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发布时间:2020-02-14 阅读数:324

康汉卿 李嘉

摘要:社会的兴衰及民生是古今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孟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一直坚持仁政思想并且游说各国,希望能够将民本及仁政思想付诸实施。他的观念在当时虽然未能实现,但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提出了“仁政”思想的大家,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将“仁政”思想加以整合,并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本文研究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尝试将孟子民本思想同我国现实结合,进一步探究其当代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孟子 仁政思想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220-03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相关概述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背景

1.农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

在战国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提升,从而使得原本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这些变化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占有方式,出现了更多的私有土地,在此背景之下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阶级——地主,而地主阶级的出现,不仅加快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形式的确立。

2.繁多的战争激化政治矛盾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也极大的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新生的地主阶级进一步激化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政治领域内的斗争也在加剧。但是,由于那个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实现统一,社会环境很复杂,各个诸侯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夺取政权,都会采用一些武力手段,通过发动战争等方式来征服比自己更弱小的国家,企图成为众诸侯国的“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战争不断,民众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居无定所,也正是这样混乱政治格局促成了孟子“仁政”思想的诞生。

3.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快速发展的封建经济为思想文化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复杂的政治格局也为思想文化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需要人才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在这样的经济以及政治背景下,人们所熟知的诸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都成书立说,发表自己学派独到的观点以及见解,各个学派之间相互批判,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齊放的思想文化局面。

(二)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1.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从儒家学派创立至今,一直推崇仁学思想。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仁”的不同的解释,看似复杂多变,实则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孟子并不是孔子的直系弟子,但是,孟子也是儒家一派,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是孟子并没有仅仅局限与此,他还融入了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观点,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并且将这些都融入到了国家与社会的管理,实行仁政,对百姓宽厚仁爱,理解百姓的难处,获得百姓的爱戴与尊敬 。

2.以“四端说”为主的“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的出发点,他认为如果将“性善”作为基础来施行政治,治理天下万事万物就很容易。社会制度良好运行的基础前提是“四端”,同时“四端”也是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基石。君主如果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施行“仁政”,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推广仁爱之心,发扬四端之善,提高自的道德修养,以此来获得人们的尊敬,从而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民本”“明政刑”思想

(1)“民本”是施行“仁政”的基础。所谓“民本”,即要以民众为中心,关心民众、体谅民众、以民众为本,关注百姓的疾苦,在孟子提出“民本”之前,便已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认为民意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应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君王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是国家昌盛的关键,而且应该顺应民意。从《孟子》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孟子主张民本的关键便是“与民偕乐”,在他看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一起尝尽生活的苦乐才是“仁政”所能带来的和谐欢乐的社会氛围。

(2)“明政刑”是仁政的法治保障。“法治”是孟子“仁政”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他认为,作为一国的君主,在国家和平安定的时候,应该制定相应的律法。孟子认为,相应的律法是实行“仁政”的重要保证。因此,他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也就是“轻刑薄税”。“轻刑”,即为减轻刑罚或者说尽量避免使用刑罚;薄税,也即减轻民众的一些税收负担,从而提高生活条件,逐渐富裕起来。孟子认为,如果百姓没有刑罚和赋税带来的强大压力的时候,他们便能够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一些礼仪孝悌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2.经济上的“惠民、爱物”政策

受生产水平的限制,古时候的人们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并且经济体制也并未完全成型,解决人民的生计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

(1)“惠民”的目的是要使民众富裕起来。孟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惠民政策,他根据当时的社会以及经济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主张——“井田制”。除此之外,孟子还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经济理念。孟子认为当民众有了充足的固定财产时,才能够有善心,“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就是说当民众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时,就会自然而然达到“仁”。

(2)“爱物”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儒家学派一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视。而这种观念也被孟子继承并将其融入到他的“仁政”思想中,众所周知,古代人们的物质主要是来自大自然,而且,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也和大自然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统一的时候,国家的经济建设便也会发展良好,反之,如果人们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僵化并且到无可挽回的时候,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随之濒临崩溃。孟子提出这些关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相关理念与观点不仅局限与政治治理方面,更多的是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协调。

3.文化教育上“教民孝悌”“大丈夫”人格

(1)“教民孝悌”是为政的基础。孟子向人们揭示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仁爱道德的语言不如仁德的声誉名望那样深入人心,那是因为,人民群众内心的赞颂比表面的一些语言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如果人民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惠民政策的恩泽,那人们怎么会传播统治阶级的好名声呢?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再好,也不如普及好的教育,因为,如果只是有好的政治环境,那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法律与刑罚比较严苛,充分地起到了对人民的约束与规范,但是如果拥有较好的教育环境,那么整个国家的道德素养以及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高,那是因为,教育是对人们思想以及心灵的教化与改变,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发的。

(2)“大丈夫”人格的核心在于养心节欲。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人格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希望当时的知识分子阶级能够做到。他觉得,最应该遵循这种人格要求的是君主。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能够做到博爱,那么必然会影响他的子民,如果君主讲“义”,他的百姓也都会讲义;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起到模范的作用,那么他的国家一定会是安定祥和的。因此,“君正”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基础,只有当君主是正直的、讲仁义的,那么国家的百姓才会效仿君主也变得正直仁义。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

