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来华留学生语伴交际情况调查及启示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来华留学生语伴交际情况调查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0-04-05 阅读数:267

陆逸飞

摘要:进行语伴交际是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常用策略之一。这种主要依靠第三方引介、频度较低、话题较简单的交流活动对留学生提高汉语听说能力有显著的作用。留学生参与语伴交际的主要困难在于缺少结识语伴的机会,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设置课程、调整住宿等方式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环境,提高留学生通过语伴交际习得汉语的机会。

关键词:留学生 语伴交际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133-04

一、引言

有研究指出: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是社交策略;留学生在中国生活,除了正式的课堂学习外,在自然交际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江新,2000)。来华留学生与语伴互动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策略,他们可以藉由这种方式自然地融入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语伴作为与语言学习者一起学习语言的伙伴,既是学习者进行语言实践的对象,也是某种语言的学习者。广义的语伴包括“目的语语伴”和“非目的语伴”。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目的语语伴一般是地道的目的语母语者,双方为了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而建立起语伴关系;非目的语语伴一般是与语言学习者学习同一目的语的非母语者,双方为了共同学习目的语而建立起语伴关系。语伴之间的跨文化互动可以称为“语伴交际”,留学生参与语伴交际的动机可能很复杂,但应该包括实践目的语的动机。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来华留学生与目的语语伴之间的语伴交际。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一些来华留学生很少参与语伴交际,不少留学生寻找语伴存在困难。对此我们产生了以下问题:(1)来华留学生的语伴需求与关系建立情况如何;(2)来华留学生的语伴交际特点有哪些;(3)语伴交际对留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有什么作用;(4)来华留学生没有语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来华留学生希望有怎样的语伴。

二、来华留学生语伴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以上问题,我们对200多名来华留学生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3份,收回203份,其中2份调查对象有误,2份矛盾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99份。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来华留学生或有来华学习经历的汉语学习者。被调查者的汉语水平多数达到中级或中高级,其中91.63%参加过HSK考试,汉语水平基本达到HSK4级或以上。被调查者均为成年人,18~25岁占多数(68.66%),其中男性91名、女性110名。本次研究调查了来自泰国、印尼、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布隆迪等40个国家的汉语学习者,这些学习者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城市学习或工作,有部分被调查者已回到自己的国家。

(一)来华留学生语伴需求与关系建立情况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有更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并且可以“面对面地与中国人用汉语交流”。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90%以上的来华留学生会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有语伴交流的需要,只有不到10%的留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可以一直没有语伴。

然而在被调查的留学生中,只有57.79%的留学生实现过语伴交际。排除现在没有语伴和从来没有语伴的人群,目前依然保持与语伴交流的留学生只有33.17%。可见来华留学生没有语伴的状况更加常见,来华留学生的语伴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

(二)来华留学生语伴交际的特点

语伴交际不同于母语者之间的交际,留学生与语伴的互动有其固定的模式和特点。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从留学生与语伴的结识途径、交际频度、交际方式、交际语言、交际话题、语伴身份等方面了解了来华留学生与语伴交际的一些特点。

1.结识语伴多依靠第三方的组织或介绍

来华留学生与语伴多是在第三方的帮助下结识的。调查发现,61.40%的留学生通过学校或工作单位组织的活动结识语伴;41.23%的留学生是在同学、同事中找到自己的语伴的;37.72%的留学生语伴是朋友介绍或老师推荐的。学校、工作单位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为留学生结识语伴创造了条件。上述语伴主要是通过第三方结识的,留学生自主结识语伴的情况相对较少:仅有20.18%的留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认识语伴;而在旅行、游玩过程中结识语伴的留学生仅有16.67%。这一方面是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导致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亲熟拒生的交际风格有关。

2.留学生多数有固定语伴,但交流频度较低

有语伴的留学生多数有固定语伴,但这并不意味他们能经常与语伴进行交际,多数来华留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语伴资源。

能够长期地、频繁地进行语伴交际的语伴可以称为“固定语伴”或者“长期语伴”;在某个交流活动中临时组配进行语伴交际的语伴可以称为“临时语伴”。确定语伴是否为固定语伴主要依据学习者的主观认同,为了避免只凭借留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在调查中把“固定语伴”设定为“每周都可以见面的语伴”,并对114名曾經或现在有语伴的学习者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在有语伴的留学生群体中,70%以上的人曾经或现在有至少1名固定语伴。

表1来华留学生固定语伴情况调查表

尽管多数参与语伴交际的留学生都有固定语伴,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留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与汉语母语者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将每次交流至少30分钟视为充分的语伴交流,在有语伴的留学生群体中,只有58.77%有语伴的留学生能够保证每周与语伴至少交流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41.23%有语伴的留学生只能与语伴每月交流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这样的语伴交流频度已经相当低了,其中还有8.77%的所谓有语伴的留学生从不和语伴交流,这样的语伴只是名义上的语伴,并没有发挥语伴资源应有的作用。

