱心暑托班自主办学机制和长效自生机制,为全国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作出实践引领和教育示范。
关键词:德育 德育一体化 爱心暑托班 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53-03
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连续五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中,自开办以来,逐渐形成了“政府出策划、学校出场地、街道来管理、社会组织来授课、志愿者来服务”的办学管理模式,因其具有公益性质,大中小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从而有了不同于传统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德育一体化纵向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横向上突出德育目标和方法途径的有机结合。上海市爱心暑托班中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生个体特征和优势,形成了“大学生引导、高中生参与、小学生养成”三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这种管理哲学的创新既有方向指导、理论支撑、运行机制的完善,德育内容、师资、资源的整合,又有应急、安全与辅助资源的保障,在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管理哲学道路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典型示范。
一、爱心暑托班实施背景及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响应国家对德育的重视,2018年1月17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201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德育综合改革,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中小学学科德育和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爱心暑托班在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工作上的有益尝试,并获得了96%的群众满意度。
事实上,早在2014年2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年市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的通知》,首次将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列入市政府实事項目之中,提出在全市建设2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依托部分中小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场地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公益性暑期“教育”和“托管”服务,开设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拓展课程。时至今日,爱心暑托班已经走过五个年头,同时也是连续五年被列入市政府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已经由第一年的229个办班点增加到第五年的509个,五年累计办班1826个。五年累计4万余名大学生和中学生志愿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总服务小学生由第一年1.3万余人到现在的6万余人,五年累计服务小学生17余万人次,五年共为高中生提供超过88万学时的公益劳动。办班规模实现了全市所有街道镇、整个暑假时段全覆盖,服务人群更加广泛,多方社会力量有序统合,办学模式更加成熟。
在爱心暑托班2014年到2018年实际运营过程中,由最初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师资力量之一辅导小学生,到现在形成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力,高中生重点参与的“1+5+2”协作模式,即1个班主任、5个大学生和2名高中生共同负责一期暑托班小学生的教学和培养,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小学生暑假“看护难”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大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一体化、德育师资一体化、德育资源一体化和管理机制一体化的四位一体典型模式。
二、爱心暑托班德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德育内容一体化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爱心暑托班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德(如美德故事)、智(如智趣课堂、科技创新)、体(如:体育运动、团体团队课程)、美(如创意美术、简笔画)、劳(如拼图与搭建)五个方面的培养。还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如礼仪、书法、诗词吟唱、折纸)。中学作为德育中情感体验阶段,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大学生更能坚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信念。凸显了不同阶段学生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有机衔接的德育一体化模式。
2.德育师资一体化
爱心暑托班大中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开办课程,中学生耳濡目染,一方面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因为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小于家长,交流沟通有天然的优势。在德育教育队伍上也实现了“小—中—大”的有效衔接,互相辅助。爱国、平等、仁爱、互帮互助、尊敬师长这些德育范畴一方面被小学生所接受,并在教学和生活中有了行为养成的氛围和条件。这些互帮互助的德育、中华传统美德对高中生来说正是以身施行、情感体验的平台。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这些德育范畴的教学,更加坚定公平正义、人人平等的理想信念。
3.德育资源一体化
爱心暑托班本身教育师资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在纵向上德育资源不仅实现了共享,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德育链条。充分发挥地区内社会文化资源,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如奉贤区打造“贤”主题系列课程。与社会事业单位合作,如金山区与中国电信合作,让新的科技走进课堂。部分主题课程授课与本地区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如与交警部门开设交通安全课程,与气象部门开设节气文化课程。各方单位共同组织,各小学、中学提供场地,街道和社区大力支持,社会公益组织NGO的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安全保障服务和餐饮服务,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在横向上实现了德育资源与其他各类社会资源的贯通,充分体现了德育资源一体化。
4.德育机制一体化
每个暑托班,开课时间和作息时间是完全一致的,课程设计以德育为先,涉及德智体美劳不同方面,并且对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对不同主题课程设计进行了制度规定,在运行中逐渐固定了以“班主任+大学生+中学生”的日常“1+5+2”教学团队运行体制,对大学生和中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教学经验指导,对其自主设计的课程进行了审核,教学更加专业化,德育分工更加明确,各办班点在根据地域文化特色,邀请地区内文化人士授课,以补充主体课程。在安全保障方面制定“五项十必查”,形成安全自查、互查与第三方检查相结合的督查措施,半数以上的教学点实现全程监控。网络直播使得家长与学生零距离、面对面。家长一致认为爱心暑托班机制基本成熟,但还需要加强制度管理和志愿者队伍管理,其模式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爱心暑托班德育一体化管理问题分析
1.德育内容一体化
爱心暑托班在德育内容的整体性上有待完善,虽然在招投标时对第三方机构主题课程进行了上层设计,但与志愿者、街道和企事业单位的联合课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在小学生、家长和志愿者反馈中都能看到这一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教育等课程上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各类新颖形式讲授效果更好。在课程设置上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中占比各个区域分布不统一。应增多大学生自主的公益课程,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也会增强中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2.德育师资一体化