1.仁民爱物的价值取向

孟子的思想强调一个“爱”,他主张君子可爱但爱有所分,爱世间万物,这种爱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仁爱。爱黎明百姓,但是这种爱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亲爱。作为君子,爱有顺序,由小极大,爱亲人才能爱天下苍生。孟子将这三个爱联系起来,作为他仁爱思想的核心。正如他著作中所述,“暴君代作,壞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一个君主,不思考治国安民之道,反而破坏人民的住宅修缮宫殿,使得人民没有居住之所,不思考富民强国之法,反而占用农田,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这样不爱惜人民的君主,必不能维护统治。

2.内圣外王的思想准则

孟子的思想中还涉及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人格的培养,这是他思想的特别之处,这是因为他本人幼年时受到关于尧、舜、禹的良好教育,使得他对先贤们充满了尊重与仰慕。因此在他后来的思想中,强调生而为人,应该学习先贤圣人,学习尧、舜、禹那样禅让,做到“内圣外王”。这里的“内圣”是指想要成为圣人,就要在内心深处是自己具备圣人的品行,这样才能“外王”,“内圣外王”非常精炼的地表达出孟子对于任何培养的要求,因此它成为评判仁政思想的标准,告诫统治者,要想稳定统治根基,首先就要先提升自身的修养。

3.道德至上的社会追求

当然,孟子的思想中也有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他对于道德的崇尚。在他的思想中,道德是辅助王道的重要工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准则为维持,而制定准则的关键,是要依靠道德目标,因为道德标准是衡量事物好坏的底线。因此在他的思想中,把道德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点,认为应该推行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并在道德的基础上,将仁、义、礼、智融入到他的思想中。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评析以及当代价值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评析

1.“仁政”思想的积极影响

(1)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观点,主要目的在于激励统治阶级重视民众,他认为,在国家治理以及社会协调的过程中,民众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够忽视的,统治者应该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尽管孟子思想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以及政治背景之下,孟子认为民众的地位很重要,这充分说明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

(2)维护了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孟子“仁政”思想是非常可贵的,当时的中国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孟子在此背景之下提出的反对战争、反对霸道,主张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对民众的剥削以及压迫。缓解了阶级矛盾,从而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和谐发展,孟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2.“仁政”思想的消极影响

(1)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孟子将人民大众看作统治者实施统治的客体,只是政治运行中的一种政治工具,这种思想与当今我国所提倡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是矛盾的,孟子虽然重视民众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并不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依然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君主通过推行“仁政”来实现对人民的治理,并且进行一定的防御,只是用更加委婉的方式来实行封建统治。

(2)核心是强调封建等级观念。孟子提倡人们应该自觉的遵循这种按照地位等级划分的观念,这样才是一个拥有高尚德行的人,传统封建社会极为重视等级观念,并且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地位高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力与荣誉,地位较低的人只能艰辛生活,而孟子是这些封建等级观念的维护者和监督者,封建等级观念贯穿孟子“仁政”思想始终,这种消极观念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以后,成为众多政治家以及思想家辅佐君主的理论支撑,这也体现了其思想的优势以及价值。

1.汲取“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什么是民主呢?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因此,我们的执政党要坚持贯彻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作奋斗的目标,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基于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人民的主权地位不动摇,拓宽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使群众了解政治,提升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2.借鉴“明政刑”政策,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保障公民的最基本权益不受侵犯,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公民的诉求,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切实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并且增加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感;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人权,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3.谨记“爱物”原则,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孟子主张爱护万物,强调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这样的话,人民才能够从自然界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与条件,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这与我国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保证自然的生态平衡,不能以牺牲环境进行发展,这样才能取得成效,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足够的环保意识,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4.发扬“教民”主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我国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对仁爱、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阐释。同时也宣扬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理念,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同时,党员干部也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人民群众,使之渗透在点点滴滴之中,潜移默化,习以为常。

5.吸收“大丈夫”人格,塑造领导干部队伍

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至今依然很有借鉴意义,高尚人格的培养要求每一位党员应该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党内的领导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积极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义不容辞地对群众进行引导与教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社会的整个角落。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应该时刻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团体意识的培养,注重个人修养,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提高个人的素质,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四、结语

孟子的“仁政”思想产生于动荡的战国时期,孟子在经历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后,勇敢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挑战了当时的君主权力,这也充分显示了孟子的伟大情怀。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显现,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的政策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来弘扬孟子的“仁政”思想。

参考文献:

[1]刘珏欣.经典可以这样读·《孟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2]张建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加才.圣王之道:《孟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4]赵铁生.传统文化精解[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0.

[5]曲文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何静,韩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7]杨文霞.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8]姜鹏.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J].理论界,2010(2).

[9]蔡芹.孟子“仁政”思想的由来及其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

[10]刘飒.孟子“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1]杨泽树.孟子政治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