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维普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主管: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论认识中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与财富封面

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鉴赏

论认识中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0-07-07 阅读数:374

王文艳

摘要:文化自信是基于对一种文化的了解而形成的内在认同,是解决人们精神寄托与安放问题的必然要求。一个对自身文化有充足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民族能在各种思想大洪流中保持自身定力,坚持特色,做到行有所依。当前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对发展中国文化和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知行合一传统都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是认识中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文化 文化自信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98-02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实践和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交往的推进,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错的影响力。进入近代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西方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相应地西方文化开始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当前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改变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固有认识,必须在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心。

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基础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延续至今未曾中断。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有的中断了,有的被转移了,一直延续下来的寥寥无几。中华文明既然能存续千年并生生不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作为古老文明的代表,足以成为当今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寻求中华文明延续下来的原因,可以为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支撑。

文化因相互交流和借鉴而丰富多彩,失去了交流互动,文化也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变成一潭死水。纵观各种文明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呈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必定是展开怀抱拥抱世界的文明。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包容性。它主张和而不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排斥多样文化和外来文化,能够做到与其他文化和平共处,并且在与各种文化类型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吸收合理的成分,逐步发展壮大自身。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宋代的儒释道合流再到新中国的“双百”方针,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面对与之有很大差别的文化类型时,不是一味地反感和排斥,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正是这种包容性的特征使中华文化得以博采众长,一直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之中,不致于失去向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华文化的知行合一传统,为文化自信提供力量之源

中国文化主张实践与觉悟相统一,知与行相促,致力于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知”指一切意识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中存在着等级。“行”指所有生理活动,在各种类型的生理活动中也是有等级可分的。[1]中华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实践与觉悟的统一性,从实践与做事中获得对事物和生命的感悟,把获得的感悟再用于实践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如此推进,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对于生活和事物的认知,内容越来越多,层面越来越广,中华文化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呈现出生生不息之态。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知行合一的传统。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同一层面上分析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行在知前的地位,突出了实践在个人修养方面的重要性。朱熹提出了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对知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相应解释,强调了行的重要性。之后的王阳明对“知行合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知行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理论和历史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前人对知行关系的认识。[2]毛泽东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的基础上,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方面对知行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在进一步丰富和前进。

知行合一传统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又反过来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校验与发展。在知行合一传统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认知不断堆积,个人修养不断提升,推动思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着强大内生动力的中国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气质。从思想道德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德性。个人与社会从来都是统一的,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反思不仅会促进个人的进步,也会提升当时社会的道德水平。知行合一传统把实践与觉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催生出了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机制,使中华文化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当前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依据。

三、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态度

对于一种文化只有加以了解和认识,弄清其发展历程,再分析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才能取得进步。要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既不能一概否认陷入虚无主义,也不能过分赞扬陷入自满的状态之中,而应该以一种辩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既要看到中国文化合理独特的地方,又要在比较中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做到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当以客观精神来加以对待,不能把它当成死的东西任意分割,不顾实际而主观上随意解释。中国文化有其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否定任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都会使之后的文化建设失去基础。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曾一度引领着世界潮流,但大都体现在各种应用技术领域。中国文化在重实用、轻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理论发展大大滞后于实践活动,所以加强中国文化的理论建设,使道德、理论和应用同步发展是重点。

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在对中国文化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反应。尊重中国历史文化事实,以辩证客观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进行分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基础。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意义在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使体现着中国精神的中国文化再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所以,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要努力加以完善,做好相关理论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及影响力,为文化自信添加力量。

文化自信是在充分把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和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都有重大作用。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它的认识与了解为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最为根本的基础。中国文化又是一脉相承的,知行合一传统贯穿了它的发展全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为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客观地对待中国文化是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在看到中国文化的优点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足的存在,以正确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宋志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1995:270.

[2]钟俊平.知行合一思想的历史嬗变[J].学理论,2018(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编辑整理:科学与财富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