在教学能力上,由于各类教师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有限或难以与小学生达成互动。在教学课程上,高年级班课程与低年级班课程设置近一半重复,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区分出小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知识的梯度。比如课程儿童戏剧,很明显这类课程在五六年级接受度稍高,而在一年级二年级小朋友面前则并不受欢迎。师资和志愿者甚至班主任工作沟通机制有待提高,中学志愿老师穿梭于各个办班点进行授课,在课堂上与志愿者和班主任的沟通较少。志愿者、小学生和老师三方需要一个系统的机制来增强黏性和互动性。
3.德育资源一体化
通过上文分析,爱心暑托班在德育资源上达到了大中小学生共享,小学生中高年级与低年级共享。个别暑托班充分发挥地区内文化资源讲述地域文化课程,同时与企事业单位结对子。目前形成“政府出策划、学校出场地、街道来管理、社会组织来授课、志愿者来服务”五力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资源的没有完全被开发,各级学校虽然提供场地和教学实践场所,但是并没有与学校产学研结合,学校也只是每年暑假临时批出一块场地,尤其是没有与大学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紧密,没能形成稳定的体系,社会流动性太大,今年可能是这个机构来授课,明年可能是另一个机构来上课,无法长期形成评估体系,不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
4.德育机制一体化
政府部门从每年第一季度开始规划爱心暑托班的运行机制,对一些制度进行修改,在顶层设计上对爱心暑托班的运行进行指导。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对每一期的暑托班评估没有充分重视到位。制定一系列安全措施,如“五项十必查”,形成安全自查、互查与第三方检查相结合的督查措施,对接送卡、突发事件处置也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但对整个德育机制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对小学生心理和成长特点的研究和分析,以“大人”的眼光为“小朋友”安排课程,反向格义思想严重,应充分从受教育者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志愿者本身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制定一套完善的德育一体化机制。
四、爱心暑托班德育一体化管理建设路径
1.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研究
从爱心暑托班课程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低年级与高年级小学生课程有大量重复,極个别部分办班点还是仿照平时学校上的课程进行改造,德育内容穿透性和新颖性并不突出。对此,爱心暑托班应加强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对小学生进行深入调研,开发出符合低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不同的课程,并对整个课程的顺序、阶段作宏观把控,确保符合小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
各中学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参考依据仍未统一,有的依据国家对德育体系的规划,有的仿照学校教学的教科书,而大多数则是任凭自身具备的知识,其上课内容仍然是陈旧的知识,无法与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同时对小学生、中学生、高中德育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使得德育教育具有连贯性。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中大学生和中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大学生和中学生不应该只是成为服务小学生、管理课堂纪律的主体,这样也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浪费,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中学生对小学生德育引导的作用,充分让大学生走上德育教育的岗位上,增加大学生的德育课堂,让大学生在德育中更加确证、中学生在德育中充分体验、小学生在德育中行为养成,充分让大中小学生在爱心暑托班中达到德育一体化目标。
2.构建德育师资主力——大学生志愿者
从目前看,德育师资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志愿者、第三方教师,这在短时间内会取得明显成果,但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全市76万小学生必然每个家庭都希望能够来到爱心暑托班,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系统的规划和筹措,充分发挥大学生和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民众对于爱心暑托班办班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需求。要把爱心暑托班立为做长期的事业来做,要将德育师资由青年教师和第三方机构移步到大学生志愿者身上,发掘大学生向小学生的人力资源输出。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在与小学生沟通上和上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设置评价机制,对特别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应列入志愿者人才库;暑托班的办学质量要由原先的粗放型转为精细型。大学生志愿者不只是服务于小学生、带领中学生,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一体化之中的主体作用,增加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周期,加强大学生和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师资力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教师能力和数量上,更体现在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和及时有效的沟通上。应加强内部的交流,每期开班前应对大中学生进行破冰等团建活动。爱心暑托班中,小学生固然是德育的对象,大学生和中学生也是重要的德育对象之一。
3.充分挖掘地域哲学文化资源
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如奉贤区推广“贤”文化,各个街道根据自身文化背景可以有选择性地为每个暑托班安排地域文化课程。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培养地域文化认同。首先,各街道应成立相应的文化研究小组,充分对其辖内文化资源、民俗风情文化进行发掘并传授。其次,应加强与各个中、小学校、少年宫等组织的深入合作,对接更丰富的教育资源,部分学校、少年宫只提供场地,这对于协调机制建立极为不利。加强与当地高校和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最后,应加强与区内各爱心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吸收爱心企业来办学,另一方面让企业的最新科技走进课堂,尤其是一些阳光产业、科技产业,比如人工智能、VR、大数据等科技体验,培养孩子们对科技的热爱。
4.加强三方协作,精细化运行机制
德育是一个长期工作,在爱心暑托班应进一步加强德育协作机制,每周在家长接送孩子时可开一次简短的家长会,定期反馈,及时沟通。配合暑托班德育,在家庭德育教育上让家长相应地配合。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德育之风,形成家庭德育、暑托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方协作机制。应畅通评价反馈机制,精细化运行方式。应该积极整理和分析每期结束后的家长的评价和小学生自身评价,切实打造评价反馈的电子平台,家长随时随地能把评价反馈上去。针对各方评价进行研究,不断推进暑托班的精细化管理。
五、结语
通过对爱心暑托班在运营过程中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的管理哲学模式研究,深入探究爱心暑托班发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奠定理论基础,为未来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发展建设给予实践启示,推动管理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以哲学思维注入管理,不断推进爱心暑托班的管理模式创新,使得爱心暑托班更加精细化,更加人性化,让爱心暑托班成为小学生喜爱的、中学生乐于参与的、大学生有成就感的德育一体化教育创新平台,凸显管理哲学魅力,让爱心暑托班成为沪上地区民众满意度最高的实事项目,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國大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范玉鑫.管理哲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探析[J].管理观察,2014(26):170-171.
[2]孙孝文,李俊.哲学视角下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选择[J].理论月刊,2009(9):92-9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
[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0-09-09:5.
[5]刘世明.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2(7):70-7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