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庄俊青
摘要:对待历史的态度,关乎着一个国家、民族兴衰的根本大事。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國重新出现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也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放任其自由传播发展下去,必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要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立场,从根本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关键词:正确立场 阶级分析 辩证分析 历史分析 阶级斗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15-03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道路展现出了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展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趋势不仅对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挑战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动摇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构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而要从根本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迫在眉睫
今天,不论我们是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都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和阐释问题,都离不开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而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去认识和审视历史,我们就不能科学而客观地认识现在,继而引领未来。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关于社会认识方面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它所创立和发展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学说,不论是继续认识人类社会,推进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历史虚无主义,则从历史观上彻底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客观的分析和阐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腐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能够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文化在内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创造力。[2]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而逐渐形成,因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论是哪一种传统文化,都会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同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但历史虚无主义则否定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甚至中华文明的起源是落后而又不堪的,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封建糟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在全球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他们极尽地美化西方,鼓吹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以孤立、片面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极尽所能地吹捧西方文化。这种违背唯物史观看待传统文化的做法,必定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甚至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二)历史虚无主义肆意歪曲史实,否定中国革命,分裂社会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否定革命。[1]全体中华儿女紧紧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经过有血有肉的牺牲,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否定这一切,严重歪曲历史事实,他们不顾近现代中国已经发生的客观史实,不承认中国革命,并肆意地贬低近现代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诸多伟大斗争,他们没有意识到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没有看到我们在短短时间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们认为革命破坏社会稳定、制造社会动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他们主张“告别革命”,没有看到革命必然会发生的历史趋势,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拒绝承认我们终将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此来动摇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种从根本上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深刻腐蚀了历史的科学性,造成“颠倒历史真相”、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民族英雄,混淆是非,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杰出历史人物方面,肆意地抹黑和污蔑。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是国家荣耀和民族的偶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英雄们将优秀和灿烂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仍然坚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造就了中华脊梁。世界上不论哪一个国家或是民族,要想坚定地立足,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的。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英雄是可悲的,而明明拥有英雄却不知道尊重,更是可悲。近年来,关于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不实言论在网络上被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事实,数典忘祖,大肆地侮辱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想通过这种恶劣的行径来摧毁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进一步瓦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严重威胁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历史观是人们看待历史的一个根本观点,同时作为理论基础,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并且始终领导着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4]显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不能排除还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甚至可能还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肆意地曲解马克思主义,用片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透过个别现象来否定本质,主张唯心史观。不仅淆乱了人们的思想,蹂躏人们的信念,还极有可能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摇摆不定,从而模糊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界限,慢慢侵蚀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和民族精神,试图分裂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动摇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根基。
二、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重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尤其是坚持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1]
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就是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的现象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客观地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阶级分析法要求我们要以全面的眼光,动态地去分析阶级社会的具体状况,分析各个阶级所处的真实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以及意识形态,以此能准确地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阶级力量强弱的对比[5],把握社会的主要脉搏。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历史分析法。唯物史观要求我们要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全面的眼光具体考察研究对象。要让研究对象真正地处于一定的历史关联环节中,对其作出历史的具体的评价。只有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才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为现实服务。
辩证分析法。辩证分析法要求在对待历史现象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对待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以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辩证分析法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分析事物,切忌片面、主观地看待事物,要同时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要做到不仅能在肯定中看到否定,而且能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单纯地凭借个人的主观意志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抓住本质看问题,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切忌混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现象和本质之间,既存在对立又存在统一,我们在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同时,又要坚持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态度来观察事物,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同时,在对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要注意既重视内容,又能善于在实际中发现并运用形式的积极作用。
(3)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分析事物内部的具体联系时,能够运用整体性以及开放性的观念,在考察事物的联系性时也要注意事物的动态性。马克思就曾提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6]
(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个在社会认识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主张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要求坚持人民立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站在人民对立面为剥削阶级辩护的立场。人民群众是指,在阶级社会中起着进步的历史作用,并在数量上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群体。唯物史观创立了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和理论学说,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并且,唯物史观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不否认杰出人物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尤其是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甚至在某一时段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观点和阶级斗争学说
从概念上来说,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革命是指人们通过重大变革改造自然社会,狭义的革命则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革命。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革命不仅能够推进社会的大进步大发展,而且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革命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符合时,就会产生矛盾,随着矛盾的激化,到一定极端的程度时,就会上升为阶级矛盾,爆发革命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6],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8],对生产力有极大的解放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大发展和大变革,在更新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上也能起到根本的推进作用,也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能力。革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革命是以占社会绝大对数成员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而不是少数人对政治的暗箱操作;革命也不是突然就爆发的,它的爆发既要具备充足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求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人民群众发动革命。只要坚持这些基本观点,我们就可以有力地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代中国革命的行为进行批判与反驳。
关于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内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1]阶级斗争其实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从本质上来说,阶级对立就是指社会中一部分人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来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从而导致了社会上生产资料的占有严重失衡。而追究引起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从社会经济关系上来说,也存在着严重的冲突。所以阶级斗争能够最直接表现出阶级社会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并通过矛盾推动阶级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阶级斗争的一系列理论学说,对于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在关于阶级斗争方面,则持否认的态度,甚至直接否认阶级的存在,而他们这种极力贬低阶级斗争学说的行为,则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
(四)坚持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史观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发现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阐释,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而为了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在全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当代实际,及时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新鲜的血液。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是所有事物都存在的特质,当然历史也不例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分析任何事物时,都要以发展和开放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不断地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更要在实际中积极运用,要全面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把握历史材料时全面地、真实地从历史出发,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立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只有真正地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全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给历史虚无主义及它的支持者们以强有力的批判,在根本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清楚地认识现实,从而坚定地走向未来。历史不是不能考证、不能讨论。我们需要的,是要有基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要正确地看待历史特别是本民族的历史,这也是检验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惨剧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放任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实质,还原其真正的面目,不仅关系到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们要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近现代以来发展道路中的种种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坚决地反对历史虚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的态度,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此来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面貌,从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客观地、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对待历史,以坚定的信念维护中国革命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龚云.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4):118-123.
[2]肖力,邢洪儒.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J].河北学刊,2008(3):192-194.
[3]朱新屋.从“历史背景”到“历史世界”——中共党史书写中的晚清时代(1840—1921)[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143-148.
[4]梁永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4):25-27.
[5]汪华岳,龚书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4.
[7]刘志超.《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8(5):81-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9]杨仁厚.政治发展概念的指涉与表述——发展政治学的视角[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1-6.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