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路径研究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阅读数:371

杨思思

摘要:根据新时代特点,如何做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理论研究,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主要路径。本文通过以上研究,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学术支持。

关键词:意识形态 引领力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12-02

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得全体人民在理性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团结在一起。”[1]这句话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存在的引领力量,具有社会感召力,使得国家、政党、人民形成同一的价值信仰,给予精神力量,指引前进方向,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强大在于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国家、政党、人民对指导思想、政治信仰、道德秩序和民族精神的心理认同,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性。还表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须有新调整,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本土化、时代化,人民才认可,才能凝聚全民力量建设祖国,祖国各方面的发展才会向好,为我们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指明方向。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本身要形成社会感召力,给予国家、党和人民精神力量,就要进行理论创新,结合新时代特点,针对时下遇到的困难,集中攻克理论难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中华五千年的时间检验,富有生命力,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要选取中国文化中有关价值观的内容取向,汲取精神力量,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人民大众更能认同本国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要更具引领力,就要有代表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要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的创新。还须贴合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追求,将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内容融入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中,民族的信仰、民族的价值观念将会凝聚于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会更具有强大的引领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和中国梦是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练。通过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思想宣传的研究,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影响人民大众的情感认同、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意识上、思想上、行为上达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同,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为集中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研究,就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以宣传的方式解决意识形态引领力问题,通过研究宣传的具体形式、具体手段是否会影响人民大众对意识形态理论新思想的认同度和接受范围,社会模范的形象宣传是否可以抵制多元思潮的影响,从而使人民大众有效地接受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才能发挥作用,彰显引领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突出对社会生活实践的研究

解决社会生活实践问题是理论创新需集中突破的地方,以生活实践为理论创新的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量。要时刻关注人民生活,关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已有苗头的问题,以实践生活为切入点来考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意义,注重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层面上推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才能在新时代下更有引领力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下更能增加人民的认同感。理论创新落到实处才有力量。

二、坚守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意识形态教育不局限于一隅,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应最先坚守住学校,再以学校为基点,辐射家庭和社会。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融入生活中,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之间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才能抵制各种社会思潮侵扰。从而认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形成自己的价值信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作用。

(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学生是祖国繁荣发展的后备力量,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在无形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引领其认同我国的思想体系、执政理念、道德秩序和政治信仰,从而坚定政治信仰,坚定自我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在学生课程中学习,还可将之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中,抓住重要节日和国家重大会议召开的时间节点,将相关的视频、动漫通过校园网站、校方微博和校方微信等渠道进行传播。还可以以海报、学校纪念品、学生使用物品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内容放于其中,在视觉刺激下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马克思理论教育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出应有的精神力量,滋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增强,从而增加认同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摒除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教师选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观的内容教育学生,学生可以在心理层面上逐渐认同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逐步汲取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信仰和道德观念,将个人发展紧密联系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度,坚守住意识形态的教育阵地。

(三)意识形态教育应融入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学生倾向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喜欢参加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教育应通过实践活动融入校园生活中,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联合社会、家庭一起实施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使学生无时无刻受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熏陶,保障实践活动影响的持久性。实践活动应紧跟国家重大节日和国家重大会议召开的时间点,更新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主题,使得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富有时代性特色。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考虑增添学生活动的多样性,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又能够受到教育,要贴合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理论进行实践,使学生知行合一,使教育更具感染力,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才能坚守住。

紧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到政权的稳固。党要坚持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不能轻易失去根本,使国家和人民遭受损失,不能因此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度。话语权体现在思想舆论中保有话语的震慑力,意识形态透过话语权彰显引领力,对外才有影响。要传播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

(一)紧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表达形式,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对话语权的保护,使得话语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特色,更具有传播和引领的力量,才能廣为传播,影响深远。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上,把握新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地更新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语言,不断地加强和改进话语表达方式,形成中国特色话语。意识形态才能有效作用于社会各领域,对外也能稳住舆论,传播中国话语、弘扬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担当。

(二)善用媒体宣传,同错误思潮做斗争

多媒体时代使消息传播更迅速,范围更广,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媒体的传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消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各种思潮激烈较量中无法左右舆论的导向,难以把握话语权。宣传部门要善于运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同错误思潮做斗争。一方面,在多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动荡中及时把握舆论方向,削弱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紧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捍卫舆论阵地,引领舆论导向;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加快对意识形态内容的建设和更新,定期推送相关内容,加大力度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中国的形象才不会受错误思潮影响,所有对中国政策怀疑的声音才会减弱,才可以稳步地走中国发展的道路。所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坚持同错误思潮做抗争。

(三)紧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化主体责任

宣传部门有责任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抵制外来思潮的影响,维护中国形象。各宣传部门和干部首先应有责任意识,承担起维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职责。在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面前,宣传部门要及时地作出准确的回应,有力地进行反击。其次,宣传部门的干部还需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要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党史,在舆论的较量中才能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和冷静的头脑,及时做好部署工作,当好掌控舆论的舵手。才能随时对西方宣传的普世价值、中国威胁论进行反击,紧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守舆论阵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共十九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孙瑶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