根据以上数据继续推算:加上没有语伴的留学生人群,来华留学生中能够坚持每周与语伴进行至少半小时交流的人数只占留学生总数的33.67%。也就是说,近七成留学生与语伴交流频度较低(不能达到每周半小时),甚至毫无交流。

3.交际语言以汉语为主

来华留学生在与中国语伴互动时基本都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部分留学生会用自己的母语或英语辅助交流。98.25%的留学生和语伴交流时会使用汉语交流,31.49%的留学生在与语伴交流时会借助自己的母语或英语。语伴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基本以汉语为主:93.86%的语伴会使用汉语与留学生交流,31.49%的语伴会借助留学生的母语或英语与留学生交流。

4.话题多贴近生活、比较轻松

我们首先对5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整理出6类留学生与语伴交流时常涉及的话题,包括个人生活、兴趣爱好、两国文化、工作业务、专业知识、汉语知识;然后让有语伴的留学生选择自己与语伴交流时常讨论的话题。调查得出:74.77%的留学生会与语伴讨论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话题;71.17%的话题涉及兴趣爱好;66.67%的话题是关于汉语知识的;61.26%的话题涉及两国文化;话题涉及专业知识和工作业务的分别只有30.63%和22.52%。留学生与语伴交流时多选择贴近生活、比较简单的话题;较少涉及专业、工作等较复杂的话题。

5.线下交流为主,在线交流为辅

来华留学生与语伴的交流方式以线下交流为主,84.21%的留学生会选择与语伴面对面交流。在线交流作为当代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交流方式,同样也受到留学生的青睐:60.53%的留学生会在网上与语伴进行文字交流,32.46%的留学生会与语伴语音通话,22.81%的留学生会与语伴网络视频交流。

6.多数留学生与语伴社会关系较简单

调查显示,来华留学生的语伴多为普通朋友或同学。62.28%的留学生与语伴是普通朋友的关系,50%的留学生与语伴是同学关系。留学生与语伴是同事、恋人以及师生关系的较少,分别有11.4%、14.04%、15.79%。总的来说,多数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

7.来华留学生的语伴多为女性

我们发现女性更有可能成为留学生的语伴:只有男性语伴的留学生仅占11.4%,仅有女性语伴的留学生却有42.11%,剩下的46.49%的留学生既有男性语伴又有女性语伴。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语伴性别与留学生性别没有显著相关。但在访谈时我们发现:不少男性留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语伴是年轻女性,也有一些女性留学生希望自己的语伴是男性。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中国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说明语言环境的客观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留学生选择理想语伴的愿望,国内女性与男性相比尝试跨文化交流的愿望更强——这也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者的性别分布呈相互印证。

通过总结留学生语伴交际模式的特点,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种多依靠第三方引介起来的、频度较低的、话题较简单的交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来华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語伴交际对留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作用

对于语伴交际对留学生产生的影响,本文从留学生的角度展开了调查。64.04%有过语伴的留学生认为语伴交流对自己的汉语学习“很有帮助”,29.82%有过语伴交流经历的留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只有5.26%有过语伴交流经历的留学生认为语伴交流对自己“帮助不大”,没有人认为语伴交流毫无帮助。通过对留学生是否有语伴经历与留学生语伴交际效果评价的交叉分析显示:留学生的语伴交流越稳定,留学生本人越认为语伴在其汉语学习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有语伴交流经历的留学生比没有语伴交流经历的留学生更认同语伴交流的作用。

1.语伴交际对来华留学生的促进

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语伴交际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在于提升汉语口语和听力能力。81.58%有过语伴交际经历的留学生认为与语伴交流对汉语听力方面有帮助,86.84%的留学生认为与语伴交流对自己的口语方面有提升。只有20.18%的学生认为语伴交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帮助。

语伴交际对来华留学生适应和学习中国文化方面也有一定帮助。57.89%的留学生认为自己通过与语伴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观念和想法;41.23%的留学生在与语伴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50.88%的留学生认为语伴交流能够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体现了语伴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来华留学生从文化、族群和价值观三方面构建跨文化认同的过程(魏岩军,王建勤,朱雯静,2015)。

2.语伴对留学生的指导行为

留学生在语伴交际过程中受到了语伴多方面的帮助,但指导往往是不全面、不充分的。通过对114名有语伴交际经历留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语伴在语言学习方面对留学生最多的帮助是纠正词汇偏误以及解释词义。57.02%的语伴会纠正留学生的词汇偏误,56.14%的语伴会为留学生解释词义。

除了词汇方面,50.88%的语伴还会纠正留学生的语法偏误,49.12%的语伴会为留学生解释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但在语音方面,语伴并不常对留学生进行指导:只有34.21%的语伴会纠正留学生的声韵偏误,43.86%的语伴会纠正留学生的声调偏误。由此可见,中国语伴对留学生的语音偏误容忍度较高,在语音方面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留学生语音面貌的改善主要还需依靠正式的课堂学习。

