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反思与路径探索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反思与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0-01-28 阅读数:367

乔婷

摘要: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熟悉互联网交际习惯、了解互联网应用技术,也是互联网内容的主要生成者。有着多元、自由、去中心化特点的互联网吸引着学生群体,同时“媒介依存症”也成为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高校如何引导学生避免网络成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网络成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40-02

一、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与生力军

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暴力、网络成瘾等负面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①,截至2018年08月20日,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互联网普惠化成果显著,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我国网民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7%及25.1%;受过大专及大学本科教育的网民分别占比10%和10.6%。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构成中学生群体最多,占到了24.8%。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是便利生活、娱乐消遣、促进人际交流等的重要工具。

二、互联网生态特点

(1)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覆盖广、用户增长快、社会动员力强。移动社交的传播大大加快了传播速度,多方拓展了传播渠道,同时也造成了复杂多样的网络舆论环境。

(2)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传播日益呈现出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明显。分众化、小众化的受众格局也是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体现。

(3)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信息海量、话语多元、受众复杂,构成了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舆论环境。

(4)舆论场越来越复杂。随着新媒体加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界线寓意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

(5)舆论形成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舆情演变迅速多样,感染力、说服力和社会动员力强,裂变传播、速度飞快,这对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网络媒介素养提出要求。

三、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路径分析

1.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主要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其中包括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使用、制作的能力,其中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指导他们正确理解、积极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参与社会生活,了解所处的环境,认识现实世界。特别要加强学生对于对新媒体的认识,培养其对新媒体的批判使用能力。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使学生了解网络媒介自身如何运作、如何构架现实以及怎样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同时学会怎样更好地制作网上内容与发布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有节制、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平台。

2.完善学校舆情监控与学生管理机制

媒介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它塑造并控制人类交往行动的模式。然而,人们通常对媒介的这种能力浑然不觉。“人把新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影响维持在无意识的水平,就像鱼对水的存在浑然不觉一样。”基于此,麦克卢汉提出了人类对技术日益“麻木”的警告,并极力想让人们注意媒介和环境的存在和改变,从而不再为媒介环境与技术所左右。而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现象正是互联网新媒介的产物,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正是媒介对人的影响导致,体现了人们对新媒介的麻木。不自觉地登陆微博、将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微信上、碎片化的阅读思考,等等,人类发明了新的技术和工具,然后又被其奴役。因此,首先要意识到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无论是认知、思维还是交往方式,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其次,必须对所使用的媒介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被技术奴役。再次,要关注大学生沉溺网络这一现象,学校应当完善学校舆情监控与学生管理机制,及时关注学生动态。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许多学生忽略现实生活,沉溺于虚拟世界,是因为现实生活乏善可陈。对于此,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利用周末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假日组织文化演出活动、组织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演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唤醒学生青春蓬勃的朝气和对校园现实生活的热爱,避免沉溺于虚拟世界。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导致学生忽视了正常的社会交往。社交网络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社会情境,但是并不能代替真实社会交往,网络人际交流囿于简单符号的表达模式,与面对面的、真实的情感交流和表达需求相差甚远。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使大學生产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甚至上瘾,从而脱离现实生活。虚拟源于真实,要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丰富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体验人际交往,提高沟通和交往能力。要引导学生划清“两个世界”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工作和学习的经验,同时,也不排除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通过展现自我、表达情感,进行现实生活中不便进行的社交活动。

四、结语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迅速成为当下最引人关注的媒体平台,受到了网民的热烈追捧。然而,对沉溺于虚拟现实的大学生,高校也一定要引起重视。“媒介依存症”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首先,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学生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忽略了与身边的人交流,思维倾向碎片化和跳跃性,这与互联网本身具备的传播特性与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即时分享、草根性、自主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及真实性等都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网络的结合也是催生媒介依存症的重要原因。智能手机使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成为可能,这无疑增强了用户的粘性。最后,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沉溺于上网也出于使用与满足心理。网络海量信息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娱乐需求、逃避和转移的需求、人际关系需求、社会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应认识到媒介塑造人的强大力量,并对其有所警惕,完善学校舆情监控与学生管理机制。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投入真实的大学生活。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孙瑶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