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日语译者专业素养问题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日语译者专业素养问题


发布时间:2020-05-22 阅读数:313

赵晓杰

摘要:作为日语译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日语语言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母语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就会出现“误译”“偏译”等现象,从而导致对对方的误解,妨碍跨文化交际,甚至导致失败,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译事例,论述译者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探讨影响译者素养的关键因素,从而寻求提高译者专业素养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译者 专业素养 语言能力 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90-02

纵观中日两国历史,译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是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程。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在不断地拓展、深化,同时,各种纷争也不断在上演,而在此过程中,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译者,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地提高。作为出色的译者,不仅需要精通外语,还必须胜任跨文化的沟通交际。

一、译者在中日历史上的发展及作用

中国自古至今都存在着很多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译者对各民族间、国内与国外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沟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现代,关于外国科技文明相关书籍的翻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翻译对日本的影响也是悠长深远的。据说,日本的翻译历史有一千年以上,纵观日本历史,由古代中国、朝鲜传入日本的文字——汉字,开启了日本的文明。公元四五世纪开始,日本与隋唐时期的中国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其中译者起到关键的做用。奈良时代编著的《日本书记》中记载鞍作福利由圣德太子任命,作为随团翻译,跟随遣隋使节团团长小野妹子第二次访问中国,称为“通事”,是比较早的专业口译人士。江户时代,留日中国人冯六官被任命“唐通事”后,在长崎、萨摩藩、琉球王国等地都设有专门的中国口译人员岗位,由在日中国人或者归化后的中国人后代担任。但是由于日本统治阶层视掌握汉文为基本的教养之一,所以这个时期的翻译作品反而不是很活跃。明治时期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矛盾,日本再次走上了全面学习外国的道路,而这次目标转向了西方国家,开启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比较有系统、全面地翻译了各类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知识,日本甚至一度被称为“翻译王国”,此举打开了日本对世界先进文明的了解,为日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和魂洋才”,推进了现代化工业的进程,使日本迅速崛起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影响译者素养的重要因素

日语译者也是中日间跨文化交际者,是中日两国文化沟通的桥梁,而译者的专业素养对双方的交流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纵观翻译史,也有很多译者的误译、偏译的事例,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崔琦(2016)通过考察周作人对夏目漱石“余裕”“低徊趣味”的翻译是否贴切,得出结论:周作人所解释的“缓缓的,从从容容地赏玩人生”,改变了夏目漱石原本所倡导的“对事件真相的趣味”,这种误译可以说不仅形成了周作人日后的“闲适”文学观,甚至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译者的翻译效果呢?

(一)语言能力

作为译者,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对于语言能力即文法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必须有较高的语言造诣,这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基本前提,语言能力不仅要求必须精通对象语言,能够运用自如,还要具备较高的母语素养。众所周知,严复被誉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精通西学第一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信”“达”“雅”完整的翻译标准的先驱者,并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鲁迅先生在《琐记》中写道: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看《天演论》。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跟严复先生的“中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严复先生从小在私塾学习,在秉持“汉学与宋学并重”思想的启蒙老师的教育下,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为后来的翻译奠定了扎实的“中学”基础。

(二)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对于译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于所翻译的内容没有相关的了解,就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措辞,甚至是会“前言不搭后语”,没有连贯性。译者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为“主角”补充“遗漏”的信息。比如说,曾经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工作的朱彤在回母校外交学院进行讲座时谈到,作为外交翻译,具备良好的政治、政策水平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平常必须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才能在重要场合做好翻译和“把关”工作。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16字方针,有的领导人偶尔漏说4个字,翻译时,朱彤都会及时地进行补充。由此可见,对于跨文化交际当事人——译者来说,搜集与储备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文化语境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间的跨越,而其中影响翻译的因素就是语境。关于语境,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牛强(1999)认为语境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诸多构成因素。[2]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从传媒学角度提出了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传播,而中国与日本虽然同属一种高语境文化,但是由于各自文化的特点,差异也很明显。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等国家倡议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大量新的词汇不断出现,给翻译行业带来了诸多变化,译者也面临更巨大的挑战。

(四)交际能力

交际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向对方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意識,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而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一定的策略,也就是交际方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种媒介,需要把双方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贴切地进行传达,特别是口译场合,如果一时无法选择合适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就要用译者所知道的词汇或者措辞进行替换,同时,把复杂的内容简洁化,这都是交际策略。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翻译效果,还需要使用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手段,这都体现了译者的交际能力与专业素养。

三、提高日语译者素养的策略

如果要从事中日翻译工作,就需要不断进行学习。要提高译者的素养,需要理论联系实践、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提高语言能力

译者一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提高外语表达能力。时代在进步,新语也层出不穷,同时,由于语言环境有限,作为译者,必须时刻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学习。这方面很多的伟大翻译家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中国日语翻译界赫赫有名的权威翻译家,曾为周恩来等数位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的林国本先生,对于如何做好翻译工作以及如何学习日语给出如下建议:(1)学习日语的同时,必须学习英语,因为日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语词汇。(2)学习日语必须大好基础知识,必须勤奋刻苦。(3)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日报》等各种报刊,及时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际动态,才能精准地、游刃有余地完成政治翻译工作。(4)反复阅读,长期进行抄写练习。林国本先生曾6年不间断坚持抄写《朝日新闻》的“天生人语”专栏,一本好书反复读了50多遍,这都对日语表达能力的精进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增强母语意识,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增强写作、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根据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虽然作为母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但是日常生活用语同书面语以及正式场合下的语言措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方面就需要有目的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精华都沉淀在了语言中,形成了独特的魅力:灵活的构词能力、寓意深刻的文字以及成语典故,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底蕴。《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者,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如此评价中国语言:“这种古老的文字,具有一种精练、简洁、玉琢般的特质,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高雅、简练而有力,超越人类创造出来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任何其他工具。”因此,为了提高母语語言修养,需要大量地阅读经典,学习感受经典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积累词汇。同时多进行写作训练,在加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翻译水平。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译者必修具备的能力。译者不是单纯地进行语言转换,还需要具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能够把文化通过语言、非语言表现出来。为了具备这些能力,译者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可以通过留学等海外生活增加跨文化交际体验,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交际手段等理论、相关研究前沿信息也需要及时了解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并行。

四、 结语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交流合作在不断地拓展与深化,译者的发挥空间也越来越大。优秀的译者能够使中日交流锦上添花。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作用,需要正视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学习与训练,提高业务水平,以促进中日间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崔琦.被“误译”的夏目漱石——中日汉字圈内的“余裕”与“低徊趣味”,中国比较文学[J].2016(3):87-98.

[2]牛强,陈林华.语境新探——试论语言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J].外国语,1999(2):31-34.

责任编辑:孙瑶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