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刘林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德育越来越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它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阶段,关系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虽然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但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方法过于单一、德育主体容易忽视、德育环境欠缺等诸多问题,影响中小学德育的效果。本文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德育的内容、方法、主体以及德育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用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完善。
关键词:德育工作 德育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22-02
一、德育工作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认识与体验,使其形成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
2.德育工作的内容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德育工作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是指在德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了解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和一系列新举措。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从学生个人层面加以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了解,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根源,把握发展的趋向以及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4)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引导學生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材知识也应得到不断更新,目前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版本虽然在更新,但内容过于抽象化,并且变化不大,教材部分事例过于陈旧,难以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只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忽视了中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对知识感到枯燥无味,这就使得道德教育显得肤浅,德育效果甚微。
2.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德育的方式往往被理解为单纯的灌输说教,这就使高尚的道德变为单纯的道德说教,让道德与生活失去应有的联系。这种灌输性的说教己经背离了德育的初衷,因为单纯的灌输式对学生德育起的作用太小,达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影响德育的高效性。在校学生可能会迫于德育者的权威,做一名遵守道德规范的“乖宝宝”,可是一旦脱离学校,离开了德育者的监管,学生就会淡化所受的德育教育。
3.德育主体容易忽视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的愿望和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作为教师,如果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虽能使之理解许多道德知识,但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在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时,组织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传授上,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经常使用批评、禁止、指责、劝说等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好多中小学教师以为自己是德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带着这种观念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主体定位出错,德育就很难达到真正的效果。
4.德育环境不理想
一般说来,德育就是一个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创造环境,调控影响道德教育的诸多因素,从而达到最优化的过程。对中小学影响比较大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目前德育的环境并不理想,在学校中由于应试教育气氛浓厚,德育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在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许多学校以追求高升学率为发展目标,却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有所疏忽。在家庭环境方面,由于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对于优秀,家长往往理解为成绩好,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在社会环境中某些因素与学校道德教育不协调,加上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结构都不够成熟,这使许多学生开始产生心理冲突和思想困惑,严重影响学生德育的发展。
三、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1.德育内容要切合实际
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我们要加倍重视中小学德育内容。德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为内容,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区别不同的教育阶段,还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思想,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都可以引进来使用,但切忌假大空、一刀切地选取知识,选取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德育需求。
2.德育方法要多元化
要切实改变单一的灌输说教,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可以选择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进行示范;其次,可以采用情感陶冶法,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再次就是实践锻炼法,即让学生按照学生守则、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主要包括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委托任务就是教育者委托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达到德育的效果;组织活动,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兴趣,陶冶情操。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德育主体要分清
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引导和促進作用。真正的德育主角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德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教育学生。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时一定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德育的主导。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开展自我教育,力求能够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人。
4.德育环境需优化
优化德育环境主要是要加强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首先,德育不仅要依赖德育者的言传身教,更依赖校园环境。因为校园环境是德育的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优雅、温馨、整洁、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进行系统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要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大力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改善学校的德育环境。其次,就是家庭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发生的第一场所。学生在家容易受到家长行为的影响,家长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为了子女良好道德素养的提高,家长需要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在校外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衔接。最后,还需要优化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要大力抵制并消除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传递着正能量,发挥社会环境的正面作用,促进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只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才能够弥补教育的空隙,加强时空的连接,发挥最大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刘霞.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87-88.
[3]张娟.浅谈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64-265.
[4]陈兴会.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275-276.
[5]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