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黄妃
摘要: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秩序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越发重要和紧迫。本文主要分析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155-03
根据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已经或者有可能会给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者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事件。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地方,人员密集,活动集中,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不仅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伤害,还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因此,本文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分析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进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一)食品卫生安全
高校作为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学生普遍在校內食堂就餐,如果食堂食物和饮用水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了,被污染的食物又没有加热,或者加热不彻底,学生食用了这些食物,会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或感染性腹泻。近年来,由于食物在加工、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人员操作不当,遭到污染,或者高校饮食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高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二)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引发传染病疫情。高校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卫生防疫和日常卫生工作不到位,食堂工作人员卫生意识不足,学校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学生本人卫生习惯不良,不定的气候环境等,都会引发高校传染病的发生。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水痘、登革热、艾滋病等都是高校容易暴发和流行的传染病。2011年,江西某高校发生了91名学生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事件,浙江某高校确诊了15例肺结核病例。
(三)意外伤害事故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也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高校学生来自各个地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由于家庭贫困、学习压力、感情受挫,部分学生产出自卑、抑郁心理,学生本人不寻求心理帮助,加之学校心理教育不及时,导致学生自伤、他伤事件时有发生。如2013年复旦大学发生室友饮水机投毒案。
(四)其他
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例如洪涝、地震、台风等,不但会使学生遭受伤害,也会引发传染病的流行。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工作重视不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不够就是原因之一。首先,是主管部门对高校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指导和监督不够,只是书面的通知文件,缺乏现场实际的工作指导和监督。其次,是高校领导、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对食品安全卫生、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重视不足,日常预防不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只停留在书面知识上,具体实施和应对能力有待提高。最后,是学生本人对医疗卫生认识不足,日常生活习惯不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承受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都较差。
(二)应急管理保障不足
第一,医疗建设不完善,部分高校在校医务室或医院的建设中,资金投入有效,医疗设备老化、医疗室设置不合理等,医疗基础建设薄弱。第二,医疗队伍建设不足,很多高校所聘请的医务人员为应届毕业生或退休人员,这些人经验不足,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事件时,会不知所措。第三,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有些高校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并不是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公共卫生知识和应急能力,或是由医务人员兼任,难以专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另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人员多是从其他的部门临时抽调过来的,欠缺应急管理实战经验,难以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预防监测不到位
要防止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需要通过日常的预防和监测,但在部分高校中,预防监测工作没有做到位。首先是二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不支持,认为应急管理不是他们的事情,而是学校领导和后勤处或保卫处的工作,未按要求落实好晨检制度、学生因病缺勤登记及追踪制度,没有监测到学生身体状况,导致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不力,甚至相互推诿责任。其次是缺乏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很多高校并没有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日常的公共卫生状况、学生身体状况监测不到,也缺乏对国际、国内和本地区疫情的监测,难以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后是缺乏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对食堂安全卫生、日常卫生、卫生防疫等重点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未落实到具体的负责部门或人员,导致高校公共卫生工作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四)应急预案不完善
统计表明,有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没有应急预案相比,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损失降低6%左右。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部分高校还存在不完善问题。第一是对应急预案不重视,并未按要求制定应急预案,或者已经制定,却是很久以前的,没有根据现有情况及时更新。第二是没有将应急预案落到实处,只是作为一份形式性的文件,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并没有按预案来执行,而采取“事后处置式”。第三是应急预案缺乏实际操作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简洁,多为抽象性的“纲领性”或“宣言性”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和人员难以应对,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第四是应急预案多为应急管理方面的内容,欠缺应急演练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五)应急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应急组织管理机构,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临时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这一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应对。这种临时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性和延续性都较差,组员的应急能力和经验有限,降低有效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率。其次是部分高校设置了常设性应急组织管理机构。但这一机构由于权限小,决策能力弱,所发出的文件并没有得到二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重视和执行,严重损害这一机构的权威。再次是部分高校设置的应急管理机构多为形式机构,单单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并没有开展实际的应急管理工作。最后是高校应急管理缺乏联合管理机制。高校应急管理参与者主要是后勤卫生和安全保卫部门,参与主体较为单一,高校要联合教育部门、疾控部门、教师、学生群体、媒体等多方力量,形成联合管理机制,积极发挥各方力量,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官网、广播、电子显示屏、宣传专栏等进行卫生知识宣传;也可以通过专题班会、专题讲座给学生传授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知识和应对措施;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方式宣传卫生知识。例如,通过学校食堂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食品安全知识、食物中毒特征及应对措施等。其次,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高校每个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特别是食物中毒、传染病等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通过演练,可以切身感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以及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预防心理和意识。再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开设大学生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高校卫生宣传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高校要积极倡导学生掌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一般急救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
(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第一,高校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资金纳入到每年的预算中。例如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保障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应急处理。第二,应急物资是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保障,各高校要设立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物资储备机制。主要包括医疗应急设备、应急通信设备、应急交通工具等应急物资,对于这些物资,要及时清点并补充。第三,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强、训练有素的专业应急队伍,及时制订应急方案和措施,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高校还要加强对学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后勤人员、食堂工作人员和校医的应急培训。也可以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将应急管理培训融入到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工作中,定期加强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普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常识,提高应急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首先,要加强学生体检,尤其是新生入学体检。将结核病等常见传染病作为学生体检的重要项目,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阳性感染者,在送学生到医院就诊治疗外,还要做好登记跟踪工作。对于较严重的阳性感染者,还要根据学校修复学相关制度,确定是否需要休学。其次,要做好学生因病缺勤登记和病因跟踪工作,对因病缺勤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预兆,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再次,要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联系,了解當地传染病情况、公共卫生事件情况,根据收集到的情况,及时做好预防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最后,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系统,及时上传学生健康、当地公共卫生等相关数据,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学生患病相关数据,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快速处置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各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适合本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有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明确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小组办公室的组成,小组和小组办公室以及小组人员所担任的主要职责;第二,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主要指从哪些方面开展预防工作;第三,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主要指日常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监测系统以及监测信息的收集,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程、报告责任人;第四,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不同的应急反应措施;第五,要有保障措施,包括资金、物资和人力的保障;第六,要有流程图,直观、清晰地描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流程,有利于快速反应和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健全应急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小组,这一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决策、指挥和协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这一领导小组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员由后勤处(或总务处)、财务处、校办(或党政办)、学工处、信息中心、各二级学院(或系)、校医务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同时,也要配备一支由校医务室校医、护士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小组,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救护工作。另外,各二级学院(或系)也要成立应急管理分小组,这一分小组主要在学校的统筹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院(或系)应急管理工作。组长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组员由行政秘书、辅导员、二级学院学生会生活部成员、各班生活委员组成。形成学校、二级学院(或系)、班级纵向三级联合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媒体、广大公众的联系,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突发卫生事件的防治中,形成一种学校和社会联合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就是需要建立多方力量参与的联合管理模式,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多方力量参与的联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2]张倩,齐鲁.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工作探析[J].师范学院学报,2012(2):139.
[3]陈琼秋,郑天翔.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4):278.
[4]张秀青.浅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价值工程,2012(9):209.
[5]周会慧.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探析[J].管理观察,2014(23):135.
[6]马妮娜,李艳.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71.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