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左晓慧
摘要:目前,我国美术专业办学主体多元,招生规模较好,市场需求大,但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离社会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本文拟向市场求答案,在分析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基础上,思考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方式。
关键词:美术专业 课程 能力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14-02
高校人才培养应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服务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也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些美术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一定程度地表现出工作不适应、长远发展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学校培养环节需进行优化,以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类专业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当前美术类专业设置情况
现有美术类专业可分为三个大类,一为纯美术类,包括各种油画、国画、版画、壁画、雕塑等专业,这类专业开设时间早、办学历史长,是传统美院沿袭下来的基础专业。二为设计类专业,包括平面、景观、室内、工业、建筑、视觉传达、游戏、家具产品设计等。设计类专业是纯美术专业的发展和补充,是基于基础美术能力之上的运用和创造。三为综合的美术史、美术理论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等高级专门人才。总体看来,纯美术专业历史最久,也是美术专业能力建设的核心,应当予以坚持和发扬;设计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最大,而美术史、美术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更高。应该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兴盛,市场对综合美术人才需求在逐步扩大。
(二)办学主体多元,美术与设计专业分隔明显
我国开设美术类专业的高校众多,既有专业美院,也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高职、民办院校。近年来,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各类高校也纷纷开设美术专业,有的高校依托原有的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新开设计专业;有的学校在人文或建筑院系,新增美术专业;有的工科院校开设工业设计等与美术相关专业。这些院校办学实力良莠不齐,学科人才培养定位区别明显。
纯美术专业开办较早,设计类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自2000年左右才开办设计专业,而美术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区别较大。如绘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和创作能力,能熟练掌握绘画技法,达到对某一美术种类的“精”,其课程设置重绘画的表现、技法、创作等内容;而设计类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要培养在扎实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用设计语言表达想法,课程设计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各类图形、文字、形象设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等课程。这两类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美术专业学生不懂设计表达、美编软件,更甚者做不了PPT应用和美化,而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功底和审美能力不扎实,构图和色彩感知能力差,设计作品缺乏创新和美感等。
(三)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美术理论水平较差
笔者发现,学生作品虽个性张扬,但总体创新不够,艺术风格把握不准确,这些问题还得归咎于基础人文素养较差。美术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创作能力至关重要。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经历、感悟和情感体验,需要创作者有强大的观察力和感悟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又来源于个人对美术理论、经验世界的充分认识和积累,创作者认识世界、认识美的能力越强,主观世界越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质量才会更高。
在实践中,普通应用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重点多放在专业课上,对美术史论、理论这种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制约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从课程学分占比来说,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和学分数比较低。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通识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拓展4个主要模块,不同院校、专业的课程设计模块占比有所区别。如某大学的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开设课程分为通识平台、文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对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其文理基础平台的课程如艺术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可划归专业基础课,通识基础课如思想政治课、计算机基础、英语、语文等占总学分的30%左右,为美术生理论水平、知识素养打基础的文理基础平台仅占专业课学分的10.7%,占总学分的7.8%,这样的比例是无法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审美基础的。
(四)以班级授课为中心,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
班级是基本教学单位,美术专业班级的规模多为20人左右,有的学校班级人数更多。以班为教学单位便于进行教学安排和管理,但班级授课过于程式化,教师普遍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授课过程相对封闭,信息传导单向,无法照顾到功底和水平不同、个性特征千差万别的学生。同时,又囿于学生人数较多,即便是单向度的个别指导也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意境、气韵、风格、审美等经验知识的传递。而“以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形式存在的师徒制教学模式是中国传统美术传承的最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老师耳提面命、亲临教诲进行学习,观察、体悟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师徒制教学更有利于经验知识的传授。
(五)缺乏职业认知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出台了《關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高校要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行转变。因此,高校办学应重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际,重视实践教学。但很多学生缺乏职业认知,既不清楚企业需要何种人才,对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没有认识,更不了解企业管理和运行方式,可谓是一张白纸。很多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两三年内失业和改行的较多。同时,部分高校对转型反应缓慢,课程教学仍沿用旧例,专业教学中没有注意实际运用,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如在创意设计中,VI、UI设计课程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没能基于企业竞争力、特色、价值观全方位理解之上进行系统的企业形象识别设计(CIS Design),而这恰好是企业需要的。
二、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专业人才全面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一般应用型本科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审美能力,能適应市场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影响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
(一)建构应用美术人才能力结构
笔者认为应用美术人才的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职业胜任力的基础,普通办公软件的运用、文案宣传稿的写作、沟通英语水平都是职场必备技能,缺之不可。在大学课程中,这一模块能力的培养任务由通识基础课承担,主要是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部分技能在美术生培养中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基础能力较差。
美术通识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是建构色彩感知能力、空间构图能力,不同美术风格、特征的把握,解决的是学生基本审美能力的建设。
美术专业能力。从事某一美术门类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绘画语言如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或者设计语言进行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网站设计等专业工作的能力。
职业素养。这部分能力作用方式比较隐性,不容易被感知,但却是影响岗位胜任的重要因素,如对企业管理运营方式、价值观的理解,职业道德水平、责任心、学习能力、沟通协作力、执行力、表达力以及个人驱动力等。
(二)以能力为中心完善课程体系
在人才能力架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专业应合理设置课程比重,完善课程体系,回应工作多元能力要求。首先,优化公共基础课的结构,在选修课模块课多开设学科交融类、文学艺术欣赏评论、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如文书写作、电子商务、实用心理学、艺术赏析、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构筑基础知识和技能模块能力。其次,增加专业理论课比重,如中西方绘画美学、画论、艺术管理学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再次,增加美术和设计专业互通课程,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基础设计课程,如字体版式设计、平面构成、美编软件运用等课程,为设计专业学生增设艺术思潮、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增强专业的相互理解和交融。最后,增加能力拓展课程,如社交礼仪、创新创业教育、消费心理、市场营销、传播学等课程。
(三)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培养载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首先,推行工作室制度,作为班级授课形式的补充,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传递经验知识。工作室可按照画种门类、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每个工作室由1~2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形成师徒相授的体制,促进工作室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升。其次,推进项目化教学革新。项目化教学按照企业真实接单或项目来进行实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实现“学以致用”。如壁画专业可以进社区从事墙体彩绘,体验不同功能要求的公共空间之下,如何选定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设计专业可参与企业网页设计、UI设计等项目,完整体验不同企业定位指导下形象设计的过程。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是项目带头人,也可以仅作指导。最后,完善顶岗实习制度。顶岗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可是学校统一组织、指导,也可与实习基地共建。在实习时间的选择上,不必拘泥于大四阶段的毕业实习,寒暑假阶段均可派教师和同学赴企业顶岗,不断了解市场动态,反思教学活动。
(四)以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大学的课程考核机制多包括平时成绩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考查)两部分,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考核除平时成绩外,多为提交作品进行终结性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难以体现。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针对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比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成果汇报要求学习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实施,过程中必须运用PPT等多媒体工具,绘画或者设计作品进行创意阐述,项目实践作业阐述实施过程、结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锻炼了胆量、口才、组织和协作能力,更能准确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三、结语
应该说,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必然发展之路,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层面,还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狠抓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打造出适应社会变化的底气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韦乐,唐菲.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3).
[2]丁丽莉.新形势下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5(2).
[3]全香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