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郝丽婷
摘要: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困表现在渠道之困、内容之困、情感之困等方面,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本文认为,“镜中我”理论对帮助大学生突围人际交往之困境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掌握和利用之,通过搭建桥梁、建设平台、创造氛围等举措帮助大学生树立人际交往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镜中我”理论 大学生人际交往 困惑 突围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109-02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有助于主体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人际交往过程与其他社会群体有共通之处的同时亦有些许区别,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关注。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
2018年,首批“00”后进入大学,意味着当代大学生群体更加年轻化。当代大学生生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际交往的渠道、内容、情感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疏远了人际交往,培养了思维的惰性等,客观上造成为当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渠道之困:多样化与有效性之矛盾。渠道是人际交往输出信息和获得反馈的途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和各式社交软件的普及度进一步加大,几乎到了“全民网络社交”的程度。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以及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移动直播App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校、学院和班级通知靠手机通知,同学们之间聊天靠手机进行,与父母之间沟通靠手机联系,了解新闻时事靠手机提供……沟通的渠道看似多样,实则缺乏有效性,二者之间的悖论形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渠道之痛。例如,很多学生有心事时想要倾诉却碍于手机交流的局限性,无法完整地输出自己所思所想,使得人际交往效度大打折扣。
(2)内容之困:多元化与深度性之矛盾。内容是人际交往中的谈资,是沟通过程的“填充物”,其质量高低和针对性强弱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的质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周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获取信息相较于以往更加便利,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并不缺乏内容,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在工作中访谈过大量学生,很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很少将看到的新闻、知识等与其他同学谈论,即使谈论也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度而有效的交谈。一部分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不知该从何谈起”“找不到针对性的谈资”。这些困扰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关注。
(3)情感之困:复杂化与针对性之矛盾。在校大学生大多处于18~22岁之间,他们的生命拔节般地迅速成长但却未完全成熟,他们的情感需求迅速增长但却不能得到很好的把控。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对世界探索欲增强,对知识的渴求度上升。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中度过,与校园外的事物直接接触不多,人际交往也多局限于师生之间。因此,他们的情感需求也多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他们渴望来自这三者的正面评价,希望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因离家远而与父母交流较少,与老师的直接有效接触不多,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也被很多琐事占据,千头万绪的情感却无法针对性地表达。这些现实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转而在网络中进行虚拟社交,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
二、“镜中我”理论及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实践
(1)库利“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二是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三是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2)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实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将库利的这一理论引入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阶段性地获得一些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目的:有效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了解他人“镜子”中的自己,从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个人自我成长与班级集体成长的统一。
操作:在新生入学一个学期中,通过班级活动尽量加强彼此的接触和了解;布置“同学画像”任务,即鼓励同学们以文字的形式描写一位同学,写出自己对该同学的第一印象、相处中的认识等内容,要求内容真实、发自内心;为了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效获取“镜中我”,在实际操作中以学号为顺序头尾相连,避免了关系亲疏等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效果:在笔者所带的94人的班集体中,每位同学都参与了这一活动,同时也都收获了他人对自己的描述,94篇文章在班级公众号中先后发布。笔者随后利用问卷和訪谈的形式对这一项目的效果进行了评估,98%的同学表示该举措很有效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约有73%的同学认为“镜中我”与自我认识存在差距,其中7%的同学认为差距很大。
三、利用“镜中我”理论突围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困
“镜中我”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中产生,其对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利用好这一理论的核心和延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实现人际交往困惑的突围。
(1)搭建桥梁突围渠道之困。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渠道多样但有效渠道缺乏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核心诉求,针对性地搭建沟通渠道。首先,开展课堂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建立有效的师生情、同学情;其次,利用网络发达的优势,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创建班级公众号、群聊号、微博号等,为学生提供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表达渠道;最后,注重反馈渠道的畅通。沟通是双向的,输出信息之余反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时刻注意监测反馈渠道的畅通,确保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开展。
(2)开拓平台突围内容之困。如上文所述,当下大学生并不缺乏交谈的信息,但是缺乏有针对性且深度的交谈内容。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建立好的内容平台。如笔者在上文中所列的实践,通过一个主题写作的活动,鼓励大家去观察、沟通、交流,最后形成有价值的深度文字内容,为同学们之间沟通创造了有效的“谈资”。此外,还可以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或者仅仅是一次谈心谈话,都可以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相互了解,找到共同的话题,加深彼此的感情。
(3)创造氛围突围情感之困。情感表达其实与渠道和内容息息相关,做好以上两点已经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但还远远不够,要想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还要注重表达氛围的创造。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参与意识强烈,归属诉求、认同诉求等情感表达需求强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组织会议、活动时注重氛围的营造。通过现场的摆设、装饰、音乐、视频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创造一个友好、平等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个体与他人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赵长春.人际传播的“镜中我”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1): 101-10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