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发布时间:2020-02-26 阅读数:264

汪微微 杨清华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对象。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源头,能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价值引领、实践指导和榜样激励。学校应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来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12-02

政治社会化是全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的习得过程,其终极目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人。它的内容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播。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思想成果。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对象。大学生群体求知欲强,喜欢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因此产生迷茫,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红色文化是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源头,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源头

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中國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价值规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这些宝贵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及其内容丰富的时代意义,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形态”。[1]革命年代,红色文化如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和平年代,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并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上升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就红色文化的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精神成果”[2],有着丰富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以体现为一系列革命建筑、文献、文物以及文学作品。这些物质载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形态,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比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这些精神内涵使得红色文化具备了生生不息、昂扬向上的特质,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多方面的,李水弟把它概括为“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传承功能、教化功能和扬弃功能”。[3]本文着眼大学生这个群体,阐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特有的功能。

(一)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价值引领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政治价值的社会化,所谓价值是指对事物的判断,它反映了个人的喜恶、是非观念以及人生追求。政治价值则是对政治思想、信念、政治理论以及自身所处的政治制度的选择和判断。大学生应该选择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大多求知欲强、充满探索精神,然而思想尚未完全成熟,面临各种思想的交锋时容易思维混乱、理想不够坚定。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和理论,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并最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价值追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实践指导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对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需要通过政治实践加以巩固。大学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由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一般在课堂完成,老师的反复灌输比较枯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没有入脑、入心。同时,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容易照搬理论导致实践的失败,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红色文化是一系列物质载体和精神理念的集合,为大学生课外政治实践教育提供了天然平台。红色文化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轻易获得。通过对红色文化比如一系列革命遗迹遗址的参观和体验,能够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成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丰富案例,启迪大学生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从实践上坚定政治态度。

(三)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榜样激励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日益更新、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毕业就是失业的恐惧和规划不合理导致的迷茫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的心理感受。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网络上的多元社会思潮也容易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积极向上就需要榜样激励。所谓榜样激励,“是指通过具有榜样性、先进性的人和事,诱发、激活个体的学习动机,使个体从中深受教育和影响,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4]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物事迹,比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告诉大学生必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青年毛泽东”指导大学生如何走出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道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需要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红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标杆,比如“学雷锋”,指导大学生要为人民服务,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具有强大的正能量。这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和典型人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信念。

三、运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充分的说服力。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鼓舞人、教育人,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一)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是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营养针”和“清醒剂”。首先,应开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理论课程。通过红色文化理论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规律”[5],深化政治认知,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感召力。红色文化课程的开设应注意与时俱进,应该同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结构、心理素质、道德追求以及价值取向”[6]结合起来。其次,开展红色文化讲座。讲座的召开对深化知识内涵、延伸知识价值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专家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帮助学生从表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对红色文化有新的认识和见解。通过专家对红色文化相关主题来龙去脉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引导学生该如何做,对于坚定大学生政治态度、明确大学生政治行为导向有着重要作用。

(二)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工具,校园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的学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及创造的过程。具体而言,它主要指学校全体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包括校园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7]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对陶冶大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独特作用。把红色文化注入校园文化之中,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为此,要加强红色文化在政治社会化中的教育作用。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歌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红歌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知,深化政治情感。

(三)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实践的高度统一,政治社会化有赖于教育的开展,更需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通过红色文化开展实践教育,可以夯实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践基础。首先,应搭建红色文化物质平台,促进红色文化宣传的常态化。可以在高校修建红色文化主题广场,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五星广场。通过平台开展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大学新生红色文化第一课、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环境氛围。其次,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先烈纪念馆、红色旅游基地,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所传递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利于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行为导向。再次,强化红色文化研究。在实地调研、旅游观光的基础上,通过论文、集体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挖掘红色文化的意义,达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认知升华为实际行动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2]钟秀利,杨艳春,罗春洪.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执政文化的视角[J].求实,2007(11).

[3]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

[4]胡建,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載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5]罗盛齐,王超,郑清支.“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认同与要求”的调查及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10).

[6]王洪叶,王爱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增强学生认同的向度[J].教育探索,2014(7).

[7]刘启文.论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其建设[J].理论月刊,2008(7).

责任编辑:赵慧敏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