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16 阅读数:377

左小凤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青年马克思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产生了“苦恼的疑问”,青年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初步确立了不同于黑格尔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本文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基础,思考青年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方法论后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同时试图厘清青年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以探讨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思想继承及丰富发展。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费尔巴哈 黑格尔 人本主义 超越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212-02

一、青年马克思的“信仰危机”

1.马克思的“苦恼”——林木盗窃和出版自由

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就发现了许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经济及政治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国家的问题,国家的作用贯穿于经济、政治和思想各个领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是青年马克思在从事《莱茵报》编辑工作时,对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解答的重要成果。

林木盗窃法属于国家层面的问题,即国家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广大的农民生活贫困,迫于生存压力,林木盗窃事件频繁发生,但国家以剥削阶级的利益为重,对盗窃的农民进行严厉的惩罚。到了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审查的案件中大多数都是属于盗窃林木的“罪行”,但后来剥削阶级把捡拾枯枝也列入盗窃林木的范围,这明显是对农民生存的威胁。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的辩论》一文中对普鲁士国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出版自由亦涉及国家问题领域,即国家对出版持什么态度的问题。与林木盗窃法不同的是出版自由的物质利益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出版自由中间的许多环节掩盖了物质利益关系,所以物质利益问题易被忽视。然而一涉及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青年马克思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客观现实就会发生冲突和偏差,从而迫使青年马克思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并促使青年马克思在这个领域取得初步的进展。

2.《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给马克思指明了唯物主义方向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这本著作中从人本学的角度来研究基督教的本質,提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在第一版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费尔巴哈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世界”。这就给有神论者致命一击,为无神论者提供了理论依据。《莱茵报》时期以前,马克思主要把《基督教的本质》看作批判宗教的无神论宣言,对于其包含的唯物主义实质却不是完全的理解,但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火花的点燃起到萌芽的作用。

在《基督教的本质》这部著作中,费尔巴哈更多是承认现实的存在物,而对超自然的存在物持否定态度,强调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宗教进行批判,这也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向唯物主义方向前进的起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马克思并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就到此停止了,马克思沿着费尔巴哈的方向继续前进,并指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世俗基础革命化,才能消灭宗教,从而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思想武器——费尔巴哈

1.世界观的转变

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推动哲学家思想婵变的重要推动力,但在思想发展过程中,先人的思想和现有的思想的相互影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费尔巴哈对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在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为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构建了一座桥梁。

青年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并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了批判。与青年黑格尔派轻视物质利益,重视理念不同,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清算神学权威的斗争中,再一次树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青年马克思认为理性的真正体现是国家,而社会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自身的不断健全得到妥善的解决。《莱茵报》时期的苦恼的疑问使得马克思对国家理性产生了怀疑,为国家机关只是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奔波而持批判的态度。所以,普鲁士的国家现实同马克思对国家的理想化的看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可是,如何减少甚至消除这种差别呢?马克思看到了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判断事物的,私人利益对于国家和法的决定的作用。而马克思在物质利益方面与黑格尔看法截然不同,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的巨大的用,马克思在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立场上与黑格尔发生了决裂。

2.把人提升为真正的主体

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费尔巴哈开始全面反对黑格尔以抽象的理念主体为出发点来构建整个体系的做法,提出要从人出发重新摆正黑格尔哲学的主谓关系。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把人提升为真正的主体。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真正的现实主体当成谓语,却把观念在任何地方都当成主体。在马克思那里,人成为真正的主体,人也成为讨论一切问题的根据。

马克思将人提升为真正的主体,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和政治制度时,开始对人民主权问题进行论述,马克思主张人民主权,而坚决反对君主立宪制。而黑格尔把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结合起来,认为王权处于君主立宪制的首位。这样一来,君主就成为高踞在人民之上的并不同于其他人的绝对观念的“存在”。与黑格尔君主主权论不同的是马克思主张人民主权论,并认为在国家制度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极力凸显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才是社会上的真正主体。

3.批判唯心主义国家观

黑格尔的国家观是建立在理念即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在物质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现实问题面前,使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信念的坚守发生了动摇,并认识到唯心主义国家观存在着严重缺陷。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国家被看作“道德理念的实现”和理性规律的最高体现。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国家却局限于维护私人利益的狭隘层面,成为少数的人欺压广大人民的工具。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是永不变的信条,而这恰恰与马克思的想法相背离。马克思运用主客体颠倒的思维方式,针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核心观点,表明马克思要在市民社会而非理念中寻找国家问题的所有答案与谜底。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1.发现人的社会特质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从一开始就是在批判中吸收和继承。关于“人”的概念,马克思的“人”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人”,在费尔巴哈那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直接的人还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正确地阐述了人和自然、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产物,并由此为起点来说明人的本质。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抛开了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人。

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的合理成分,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单独的个人与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国家也只有通过个人这一主体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与国家发生某些关系的,不是作为肉体的人,即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个人,而是作为国家的个人。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肉体的现实存在,成为社会人的前提是首先得有肉体,其次才能成为社会人,肉体是成为社会人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但人的本质并不是取决于他的肉体的存在。青年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初步具有人是有社会性特质这一看法的萌芽,对费尔巴哈仅在自然领域研究人的存在的局限性有了一定的突破,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

2.用异化概念考察国家而非宗教

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启发,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运用异化概念考察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不是像费尔巴哈那样用于考察宗教,而是考察国家。马克思认为国家在运行和职能发挥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异化。正如宗教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奴役人一样,国家也是如此。前面所写的林木盗窃问题以及出版社自由问题均为国家问题:林木盗窃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即国家为谁服务的问题;出版社自由问题牵涉国家对言论的管制情况,即国家对待出版的态度。总而言之,国家的作用贯穿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凡属于重大的问题,几乎都与国家相关。但在这之前,马克思对国家的看法基本上是和黑格尔持有一样的唯心主义观点,把理性的实现等同于国家。在接触大量的事实后,马克思发现国家在林木盗窃问题上维护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反对出版自由,维护权威的声音。在实际社会生活的接触中,逐渐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将错误的逻辑泛神论颠倒过来,并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个私人利益体系决定了国家这个普遍的利益体系。

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在《莱茵报》工作的经历,致使他与黑格尔的國家观发生了较大分歧,后来马克思研究和分析了真实的历史史料,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通过广泛地狩猎各个国家的历史著作和各个时期的政治理论著作。马克思既总结了历史经验,也把握了历史的逻辑,这些都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做了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徐长福.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谓词关系问题——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读重点[J].哲学研究,2016(10):22-30+128.

[2]辛向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国家观及其现实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5(9):62-70.

[3]寇东亮.青年马克思人学思想变革的逻辑脉络——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神圣家族》[J].学习与实践,2013(7): 120-126.

[4]石正瑀,魏洪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抽象人格的批判[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48-54.

[5]唐爱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国家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1):60-62.

责任编辑:于蕾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