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李腾
摘要:孟子的“四心说”致力于人心开发与人格塑造,是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将从孟子的“四心说”出发,就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即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孟子 四心说 网络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229-02
一、“四心说”的内涵解读
孟子将“四心”视作人之必备。探究“四心说”思想,对我国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恻隐之心,即同情心,是四心之首。孟子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引出恻隐之心的内涵。如他所讲,婴儿在地上爬行,快掉进井中去了,无论是谁见了,都会去救,这是人皆有恻隐之心的缘故。“君子之余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把齐宣王“以牛替羊”的行为也归功于恻隐之心,以此为凭借,他将恻隐之心提升到仁的高度,由此开启了孟子“仁政”思想的阐发之路。
“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在朱熹的思想认知中,羞与恶涉及双重的伦理意蕴,一是指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二是指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孟子用翔实的事例论证羞恶之心的含义,如“立乎人之本朝”“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无羞恶之人,非人也”这些事例囊括着孟子对羞恶之心的概述,阐明了他对羞恶之心的重视程度。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也称为恭敬之心。“礼人不答,反其敬”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就要反问自己对他人恭敬的程度是否达到了他人的标准,由此,孟子得出了“反求诸己”的人格理想。再者,孟子提出了“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如果只是徒有恭敬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君子就不用被这种虚假的礼文所拘留住。综上,孟子所推崇的辞让之心,一要反求诸己,二要就实避虚,两者并重。
“是非之心,智也”。这里所说的“智”,是指对事物道德标准的一种区分和辨别,它建立在仁、义、礼的基础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是非之心含有普遍性的特质,是人所固有的。同时,它作为智之端,也为智的实现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更是对孟子是非思想的进一步延续。
二、“四心说”背景下网络道德主体的培育困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网络环境趋于复杂化,继而诱发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孟子的“四心说”以心为本,致力于改善人的道德品质,而网络道德主体是指所有在网络社会从事道德活动的人。不难看出,网络道德的主体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从主体入手,才能发掘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一,网络道德主体缺乏恻隐之心。近年来,网络暴力不绝于耳。针对特定事件,网络暴力的出现常伴随主观性强、偏激、冲动等特点,对当事者造成极大伤害。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恻隐之心的缺失,才使得网络暴力等不良的网络现象肆意滋生。
第二,網络道德主体缺乏羞恶之心。首先,网络道德主体对自身的反思程度不够,缺乏自觉性,脱离现实世界的约束后,便不顾形象,肆意言论;其次,面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主体仅仅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看客,缺少与道德失范现象做斗争的勇气。
第三,网络道德主体缺乏辞让之心。辞让,即恭敬,就实避虚。网络世界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受好奇心驱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尤其是未成年人,好奇心强且自制力薄弱,一旦踏入网络世界的大门,便难以抵挡虚拟世界的诱惑。
第四,网络道德主体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网络道德主体需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规避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无法明辨是非之人,常出于一己私利作出有损道德的事情,对社会和网络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四心说”对网络道德主体培育的启示
虽然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有所区别,但它反映的依然是网络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心说”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又立足于处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对我国网络道德建设以及破解网络主体遇到的道德难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培育主体意志力的理论支撑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道德意识觉醒的体现。鉴往知来,大多数网络主体所从事的活动,并未与现实生活脱节,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他们彼此牵连、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
“四心说”是促进网络道德主体道德意识觉醒的关键要素,也是阻挡道德失范行为侵入的重要防线。恻隐之心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意志力培育所要坚守的第一道防线,其功能是阻挡网络道德失范思想的侵入;羞恶之心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意志力培育所要坚守的第二道防线,坚守这道防线,才不至于受利益摆布;是非之心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意志力培育所要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辨别对错,提升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网络道德主体的习惯养成
孟子将“四心”视作“四端”。虽然对“端”字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四心”与仁、义、礼、智之间都有一定的思想渊源。网络道德主体的习惯养成要以四心为理论指导,以仁、义、礼、智为思想根基。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当遵循仁义礼智的思想原则,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3.奠定网络道德主体的教育基础
随着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增多,网络道德主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急需攻克的道德难题。孟子的“四心说”虽与网络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两者也有关联性,网络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只有借助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才能夯实道德基础。一方面,要提高网络道德教育主体与教育媒介传播的思想认知。“四心”理应是教育者和道德教育媒介传播过程中首先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处理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加强教育者的他律意识与受教育者自律意识。康德认为,自律是人的理性对意志的规定。实现网络道德自律,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所以应该在“他律”的管理和监督之下实现自律。
四、结语
网络道德主体的思想体系建设,要从“心”出发,在此基础上,将它们“扩而充之”,孟子认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思想体系,培育网络道德主体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就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引导作用,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孟子[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吕本修.新世纪应用伦理学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朱银瑞.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