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
编辑出版:《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51-1627/N
国际刊号:ISSN 1671-2226
邮发代号:62-151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李慧秋 杨慧
摘要:圣彼得堡的建筑是具有内涵的建筑古迹之一,运用绘画与摄影手法构建而成。尤其是它的历史中心,是首都建筑群中最杰出、新奇的城市建筑之一,其建造于18—20世纪。圣彼得堡为了保护历史建筑和人文环境做了许多努力,有许多成功经验,对我国古建筑保护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圣彼得堡 建筑 城市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39-02
一、圣彼得堡城市建筑的历史
(1)建筑起源。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罗斯接受洗礼,罗斯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教堂;12世纪以后,建筑结构越來越简单化,多呈现圆顶教堂;13到15世纪,蒙古鞑靼人入侵,大量建筑物被破坏,兴建许多小型无柱教堂;16世纪的俄国,从拜占庭文明中解脱出来,民间建筑艺术风格兴起,当时瓦西里大教堂最为出名;18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出现是伟大的分界线,标志着俄国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2)建筑风格。在世界上,圣彼得堡是最先涌现出的拥有非凡气魄的城市之一。18世纪早期的建筑是巴洛克式。巴洛克式风格被喻为畸形的珍珠,艺术风格体现为怪诞、扭曲、不规则,运用非理性的组合手法,达到异于普通与新奇的建筑效果。
冬宫。圣彼得堡以奢华、现代化以及独特性盛名,冬宫在圣彼得堡是过去百年无价建筑杰作中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
冬宫是俄罗斯主要的皇宫,其在内部装饰上,采用富丽堂皇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巴洛克式风格,同时加入了法国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冬宫和宫殿广场是现代城市最美的建筑群,也是俄罗斯境内和国际旅游中主要的参观景点之一。
彼得宫。彼得宫是圣彼得堡最壮阔、最新颖的宫殿,彼得大帝非常重视园林的设计,事必躬亲为宫殿进行策划,乃至身体力行描绘简易图纸,在方方面面都追求完美,尽最大可能效仿当时欧洲宫庭建筑时尚,致力于建造奢华程度可与凡尔赛宫相媲美的宫殿。两个世纪以后,历久弥新不断扩建和完善,仍无比辉煌。
二、圣彼得堡城市保护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1)圣彼得堡建筑的保护。在圣彼得堡大街上,你会看到许多维修建筑的工作人员,有的在修复建筑外部受损的装饰与镀金,有的在进行建筑内部色彩填充工作,有的在对这些老旧建筑进行日常维护。在不改变老旧建筑的风格与特色的情况下,保留其独有的韵味、文化与美感,这一方式使得18、19世纪巴洛克式的老建筑依旧保存至今。叶卡捷琳娜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如今只能略见几处建筑遗址。但是,圣彼得堡人长期坚持不懈,通过查阅大量史册史料、历年宫殿图片与结构图,寻找大量建筑工程师、著名绘画家和技艺精湛的雕塑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得叶卡捷琳娜宫又一次呈现在了世界面前。
(2)我国历史建筑的拆除。随着中国国力日益雄厚,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四合院式古建筑被拆除,被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建筑取代,不禁让人感到惋惜。比如,北京钟鼓楼四合院被夷为了平地,该建筑曾是传奇女性林徽因故居,年代颇为久远且极富历史韵味。无论是流浪歌手还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都为这一传奇建筑的损毁而慨叹。我国广州市越秀区诗书路有一座金陵台,这座建筑物外墙采用了棕红色意大利批荡,极具象征主义建筑风格,建筑整体形象像一艘停靠的船舶。然而,金陵台与其姊妹建筑——妙高台于2013年被拆除。其文化价值和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终没能留存。
三、圣彼得堡城市扩建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1)圣彼得堡建筑的扩建。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城市建设需要通过不断改造和扩建历史建筑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历史建筑的功能,为老旧建筑注入新活力显得尤为重要。由许多著名建筑师共同打造以早期古典主义为建筑风格的顶尖建筑——客人园,就是为满足城市发展进程的需要而改建的。2005年,客人园被改造扩建。建筑师们一致认为应该在重现古老历史建筑形象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元素,由此为客人园重新规划地下停车场等多层次、多样化、现代化的商业贸易中心,休闲娱乐应有俱有,这就既满足了当代商业购物一体化中心的需求,也与历史建筑相融合,形成和谐的有其独特建筑风格的景观。
(2)我国石窟建筑现状。石窟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石窟建筑整个建设风格和雕琢艺术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据此可追溯佛教文化的历史。在黄河流域的石窟建筑受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河水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其建筑结构变得极其不稳定。石窟建筑有一部分木结构的设计,在黄河流域的风沙作用下,一些木结构腐烂,加之风化现象的侵蚀,加重了石窟建筑的破坏程度。我们都知道,一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建筑造成的毁坏是不可逆的,面对石窟建筑日益受损的现状,相关管理部门亟待出台治理法规,找到解决办法,以挽救这一极具价值的人类文化成果。
四、对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反思
21世纪以来,城市的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脚步。从现状来看,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建设重视过少,对城市建筑规划可行性不高,一些城市建设泛泛了事,缺乏监管,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建筑设计缺乏创新意识。由此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导致城市化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不可恢复的损伤,也造成了中国古建筑的损毁,地域性的特点也在一点点消失。
目前中国建筑虽说形式多样,但是明显缺乏特色,具有趋同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文化传承。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保护建筑的方法手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运用到自身,而不是盲目追求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新建筑形式,不要一味地模仿,一味地追求西方设计风格,而是应该保护好本土的特色文化,避免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造成城市越发趋同。国家是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的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的灵魂,要求同存异,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
[1]王仰王.俄罗斯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戴桂菊.俄罗斯历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普希金.建筑与历史环境[M].韩林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马建章.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城市特色与保护经验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7):27.
责任编辑:于蕾