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


发布时间:2020-05-04 阅读数:391

冯维

摘要: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意义重大。本文审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对策,试图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路径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27-0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理性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推动当今中国的发展仍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因此,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注重文化自信的教育和提升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感悟经典文化,提升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构建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來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注意联系实际,践行知行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境,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出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古为今用,以古见今,大学生学习知识都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实压力紧迫,优秀传统文化给养断裂

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现实压力:专业学习的提升,物质生活的压力,求职就业的竞争,等等,导致一些大学生切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产生了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不顾诚信,在考试中作弊被处分;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身陷“校园贷”“套路贷”;一些大学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荒废学业等。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大学生文化不自信,对社会、对自身都充满失望。

(二)重视程度不足,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缺乏

目前,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有待增多。大学课程中,《大学语文》或者其他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识课的开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学习专业课程,在人文素养选修课的选择中也倾向于音乐鉴赏、基础日语、视觉营销设计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比高中阶段,不管是文学文字,还是文化载体,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力度有削弱的迹象。

(三)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文化自信培育受阻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科技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更多地是从网络中获取。“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网络和现实中充斥了多元文化的激荡和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选择。一些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些认知偏差,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向,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改革,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学习路径

1.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明确文化价值追求

大学生是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其明道、信道,因此要求传道者先明道、信道。学校应建设由思政课老师、专业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大思政”队伍,兼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政治坚定、师德师风过硬,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将大学的“第一课堂”打造成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平台,把全体教职员工打造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导师团队。

引导做好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和公选课,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氛围。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中,既能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做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启发;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兼顾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从而使传统文化真正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遴选优秀教学资源,创新教育环节要素

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为教育导向,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要整合教学内容,遴选优秀的教学资源,对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改革与创新,编写符合90后和00后大学生的教材,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能照搬照抄所编教材,还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及存在的思想动态和不稳情绪进行正确引导,尤其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负面情况和突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革新教学方法,用“蓝墨云”“课堂派”等“互联网+”模式进行学习和实践,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最后,在教学效果的考核上,考核理念和指标、考核内容和形式、考核成果和成绩等都要考虑到文化自信的导向。

(二)拓宽传统文化的实践渠道,整合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文化实践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传统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是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讲座、主题论坛和分享沙龙等,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分享和交流。二是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即系列文化节、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读书工程等,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三是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名人遗址等,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四是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组建传统文化特色社团,开展具有中华特色的社团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实践。五是传统文化公寓活动,即以寝室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公寓文化节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将传统文化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2.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深化学生知行合一

要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除了依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之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感受和认识。因此,要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拓展社会力量。校外实践基地充当三个角色:一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者,基地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逐步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和研究,掌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规律,更好地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服务;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者,基地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探索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引导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发展;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者,努力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各界力量,搭建平台,广结善缘,尽己所能,尽力而为,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如笔者所任职的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范蠡商学院,在范大夫祠、王阳明故居、鲁迅故里、周恩来故居、绍兴博物馆等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祭拜朝圣、参观走访、学习感悟、志愿服务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实践,从而指导学生将所学融入实践,达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构建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網络路径

1.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加强传统文化交流

“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必然方向。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更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生活。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和互联网相结合,甄别优秀的题材,分门别类,建立传统文化网络学习平台,组建网络资源库,有效整合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教育素材,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互联网+”时代,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要采用网络教育这个新兴的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不同的特色开展实施。 “翻转课堂”具有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和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等特点,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来充实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链。微课具有主持人讲授性、主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十大特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幕课是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程,大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名师课程,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2.充分运用移动媒体,升华坚定理想信念

要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充分利用移动媒体的优势。首先,利用QQ、微信、微博等沟通软件,以学校、班级、寝室等分门别类,形成一系列网络学习小组,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其次,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和平板等方便携带的网络工具开展分段学习,利用每天的碎片化闲余时间,采用积分学习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最后,充分利用抖音、火山小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快速聚合和辐射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移动媒体资源充分结合,开拓文化自信培育的教育渠道,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效果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黄蓉生,白云华.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

[3]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

[4]何定龙.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对青年教育的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陈礼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2).

责任编辑:孙瑶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