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刘敏 周民军 罗巧
摘要:目的:为普通高校开展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营养教育前后饮食行为改变情况。结果:二组学生在营养教育前,饮食行为无明显差距,二组学生在接受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健康信念、健康饮食行为出现明显差异。结论:经过营养知信行教育,中职护理学生获得相关的营养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健康饮食的信念和态度,促成健康饮食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饮食行为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11-02
知信行模式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将该理论应用于营养教育,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营养知识,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产生健康饮食行为。[1]据调查,中职护理学生因为营养知识缺乏,具有较多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他们年龄大多在15~18岁左右,正处于体格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营养知信行教育,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营养素与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能促进他们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而且还对他们将来服务的人群产生广泛的影响。[2]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534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观察组,观察组开展知信行营养健康教育。选取51名老人服务管理专业学生为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营养教学。分别在《营养与膳食》课前、课后发放自答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营养知识、健康信念、饮食行为等,由学生匿名填写,符合要求的调研问卷共1152份,同时选取部分代表性学生进行针对性访谈,对比两组营养教育干预前后饮食行为改变情况。
二、结论
? ??
从表1可知,营养课前两组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差异,营养课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为了巩固强化“知信行”营养教育成果,教师为观察组安排了营养知识手抄报评比、营养与疾病的宣讲、零食大课堂等活动,活动中学生既是营养知识的宣教者,又是健康饮食行为的倡导者、执行者,活动后教师为优秀学生颁奖。
从表2可知,观察组接受“知信行”营养健康教育后,营养知识、健康信念、健康饮食行为改变优于对照组。授课期间,教师使用了必要饮食行为干预手段,帮助学生逐渐坚定了健康饮食信念、态度,逐步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促使他们改变不良饮食的主要原因如下:营养知识的正强化,改变饮食行为后的健康体验,疾病导致疼痛,临床实习时目睹患者的痛苦等。但要使营养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并巩固下来,还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讨论
学生是否采纳促进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感知营养知识的重要性,感知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感知饮食行为与疾病的关系,感知疾病的威脅,感知疾病的严重性,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或死亡,还包括疾病引起的心理、社会后果等。[3]所以学生个人健康饮食行为减少疾病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饮食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诱发健康饮食行为的提示因素很多,如营养课、疾病的营养护理、大众媒体影响、他人劝告、医生建议、生病的痛苦体验等。营养课上,我们采用了一定的干预手段,让学生对其危害健康的行为感到害怕,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危害健康的饮食行为、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回报,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饮食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4]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控制和约束自己的饮食行为并取得预期效果。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接受建议并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中职学生普遍自我效能较低,饮食行为易出现反复。
访谈临床实习学生了解到:疾病重在预防,不良饮食行为是“用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健康宣教时,患者较为关心的是“营养护理措施”;很多医院都开设了营养门诊,为患者提供膳食指导和营养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从事护理工作,他们掌握的营养知识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患者或其周围人。所以“知信行”营养健康教育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及服务对象患者皆可受益,是行之有效的营养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虞筱华.“以营养教育为重点的学校健康促进”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3(6).
[2]唐咏梅.营养教育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的效果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2003(6).
[3]赵伟明.营养教育对学生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12).
[4]马冠生.运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开展学生营养干预[C]//达能营养中心(中国)成立五周年.2003.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