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德州市健全“第一书记”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德州市健全“第一书记”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阅读数:371

于媛

摘要:“第一书记”工作在扶贫帮困第一线,本文针对当前德州市“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困境,探索真正能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全面规范“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制度,三是探索建立社会各方面合力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的制度。

关键词:第一书记 扶贫帮困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27-02

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力军,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攻坚脱贫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建立健全“第一书记”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德州市“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实施的困境

德州市自2015年开始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四年多的时间,从整体的成效来看,“第一书记”在助推基层全面发展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德州市的“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仍存在很多困境。

(1)“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第一书记”工作机制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对德州市“第一书记”调研结果来看,各项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有些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修正。如选拔机制,根据德州市委组织部要求,“第一书记”的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45岁,然而对德州市“第一书记”调查显示,各单位送派的“第一书记”的年龄普遍偏大,甚至存在即将退休的情况。这说明部分派出单位对“第一书记”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直接从单位内部选拔的机制存在很大的缺陷。

(2)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笔者对德州市“第一书记”的调研发现,“第一书记”所驻村的党建基础往往十分薄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村里的党员人数太少,且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新生后备党员力量严重不足,村党支部能力十分弱。例如德州市某县糜镇修家村,现有党员5人,村委班子2人,平均年龄58周岁。第二,村党支部构成简单,各项制度不健全,有些村里甚至没有党支部活动。第三,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低,领导能力和方式都有待提高,甚至一些村委班子只考虑自己利益,导致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很小。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村里党建基础十分薄弱,严重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正常展开。

(3)农民综合素质低、思想保守。在对德州市“第一书记”调研中,很多“第一书记”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思想保守,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展开。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农村产业项目过程中,部分农民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种植调整方面,种植类型单一,多数农民不愿接受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求稳思想严重,祖祖辈辈种植小麦、玉米。扶贫工作中最难的问题其实就在于“心理扶贫”,如何引导农民摆脱贫困心理,真正从思想上改掉不思进取、坐等靠的惯性心理,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工作的完全胜利。这也是摆在“第一书记”面前的一项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二、健全“第一书记”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探索

(1)从顶层设计角度全面规范“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扶贫攻坚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也来不得半点小聪明,必须实打实、硬碰硬,这对“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规范“第一书记”的选拔、派驻、考核工作制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一是建立“第一书记”人才精准选拔机制。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第一书记”直接从各市直单位直接选派调派,没有形成科学的精准选拔机制,就容易造成“第一书记”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去规范“第一书记”选派机制,比如专门组织工作团队,对以往的“第一书记”进行全面审查,研究出“第一书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从而更精准地落实“第一书记”的人选。

二是建立“第一书记”人才精准培训机制。“第一书记”选派出来之后,如何对这些“第一书记”进行培训、应该培训哪些方面是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应围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怎样当好“第一书记”等方面展开:第一,培训理论知识,包括系统讲解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第二,介绍实践经验,邀请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和村支部书记讲解农村工作实例,邀请已经驻村的“第一书记”进行现场工作演示,丰富新选拔人员对基层工作的认识;第三,进行党性教育,如组织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等,提高党性修养。

三是建立“第一书记”人才精准派驻机制。“第一书记”人选确定之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知人善用、人岗合适,就是说要把最合适的“第一书记”委派到最合适的地方去。这就需要扶贫领导办公室做好前期的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派合适的人选。目前来看,从各单位选拔的“第一书记”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有的善于搞党建,有的是教育系统教师,还有农业领域工作者等。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選派合适的“第一书记”到适合的贫困地区,这样才能发挥“第一书记”的最大功效。

(2)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制度。“第一书记”作为市派工作者只身来到农村,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很多工作往往难以顺利开展。因此,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于“第一书记”来说,就是一个稳固的战斗堡垒。“第一书记”设置的初衷,是将抓党建与促脱贫结合起来,因此,“第一书记”在驻村时必须结合农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形成以党建促脱贫的工作制度。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备的基层党组织制度。基层党组织制度的不完备直接制约“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组织制度,从而保证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保驾护航。首先,对于党的一些常规制度必须坚决执行,如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专门召开党支部委员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实现党务公开,等等;其次,结合村里实际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比如开通党务监督热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等等。

二是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当前农村党支部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人数少、党员老龄化,一些年轻党员往往在外打工,难以有效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第一书记”就要做好发展培养农村优秀青年的入党工作。比如,通过增设职位、任命优秀青年加入到村两委的班子当中,为村党组织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3)探索建立社会各方面合力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的制度。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使扶贫效益最大化,各扶贫单位、各项政策之间必须做好协调、配套工作,形成扶贫合力。因此,只有探索“第一书记”与各行业共享信息资源的合作机制,才能使扶贫工作取得更长期的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各派出单位的行业优势。比如市农科所可以为贫困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开展科技兴农、科技扶农,培育优良种子,新产品的推广种植,等等;市党校部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免费为农村党员干部上党课,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银行系统可以发挥自身资金优势,为贫困地区申请资金支持,等等。二是进一步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比如组织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与“第一书记”驻村对接,在“第一书记”牵头下,企业承担起一部分的扶贫任务。因此,要善于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沟通洽谈,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起长远的合作机制,这对于农村扶贫脱贫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总之,市委、市政府应更多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合力建立贫困治理机制,确保打赢2020年扶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于蕾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