(四)来华留学生没有语伴的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四成多的留学生从未有过语伴,近七成留学生目前是无语伴状态。我们对85名从来没有语伴的留学生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41%的人认为语伴帮助不大,15.29%的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需要语伴。也就是说,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语伴是有帮助的,而且也有寻找语伴的愿望。那么这些留学生为什么没有找到合适的语伴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没有语伴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认识语伴的机会”。半数以上(58.82%)没有语伴的留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机会认识语伴。多数来华留学生都有寻找语伴的愿望,但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他们没有主动寻找语伴,更多地是依赖第三方组织语伴交流活动或为自己介绍语伴。因此,许多留学生把自己无法结识语伴的原因归结于“大学没有组织语伴交流活动”“学校没有为自己安排语伴”。

除此之外,有少数(18.39%)留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与语伴交流,因为身边没有汉语母语者而无缘参与语伴交际的留学生占10.34%,认为没有语伴汉语学习效果更好的留学生仅有4.6%,因为性格问题(比如性格内向)而没有语伴的情况只有2例。值得注意的是,12.64%的留学生认为“没有汉语母语者”愿意成为自己的语伴,并且认为“中国同学更喜欢与欧美或日韩国家的留学生成为语伴”“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所以中国人不愿意成为自己的语伴”。这体现了语伴交际的“互惠原则”,參与语伴交际的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利动机,这种自利动机既可以促进语伴交际,也可能对语伴交际造成阻碍。

(五)来华留学生希望有怎样的语伴

为了了解来华留学生普遍关注的语伴特质是什么,我们让所有被调查的留学生用简短的话语(一两个关键词或一两句话)描述自己对“理想语伴”的期望。我们将意义相近的描述简化,归入同一特质(例如将“爱聊天儿”“可以像朋友一样”归入“健谈”“建立朋友关系”),并将全部具体特质分为人格特质、能力素质、个人条件、交互方式四个方面,对每一类特质进行词频统计,最后得出了来华留学生心目中理想语伴特质词频表。

表2 来华留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语伴特质词频表

一半的来华留学生在选择语伴时看重的是语伴的人格特质。参考西方学者提出的“大五”人格结构模型,我们将留学生对理想语伴的人格特质描述归类统计。我们发现关注语伴性格品质的留学生多数希望语伴具备外向性与和悦性人格,这种倾向具有普遍性,也同样体现在母语者之间的交际中。

能力素质方面,更多留学生看重语伴的语言指导能力;个人条件方面,语伴的外貌被最多提及;交互模式方面,多数留学生强调理想的语伴应该能够确保频繁交流。

结合四个方面排名最前的理想特质,多数留学生心中的理想语伴应该具备外向性或和悦性人格,有一定的汉语辅导能力,能够经常交流,而且还要颜值高。

三、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坚持“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刘珣,2000)。目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语伴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学校和老师作为留学生的培养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环境,提高留学生通过语伴交际习得汉语的机会。

(1)开展丰富多样的语伴交流活动,增加留学生参与语伴交际的机会。语伴交流活动具有提高交流双方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双方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邱萍,2012)。语伴交流活动应该不拘于形式,可以是讨论型的,如双语口语角、读书交流会等;可以是比赛型的,如汉语演讲比赛、中外才艺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还可以是参观游览,如组织中外学生参观展览、外出游学等。学校举办语伴交流活动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多考虑活动的后续效果。

(2)调整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提高留学生的语伴交际质量。学校可以设置一些中外学生的通选课程,使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有同堂交流的可能。这一类课程最好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够安排中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使中外学生有建立语伴关系的契机。通选课程的专业性能够提高留学生与语伴交流时话题的复杂程度,每周的课时安排也能提高留学生与语伴交流的频度,使之更容易成为固定语伴。

(3)学校在为来华留学生安排宿舍时可以考虑将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混编,甚至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编。有外国留学生表示:中国的学校在安排留学生住宿时倾向将同国家的留学生编入一寝,这样虽然避免了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冲突,但也减少了来华留学生在课堂外使用汉语的时间,降低了来华留学生结识中国语伴的可能性。所以,学校可以在保障中外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不同国家留学生编入一寝;或开展一些中外青年交流项目,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语言生活质量。

(4)引导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树立正确的语伴交际观念,让双方认识到语伴交际应该建立在互惠原则和自主原则上。无论是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不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义务陪练”,而是要自觉考虑对方的学习诉求,在交际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指导,这样的语伴交际才能长久稳定。

参考文献:

[1]任贺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对语伴活动的需求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2]魏岩军,王建勤,朱雯静.不同文化背景汉语学习者跨文化认同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4):38-47.

[3]邱萍.国际化背景下“语伴交流”及意义[J].科学与财富,2012(9):37-39.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61-68.

[6]王登峰.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因素分类[J].心理学动态,1994(1):34-41.

责任编辑:张蕊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