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状况探讨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状况探讨


发布时间:2020-06-19 阅读数:383

黄荆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信仰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整体,政治维度是其最显著的部分。因此,本文以政治维度为着眼点,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认同以及践行状况,从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 政治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18-02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构建状况

(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知与认同状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维度,以认同“共产主义”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同状况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认同度较高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之中,逐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对“中国梦”以及为实现其而探索出的“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归根结底,就是對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同。当前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认同度均较高,即对“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认同度较高。

2.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与认同度较高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实追求者,是其最大的政党组织,其形象对大学生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较为了解,对中国共产党较为肯定。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先进形象的认同。

3.对“两个必然”的理性认知与认同度偏低

对“两个必然”的理性认知与认同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认同度的重要根基。部分大学生对“两个必然”的理性认知与认同度偏低。可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初步认同,主要建立在被动接受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功绩与历史成就知识之上,而并非来源于对“两个必然”的理性认知与认同。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信仰与其对“两个必然”的理性认知与认同存在的差异,必须引起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践行状况

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构建既需要理想目标层面的认知与认同,也需要践行上的统一。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践行状况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意愿强烈

主动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即为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当前大学生承认民族复兴与自身关系密切,并愿意积极承担这一历史责任,表明大学生在对“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认同下,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意愿较为强烈。

2.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较为强烈

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具体表现。总体上,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现出较强意愿,这也为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提供政治保障。

3.职业选择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维度相关度不高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重要考察点。总体上看,大学生择业动机呈现多元、复杂化特点,但择业时重工资福利,体现功利、实用化倾向,即重个人价值而轻社会价值的个人本位倾向。

大学生择业时考虑因素可分为“小我”和“大我”。部分学生择业时相比于“大我”更重“小我”。辩证地看,一方面,追求实现“小我”,归根结底会为“大我”做贡献,引导其不断实现“小我”,能为实现“大我”奠定基础,即通过“人民幸福”来推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重“小我”而轻“大我”,易形成重世俗与功利的个人本位价值倾向,即大学生努力为自己,却不愿意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下基层做贡献。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维度相关度不高。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关系,树立正确择业观,促进其为实现“中国梦”而积极付诸实际,应成为不断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效率有待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知、认同与践行。一方面,马哲的唯物史观教育,影响大学生对“两个必然”思想的深刻把握。当前大学生并不充分认可“两个必然”,在于其唯物史观学习不够,从而不能充分把握“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两个必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论断,是由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哲的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得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一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避免不了被新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所取代。由此可见,马哲的唯物史观教育为进一步解释“两个必然”思想的科学性提供了根本依据。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践行状况。马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世界、人生问题、价值的根本看法与根本观点,能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活动,影响行为选择。当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相关度不高,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不够造成的。

(二)思政课老师素质有待提高,思政课成效未充分发挥

思政课的教学与教育成效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知与认同。一般而言,文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知与认同会高于理科学生,原因在于文科学生接受的思政课教育成效优于理科学生。然而,在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认知与认同上,二者都较低,需要引起对当前思政课的反思。“两个必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论断,若在思政课上都不能被通俗易懂地教授给学生,势必会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建构。

另外,思政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时重书本灌输,内容单调乏味,形式单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构建。

(三)党课教育成效有待增强

党员对“两个必然”的认同度与普通学生差距不大,反映出党课教育未能使其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待完善。另外,党课教育还存在重知识灌输不重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入党”,但在思想、行动上是否“入党”,不能妄下结论。去年,微博名为洁洁良的用户作为一名“优秀”党员,在校内表现优异,却在微博上发布辱华言论,值得反思:党课教育真的培养了党性良好的优秀党员们吗?可见,党课教育成效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构建。

(四)“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理性”盛行,即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社会成员也因此更重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和个人自身利益。“功利主义”思潮逐渐产生,表现为主张实效、重利益、追求世俗化。随着该思潮不断渗入校园,大学生受其影响,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因素而忽视社会的需要,追求利益,讲究效用。另外,部分学生为了利益会选择更有利可图的机遇,动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影响入党动机,进而影响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意愿。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构建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两个必然”思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加强马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认同度,达到真学真信的效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必要前提。

(二)丰富思政课内容,创新方法、形式与载体

丰富思政课内容,创新授课方法、形式,教学时注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传授知识,并积极运用科技,创造性地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载体。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认可度,激发学习兴趣,发挥思政课的教育成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

(三)重视党课教育,创新内容、形式与渠道

党课教育不仅重知识灌输,还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尤其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其树立正确择业观。同时,注重形式创新,将知识教育与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相结合,让党员不仅在知识上信仰党,更要在行动上认同党。另外,党课教育还可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利用网络融入学生生活,为了解党的有关知识拓宽渠道。

(四)发挥正面典型人物示范作用

当前大学生村官等从事基层工作的正面典型人物日益增多,要求更加重视并树立大学生从事基层工作的正面形象,借助网络扩大宣传,发挥其示范作用,吸引更多在校大学生立志毕业后为党和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建立奖励机制

物质奖励是基础,而精神是升华,二者结合,不仅能让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坚定为党和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信念,更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鼓励更多大学生奉献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付诸实践。

(六)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大学校园作为进入社会的过渡区,其环境建设与氛围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面对“功利主义”思潮的不断渗透,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功利主义”社会思潮做斗争,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同时,加强人生规划、职业指导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

(七)内因与外因、认知与践行相统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知与践行状况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认知与认同,既需思政课不断创新与完善,提高吸引力,还需大学生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维度的践行上,不仅需要党和国家努力,还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号召,投身基层,为“中国梦”的实现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内因与外因、认知与践行的统一,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

參考文献:

[1]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1.

[2]魏强,孙来斌.“两个必然”理论逻辑的文本还原——《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维度解读[J].教学与研究,2014(6):90-95.

[3]李永华.论高校党课教育艺术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8-15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