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冯凯静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立足于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思政课程进行探索和创新,对丰富思政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在对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启示,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 思政课程 成功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51-02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进入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近几年,为了实现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高校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将思政课程作为重点课程看待,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依托于优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探索改革开放40年思政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对相关启示进行总结,对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予以思政工作充分的关注度
近些年,高校已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高校应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终极使命,将思政教育作为主要平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和政府针对思政教育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在总结了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国内外就业市场变化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基于大局观的引导下,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促进思政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现阶段,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导方针,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着眼点,推动公平教育步伐的加快。借助于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彰显思政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价值,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步伐前进。使思政教育深植于社会实践,迎合时代发展的浪潮,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1]。
(二)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我党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摸索和调研,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新,总结出了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充分借鉴和吸收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精华,还将作为重要的战略管理思想被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发展观已经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范畴,成为我党在中国梦实现路上的指路明灯,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目标导向,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政教育,促使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导向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彰显。[2]
(三)促进思政教育的实践应用
将思政教育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成为我党在长期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联性,在对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探查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客观性,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出台了专门性意见,意见中指出,应促进思政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在为大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和道理的基础上,为其列举相应的事实进行佐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重点为学生排忧解难,为思政教育开展效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
(四)实现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客观事物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在总结以往规律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前进的必经之路。若想充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需要继承改革开放40年来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为日后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高校应结合多年以来思政教育工作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注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既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形成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科學引导。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多元文化的融合,迎合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市场经济风险作出科学评估。此外,高校应将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结合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克服传统说教式的弊端,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
二、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始终遵循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
高校应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政治导向,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思政教育的目标,明确思政教育方法选择的合理性,重点解决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朝着一流高校发展。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多元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碰撞,这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高校作为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应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始终,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各项行为的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二)科学设定思政教育方法
现阶段,思政教育课时过少和教育强度低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未能引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得思政课程的整体效力仍得不到提升。基于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高校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打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运用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引,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渗透,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防止大学生出现不良思想倾向,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予以思政工作充分的关注度,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促进思政教育的实践应用,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促进了思政教育成果的充分显现。因此,高校可以此为契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思政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始终遵循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科学设定思政教育方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政教育更好地发展,彰显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圣祯,王绍文.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16-19.
[2]骆郁廷.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6-2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