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徐广顺 徐卓顺
摘要: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吉林省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大省,合理开发并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设计适合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是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用途径。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进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生态旅游 资源禀赋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64-02
自20世纪80年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吉林省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大省,在生态旅游蓬勃兴起的今天,应抓住机遇,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开发、保护同步化,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促使吉林省的旅游产业步上新台阶。
一、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禀赋
(一)水体旅游资源
吉林省的水体旅游资源以江河、湖泊、水库为主,包括天池、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龙湾群松花湖、白山湖、净月潭、波罗湖、双阳湖、新立城水库、太平池水库、刘尧水库、石头口门水库、英额布水库、落马湖、玛珥湖、莲花湖、月牙湖、二道水库、黄河水库、鴜鹭湖、双阳湖、查干湖、二龙湖、镇赉南湖、松原大湖、大布苏湖等。
(二)山地旅游资源
吉林省山地属长白山及其余脉地区,山地景区众多,如,敦化六鼎山、延吉帽儿山、龙井天佛指山、和龙龙头山、罗通山、图们市日光山、五莲山、安图奶头山、日光山、琵岩山、六鼎山、五女峰、十五道沟、吉林市北山、朱雀山、龙潭山、土城子乡九泉山、马虎头山、五家山、磨盘山、佛手山、亮甲山、凤凰山、南楼山、莲花山官马溶洞、白石山、拉法山、老爷岭、冰湖沟原始森林等。
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产生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资源。既有人参、鹿茸、貂皮等独有的名贵保健品,也有矿泉水、葡萄酒、中草药、山野珍馐等特色食品,还有松花石、长白石、黑陶、浪木根雕等艺术品。依托这些特色资源,在通化、延边、白山等地区形成了医药产业园区,中药保健、中成药等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人参药食同源及产业振兴工程得以实施,长白山优质矿泉水、中药材、食用菌、特色山珍食品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吉林省生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三)草原旅游资源
吉林省草原风光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吉林省西部地区大面积的草原分布形成了极具风情的草原风光。白城市的草原处于农牧交错带上的草原特性与内蒙古草原性质不同,如草的高度、品种、生物多样性等。松原市地处科尔沁草原的东部,拥有辽阔的草原,其土壤水分较高,土地肥沃,具有较好的放牧条件。
(四)湿地旅游资源
吉林省以查干湖、大布苏湖为典型代表,湿地资源丰富。查干湖作为吉林省最大的湖泊,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不仅仅是各类珍惜鸟类的天堂,也是吉林省重要的渔业、芦苇生产基地。此外,向海、莫莫格等地,本着“大水面、大空间、大湿地”和“以人为本、亲水和谐”的开发理念,水体、绿带、景观一体,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凸显。
(五)红叶旅游资源
吉林省红叶旅游资源以蛟河红叶资源为主。蛟河红叶谷位于长白山余脉老爷岭,秋天红叶满山,五彩斑斓,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赏。另外,舒兰霍伦河红叶川、肇大鸡山红叶山、白山湖红叶湖等也是著名的观赏红叶之地。
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制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是规划制定缺乏整体性。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各地区只根据本地区范围内的资源情况进行设计布局,缺乏整体考虑以及重点化、差异化开发。二是开发布局不够合理。生态旅游资源存在无序化、盲目性开发问题,只顾景点数量,不顾景点质量。规划制定层次不高,景点之间恶性竞争和自相损害,没有真正做到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为纽带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
(二)生态旅游与其他资源的结合度不高
一是景区景点规划设计水平低。目前大部分景区、景点缺乏高水平开发,而且开发产品未赋予文化内涵,未能体现出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为单一的观光型产品,生态资源与特色旅游资源产品结合度较低,未形成“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局面。二是规模分布小而散。旅游景区景点一直处在规模小和分布散的现状上,景点大多为“三十分钟游程”范围内,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有些小区域及其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比较零散,距离较长,游客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较长,不利于旅游线路的组合。
(三)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
一是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缺少资金支持,各地区受财政支出能力的限制,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受限,多数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二是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综合配套能力较弱,接待能力较差。三是部分旅游资源分散承包经营,低水平运作,项目开发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
(四)区域间生态旅游合作不足
一是区域间合作不足,竞争较为激烈。白山和通化地区地缘接近,自然景观类似,矿产资源也相似,部分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如白山和通化都把松花石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二者之間联合度不高,恶性竞争明显,没有形成错位发展,都建设松花石博览馆,松花石奇石馆及商品集散地、艺术节等。还有两个地区对人参产业资源也存在竞争关系。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依然突出。由于存在行政区块的划分,旅游资源受行政区界限壁垒限制,致使旅游发展受到影响。
(五)宣传、推介力度不强
一是各地区宣传营销经费不足,旅游市场开发不到位,旅游整体营销效应不突出。二是具有东北特色、长白山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不足,在市场上影响力不大。三是旅游产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端的专业性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四是旅游企业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现今的旅游服务企业缺乏市场化运作,大多数规模小,市场意识淡薄,投入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管理服务水平低下。
三、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担当着引导者、扶持者和规划者的角色。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加大政策倾斜,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我省旅游产业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较大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
一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应尽快捋顺整合各地区、开发保护区及旅游区的行政管理职能,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突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资源的联合、有序开发和保护。
二是要建立产业融合机制。要增强各部门间的合作意识,减少行政限制,融合管制框架,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以便于促进产业融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在生态旅游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互扶、互助机制,进行项目投资。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围绕企业需求,为企业自主发展提供健康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政策保障措施,应防止和杜绝政府引导错位、越位行为的发生。
(二)强化整合营销策略,打造生态旅游系列品牌
一是整合营销策略。在传统广告媒介传播宣传的方式外,采用新兴营销手段,利用手机客户端,各类旅游宣传网站,大型节庆活动等,针对受众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宣传吉林省的生态旅游形象。
二是引导生态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首先打造生态旅游系列活动品牌。着力提高生态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水平,吸纳国内外旅游团广泛参与,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其次要提供绿色服务。培养专业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打造绿色酒店和绿色旅行社。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培育生态文化
一是健全法制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法律法规,落实好《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吉林省林地保护条例》《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抓紧制定出台《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继续修订完善我省与生态建设有关的现有法规,清理不利于生态建设的法规,为生态建设奠定法律基础。提高司法保护能力。探索在司法机关内部设立专门负责生态环境案件的起诉和审判部门,形成专门、便捷、高效的环境案件诉讼机制;建立生态公益诉讼制度,提高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水平。完善教育和培训制度,切实提高生态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执法责任制度,不仅对具体执法中不作为、乱作为的执法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把那些不严格执行相关的生态法律法规,导致生态破坏的行政行为也纳入行政问责和法律问责的范围。
二是落实生态责任,完善政绩考核。调整考核评价指标,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增加生态建设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建设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建立绿色绩效评价标准,把生态保护建设成效、生态补偿实施效果以及民生改善成效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引导、提高各级党政部门施政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责任追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效益责任制、问责制和离任审计制。对违背生态建设要求、盲目决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追究其领导责任;对推动生态建设工作不力的,及时提醒诫勉;对失职渎职的,依法依纪追究监管责任,用纪律和法律手段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三是倡导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建设重要支撑,倡导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和图书馆、文化馆、各类媒体等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区和旅游管理区的建设和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相关内容纳入到党校培训课程中;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楊丽春,关萍.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提升吉林市文明旅游形象[J].商业经济,2014(4)71-72.
[2]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3]杨慧,石丹.生态旅游资源分区开发的案例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经济纵横,2017(6):53-56.
[4]崔莹,赵梓含.吉林省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9):253.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