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张慧慧
摘要:随着社会史的兴起,历史学家从研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开始转向对人民群众的研究,他们开始把研究的视角更多的放在普通百姓的身上。庙会是一种从远古时代延续到今天的活动,由于人们参与的广泛性,庙会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庙会受到了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山西庙会存在时间源远,数量较多,很多研究者对当地庙会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国时期庙会的研究较少,对庙会上交易的物资、产品与人们主要购买物资的类型、种类等缺乏研究,并对山西的庙会缺乏整体性的研究,对庙会中体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也缺乏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近现代 山西地区 庙会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83-02
庙会的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在汉魏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到达了顶峰。庙会也从一种原始的宗教活动慢慢转向为一种社会活动,庙会的主要内容从原来的祭祀转变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庙会也从娱神转向了娱人。庙会是涵盖了思想、文化、经济、祭祀、娱乐、沟通等的多功能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人们可以在庙会上进行交易、加强互动、休闲娱乐、购买物资等。此外,庙会也能对某一地区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映。因为不同地区的庙会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这些不同的特点我们能看出每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山西属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带,通过对山西地区的庙会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庙会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也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村与村之间如何通过庙会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络和沟通,以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等。近年来,很多学者對山西庙会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主要论著有:梁肇唐、李政行主编的《山西庙会》,其中选取山西省内比较有特点的庙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他一些文章介绍了某一地区的庙会,大部分学者主要研究庙会的特征和庙会的功能。
一、关于晋北地区庙会的研究
谢永栋《清至民初山西平鲁农村的庙会与女性——以平鲁城村为例》一文通过对清至民初平鲁城村庙会概况进行考察,发现女性是庙会的积极参与者,她们对参与庙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是因为女子在平日里受各种行为规范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去公共场合,这使得女性的许多需求在平日都得不到满足,而庙会却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公众活动,这就为女性提供了宣泄上的机会。谢永栋在《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中介绍了平鲁庙会的概况,主要研究庙会在平鲁地区发挥的作用,也就是庙会在本地区的主要功能,研究了庙会在乡村互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谢永栋在《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一文指出:“近代平鲁各乡村庙会的祭祀神灵的仪式是传统经济社会至关重要的大事,实现了与神的沟通、交流”,并说明庙会是村民放松活动的场所,是村民辛苦的劳作之后放松的一个机会,并详细地介绍了平鲁各乡村庙会所具有的地方特点。谢永栋、何建国的《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民众的社会交往——以山西平鲁大河堡村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主要介绍了庙会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庙会这一集宗教、祭祀、娱乐、游乐、艺术、社交、经贸等活动于一体的民俗事务,就给乡村民众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平日里的孤立和隔膜”。人们通过在庙会上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互动,满足了人们身体和心灵的需要,促进了人们信息的增加,也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加强了村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赵新平、王忠的《清末民初晋西北庙会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以河曲树儿梁、山庄头等四村为例》一文主要介绍了庙会推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等。赵淑清在《新时期庙会中的水神信仰研究——以山西忻州为例》一文中主要以庙会中的水神信仰为突破口,并探讨其典型的特征,说明了在水神系统的建构下,庙会对人们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水神在该地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水神信仰构建的社会网络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李美荣的《试述乡村庙会的社会功能——以山西北楼口关帝庙为例》认为:乡村庙会具有延续传统文化、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满足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需要等功能。姜照、赵新平在《居民的空间分布和乡村庙会的互动——以忻府区南曹张村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将南曹张村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描述了人们在庙会上进行的活动和内容,并考察了村民们居住地分布的特点,从多方面来介绍居民空间分布和庙会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晋中地区庙会的研究
乔南在《浅析清代山西农村集市与庙会》一文中介绍了“庙会是农村集市的另一种形式,庙会除祭神外,另一主要功能就是贸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了清代山西集市的发展并没有呈现出活跃的情形,但是庙会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超过集市,作者对出现这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岳谦厚、郝正春在《传统庙会与乡民休闲——以明清以来山西庙会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运用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庙会的内容,认为有宗教信仰、娱乐放松、购买产品、促进交流四个方面,认为庙会满足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品的需要,也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王晓霞的《变迁中的庙会与村落认同——以晋中X村的田野调查为例》一文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落庙会的现状,并通过村落的变迁来解释庙会的变化。杜萱在《庙会中的民俗活动赏析——以2013年太原庙会为例》一文中着重研究清徐庙会上有关背棍、铁棍这一民俗的由来和发展。贾瑞霞在《清末民初离石庙会功能探析》一文中认为离石庙会具有满足民众需求、发挥民间组织机构的作用,传承当地文化特色等功能。袁钰在《清代山西水利社会的庙会文化特色研究——以汾河地区中游为例》中认为:“汾河中游地区因为水资源形成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庙会文化类型,水神信仰占据有主要主体的地位,因为水主宰着民众的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所以,水权与庙会的祭祀之权合二为一,这就使此区域内的庙会文化具有了狂欢休闲和社会控制的双重功能”。李勇古的《清康熙至1949年晋中四县集市与庙会的关系探究》主要探讨了从清康熙年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集市和庙会的关系,并得出了“庙会对集市产生了替代作用”的结果,作者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俞清源的《平遥县汾河以西村落构成与庙会空间研究》和张华的《1949年前后太原盆地南部县城交界地区的庙会时空分布研究》主要写的是居民居住的空间分布对庙会布局的影响。袁钰的《汾河中游地区庙会经济功能的变迁》介绍了庙会在传统时代、市场经济时代、新常态经济下具有不一样的经济功能。
三、关于晋南地区庙会的研究
加俊、葛琛佳《后土祠传统庙会的原始性与功能分析——对山西万荣县荣河镇后土祠庙会的民俗考察》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后土祠庙会具有巫术、禁忌等原始性特征,也有满足精神寄托、组织管理、娱乐身心等多重功能。吴孟显在《清至民国晋南庙会市场研究》中从庙会发展的过程、会期、地理位置等方面来分析晋南庙会市场,“认为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方,庙会市场的地位不如集市贸易,在手工业不发达的地方,庙会市场在当时的市场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部分地区的庙会市场甚至成为当地唯一的商业贸易渠道”。胡红在《传统与现代融汇下的礼俗文化展现——以山西万荣后土古庙会为例》一文中通过对后土古庙会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后土古庙会在当今社会变革下反映出的适应和互动、民间信仰、仪式行为与文化象征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进而阐释晋西南地区祭祀活动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侯丽霞的《当代山西河津庙会初探》从庙会祭祀神贡、参加的主要人物、庙会的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当代庙会对传统的延续与演变。毛巧晖的 《山西吉县伏羲、女娲研究》一文从人们对伏羲、女娲的信仰、灵验传说与庙会仪式、习俗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信仰场所的衰败与消失,民众信仰的外在表现虽然日趋式微,但会逐渐转化为口头传说与生活习俗,并内化为民俗心理”。常潞鑫在《上党地区庙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上党地区的庙会概况进行阐述,主要研究上党地区庙会的结构及功能,认为上党地区的庙会具有调节人心、道德教化、经济的功能等。王泽、郭瑶瑶的《浅析山西高平庙会》主要介绍了高平地区的庙会的类型,并把当地的庙会分为传统的宗教祭祀类型和现代的娱乐贸易类型,认为庙会拉近了鄉村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乡镇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乡村文化知识的进步等。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出山西庙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会发现现有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学者们大多偏向研究庙会本身的特征和庙会的各种功能,比方说庙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思想功能,对庙会的功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庙会和乡村的关系以及庙会周边村庄关系的互动所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山西是一个长条的形状,晋北、晋南和晋中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庙会文化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晋北的庙会具有非正统性的特点,晋中地区商业文化盛行,晋南的庙会具有正统性突出的特点。所以,山西各地庙会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上的研究侧重对明清两代和新时期庙会的研究,但对民国时期庙会的研究还不够。庙会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关于变化的背景、原因以及变化前后的对比所做的研究还不够。关于庙会和女性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研究得也不够。关于哪些人会参加庙会以及庙会上交易的物资、产品,人们购买物资的类型、种类,不同的人购买物质的类型也缺乏细致的研究。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的区别和特点等缺乏研究。关于在庙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也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只有认真、仔细地去挖掘史料,再通过仔细思考和辨析,才能达到更深层次研究山西庙会的目的,从而对山西地区乡村的发展和变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此更好地解决目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吉廷彦等.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翼城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29.
[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4]高占祥.论庙会文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5]梁肇唐,李政行.山西庙会[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6]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7]王兆祥,刘文智.中国古代的庙(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4页)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10]高有鹏.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
[12]华智亚,曹荣.民间庙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3]刘霞.明清时期山东庙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谢永栋.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D].山西大学,2007.
[15]王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根据地庙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6]常潞鑫.上党地区庙会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7]刘丽,韩向明.山西南中北民俗与区域性格差异[J].晋阳学刊,2000.
[18]吴孟显.清至民国晋南庙会市场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版),2008.
[19]岳谦厚,郝正春.传统庙会与乡民休闲——以明清以来山西庙会为中心的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0]谢永栋,何建国.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民众的社会交往——以山西平鲁大河堡村为中心的考察[J].兰州学刊,2010.
[21]赵新平,王忠.清末民初晋西北庙会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以河曲树儿梁、山庄头等四村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